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今年3月,正值香蕉上市季节,一个以讹传讹的"致癌风波"突然宣布了海南香蕉的"死刑",令香蕉收购价格从每公斤3元降到0.3元,每天出岛香蕉由原来的7000~10000吨,减少到3000多吨,海南蕉农每天损失1400万元。祸不单行,4月底又发生的"香蕉SARS"短信谣言,让海南香蕉再次遭到重创。  相似文献   

2.
今年3月,广东一家报纸一篇关于海南香蕉染上“蕉癌”的报道,引起消费者恐慌,造成海南香蕉价格大幅度下降。最严重时海南香蕉产业每天损失上千万元,蕉农欲哭无泪,这一情况被称为“香蕉事件”。后经查明这是由一篇失实报道造成的,写这篇报道的记者在稿中不准确地援引了一位专家关于香蕉树传播“巴拿马病毒”的信息,由于信息误传产生了对受众的误导。后经记者特地采访专家,由专家证实患了“巴拿马病毒”的香蕉树不会结果,结果的香蕉树就不会有“病”,更不会得“癌”,从而彻底澄清了事实,驱散了谣言。  相似文献   

3.
王丽歌 《青年记者》2007,(14):48-49
2007年4月7日,国家衣业部新闻办公室发布消息,声明香蕉枯萎病与食用香蕉的安全性没有任何关联,澄清“海南香蕉致癌”的传言。当晚,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就“蕉癌”风波做了调查分析。4月8日,自3月下旬以来一度十分低迷的海南香蕉价格,开始从跌破成本价的每公斤0.24—0.30元回升到0.9元。4月9日,收购价有的达到每公斤1.6元。至此,一场突如其来的“蕉癌”风波得以逐渐平息。[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赵振宇从香蕉催熟剂事件说起 2011年4月19日,深圳一家电视台播出一则名为《记者暗拍市场摊贩卖香蕉滥用催熟剂》的报道,称香蕉催熟剂误服以后会导致呕吐恶心及烧灼感,长期服用对人体百害无一利.报道一出,很多媒体纷纷转载,也让不少消费者对香蕉"望而却步".此报道不仅对受众有影响,还造成对企业的损害.报道出现之后,海南香蕉地头收购价从4月19日的3.5元/斤骤降至4月25日的1.9元/斤.<中作者单位一>=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5.
今年3月,广东一家报纸一篇关于海南香蕉染上"蕉癌"的报道,引起消费者恐慌,造成海南香蕉价格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6.
王丽歌 《青年记者》2007,(14):48-49
2007年4月7日,国家衣业部新闻办公室发布消息,声明香蕉枯萎病与食用香蕉的安全性没有任何关联,澄清“海南香蕉致癌”的传言。当晚,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就“蕉癌”风波做了调查分析。4月8日,自3月下旬以来一度十分低迷的海南香蕉价格,开始从跌破成本价的每公斤0.24—0.30元回升到0.9元。4月9日,收购价有的达到每公斤1.6元。至此,一场突如其来的“蕉癌”风波得以逐渐平息。  相似文献   

7.
2007年3月13日,广州的《信息时报》发表一篇名为《广州香蕉染“蕉癌”濒临灭绝》的文章,文章说广州香蕉大面积感染巴拿马病毒,这种病毒被称为“香蕉癌症”。文章刊登后,许多网站转载,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很多人误以为吃香蕉会得癌症而拒买。此后一周内,海南的香蕉销售量急剧下降、价格猛跌,信息的蝴蝶效应甚是明显。在新闻的传播过程中,信息发生了质变,变为谣言。[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2007年6月1日,厦门市政府通过手机短信平台告知市民PX项目停工。2007年4月到5月,"海南香蕉有毒"的短信在全国各大城市流传,导致海南香蕉价格暴跌。一段时间以来,手机短信传播的消息正呈现泛滥之势,考验着政府对于公共信息的管理以及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9.
2007年3月13日广州<信息时报>AI版发表了一篇<广州香蕉染"蕉癌"濒临灭绝>,此文对香蕉的巴拿马病进行重点报道.同一天,<信息时报>又以<巴拿马病堪称香蕉癌症,多个国家地区深受毒害>为题进行了报道,其中提到"巴拿马病就是香蕉世界的癌症,无药可医……目前国际科学界都没有有效的治疗办法,是一种毁灭性病害".  相似文献   

