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慧  宋佳 《人民教育》2023,(1):72-75
发展科普教育促进公众科学素养提升已经成为国际共识。世界主要国家的科普教育理念因社会发展语境不同而存在差异,但增进公众理解科学、促进科学传播是科普教育的发展方向。政府在推动科普教育事业中承担首要责任,政府主导、其他利益相关方协作是科普教育良性发展的保障条件。公众科学素养监测评估为科普教育变革提供了动力。未来,我国应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协作的科普教育生态系统,深化国际合作,进一步提升本土高层次科普教育人才质量,加快建设优质科普教育资源、畅通传播渠道,重视和完善指向“四科-二能力”的科普教育监测评估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2.
<正>科普作为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提高国民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很多国家通过政策、立法、组织、资金等手段,积极推动本国科普事业的发展。由于应试教育观念和就业考试导向等诸多原因,科普教育工作在县级各类小学的开展并不理想,科学课程的实施仅以文本宣讲为主要模式,缺少科学实验和科普体验环节。成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在科普教育的实施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一些自己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教育情报参考》2007,(4):64-64
芬兰非常重视科学和科普工作,把科普工作作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培养大批具有现代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人才的有效途径。芬兰政府虽没有制定科普方面的专门政策,但经常给予经济上的支持,每年向科学协会联合会拨款,供其开展各类科普活动。此外,芬兰贸工部出资支持举办芬兰青年科学家知识竞赛,营造有利于科学传播的社会环境,推动科普事业的发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何苗 《教育》2006,(5):58-60
近年,各国政府非常重视科普工作,采取各种政策措施促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国家通过制定和完善科普政策法规,可以营造有利于科学传播的社会环境,推动科普事业的发展。发达国家的科普工作走在世界前列,有很多政策经验值得我国借鉴。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科普工作也开展得有声有色,值得我国学习。  相似文献   

5.
高校实验室将科教仪器、场馆设施、教学科研成果等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有利于提升我国科普能力、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增强自主创新意识,也有利于高校自身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促进实验室资源开放共享、扩大社会影响力。通过阐述北京大学科普教育基地在科普教育理论研究、实验室科普项目开发、大型科普活动组织、科普读物出版等方面的实践与探索,旨在与兄弟高校同行广泛交流、合作共进,为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科普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6.
我国科普教育事业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为了对国内外科普教育的历史和现状有一个比较深入的理解,文章从科普教育阶段、科普组织模式、科普队伍建设、青少年科普教育、以及科普教育内容等方面比较了国内外科普教育的差异,分析了我国科普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正> 生物科普创作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或一种技能,虽说“文无定法”,但科普创作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本讲主要介绍生物科普作品的投稿方法和科普创作的一般技巧。1 生物科普作品投稿指南目前我国出版的科普期刊有近两百种之多,其中既有《科普创作》和《科学与生活》等主要面向成人的科普杂志,也有《我们爱科学》《少年科学》《少年科学画报》等面向少儿的科普杂  相似文献   

8.
科普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逐渐发展壮大。在科普越来越受人们重视的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科普名家和科普作品,为科普事业的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为了更好地了解科普名家为科普事业做出的努力,本刊特就世界级科普名家的创作历程和人生经历做集中报道。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科技和文化教育思想是第一代领导集体科普指导思想的基础;知识分子同工农群众相结合是这一时期科普工作的组织方式,其战略是扫盲中的提高。邓小平科技思想是第二代领导集体科普指导思想的基础;注重发挥知识分子主导作用成为科普组织工作的首要方面;强调科普工作的精神文明作用,其战略服务于经济中心并以提高带动普及。第三代领导人明确了科普内涵,发展了前两代领导集体的科普思想;科普工作受到空前重视并已成为党的一项独立的文化事业;在强有力的政策引导下,广大知识分子以饱满的热情自觉自主地投身于科普工作。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普政策及科普政策文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科普政策的内涵和类型,从社会建构论的角度对政策文化研究进行了考察;提出我国科普政策的四种类型,即:政治文化、经济文化、科学文化以及公民文化.  相似文献   

11.
结合对济南市科普教育基地人才队伍建设现状的调查,从科普教育基地人员学历分布、岗位设置、员工培训、专业素质和紧缺人才类型等方面分析济南市科普教育基地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济南市科普教育基地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从高校科普管理工作角度出发,积极履行高校社会服务职能,针对性地探讨适用于高校与中小学结合的科普教育工作模式。本文以期对我国高校科普服务事业的发展和高校科普教育体系建设提供参考,推动高校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气候变暖和气象灾害事件的频发,气象科技普及的意义就越来越大,中国气象局、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均加大了对气象科普事业的投入,这样,就显示出气象科普专门人才的匮乏.由此很有必要建设气象科普学,为中国气象科普事业输送高端专门人才.建设气象科普学是社会发展、学科发展、提升气象科普实践工作等方面的需要,它有着方针政策、气象科普实践、相关学科基础等方面的支撑.气象科普学应有它特定的学科定位、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14.
在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变化日益加剧的形势下,直接关系到公众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的气象科技普及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对气象科普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我国政府和气象主管部门应该在《气象法》、《科普法》等有关发展气象科普精神的指导下,建立起从经费、机构,到规划实施的气象科普人才建设体系.  相似文献   

15.
在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变化日益加剧的形势下,直接关系到公众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的气象科技普及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对气象科普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我国政府和气象主管部门应该在《气象法》、《科普法》等有关发展气象科普精神的指导下,建立起从经费、机构,到规划实施的气象科普人才建设体系.  相似文献   

16.
建设各具特色的科普基地,提高全民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是当今科普工作的重点。行业高校具有与国民经济紧密相关的行业背景,拥有大量专业研发人才、科研成果以及服务于行业产业所需的实验、实训、研发平台等资源,是开展特色科普工作的重要载体。行业高校应依托实验、实训、研发平台,建设特色科普载体;汇集资源、打造创新能力培养工程,繁荣科普展品创作;加强自身科普能力建设,开展特色科普活动。  相似文献   

17.
根据对"科普"和"资源"的分层解析,笔者认为科普资源的含义应该是"对国家和社会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有益及有价值的物质和精神的存在"。文章从资源传播方式的角度等四个方面对科普资源进行归纳和分类。苏州先民在古代科技上的创造与领先,苏州现代引进的一大批高科技人才和高科技企业,是苏州科普资源的二大优势。为了挖掘与开发苏州优势,笔者认为,应采取编写《姑苏科技丛书》等四项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会在转型时期,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在这过程中,媒体的大众传播