10.
吴玉兰 《声屏世界》2007,21(6):22-24
曾几何时,一篇关于“三株口服液”夺人性命的报道致使三株集团在一夜之间轰然坍台:如今的“蕉癌”事件,又导致海南蕉农蒙受重创。在媒体的争夺受众“眼球”大战中,是否应该讲究最基本的道德——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都是传媒惹的祸?——理性审视"蕉癌"风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7年4月7日,国家农业部新闻办公室发布消息,声明香蕉枯萎病与食用香蕉的安全性没有任何关联,澄清“海南香蕉致癌”的传言。当晚,中央电  相似文献   

12.
2007年3月13日,广州的《信息时报》发表一篇名为《广州香蕉染“蕉癌”濒临灭绝》的文章,文章说广州香蕉大面积感染巴拿马病毒,这种病毒被称为“香蕉癌症”。文章刊登后,许多网站转载,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很多人误以为吃香蕉会得癌症而拒买。此后一周内,海南的香蕉销售量急剧下降、价格猛跌,信息的蝴蝶效应甚是明显。在新闻的传播过程中,信息发生了质变,变为谣言。  相似文献   

13.
云南大学"2·23"案件,4名在校大学生在宿舍内惨遭杀害,由于犯罪嫌疑人身份特殊,作案地点特殊,社会危害和影响较大,公安部于3月1日向全国发出A级通缉令,并悬赏人民币20万元捉拿犯罪嫌疑人马加爵.从通缉令下发之日起,到3月16日马加爵海南落网,通缉令、报纸、电视、广播等传播媒介全力报道,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各展其能,"马加爵事件"成为全国各地一时之热点.  相似文献   

14.
读者注意到,近来媒体上有关"酒仙"的新闻报道突然多了起来,笔者三四天时间内便从两张报纸上分别读到两则有关"酒仙"的新闻,一则是某知名晚报用四分之一版面并用大字标题<四川"酒仙"日喝两三斤白酒>,报道四川仁寿县城一家名为"无名小店"的餐馆老板杨少华在当地"酒负盛名","据侍,杨少华每天都要喝两三斤白酒,最厉害时,一天喝过5斤多白酒."另一则是同城出版的某晨报以<93岁"酒仙"喝白酒已超过15吨>为题,报道南京市一位被称为"酒仙"的93岁老人,"年轻时一天要喝2斤白酒,现在一天三餐不低于1斤,否则,他不过瘾."  相似文献   

15.
2007年以来, "纸陷包子"事件、最毒后妈事件、海南香蕉事件、吃人水怪事件等虚假新闻混淆视听.从本质上讲,是媒体颠倒了新闻与事实的关系,认为新闻是第一性,事实是第二性.  相似文献   

16.
媒体的担当     
最近传媒的负面新闻接二连三。先是海南香蕉致癌、"纸馅包子"虚假新闻事件,后有《第一次心动》、数家电台"涉性"节目被叫停,不一而足。一些媒体的道德水准如此低下令传媒公信力受损,令传媒人汗颜。  相似文献   

17.
略论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3月,一则"香蕉致癌"的传言在社会上广泛传播,而部分新闻媒体不假思索、以讹传讹、盲目跟风和推波助澜,更是大大加速了这一信息的传播速度和传播广度,另一方面又  相似文献   

18.
曾几何时,一篇关于“三株口服液”夺人性命的报道致使三株集团在一夜之间轰然坍台:如今的“蕉癌”事件,又导致海南蕉农蒙受重创。在媒体的争夺受众“眼球”大战中,是否应该讲究最基本的道德——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遇事多想想     
一天早晨,我手端饭碗到村边大杨树下的饭场上,听村民“侃大山”。一中年汉子说:宋庄的宋绍明利用废桐树枝加工镜框条,每年收入几千元,算他有办法。七旬老汉王申平接过话茬说:我从玉米贩子手里高价买了6斤叫“吨玉”的种,我认为,带吨子号的,再低亩产个七八百斤是不成问题的。结果长出来的玉米棒像小香蕉,几乎绝收。说  相似文献   

20.
唐涤非  贺琛 《编辑之友》2010,(12):51-53
自2006年3月17日开播问世,"快乐购"采用"电视百货、连锁经营"的模式,经过4年的发展,目前已进入16个省、商辖市,覆盖60个区域市场,覆盖户数超过3300万户,会员人数突破250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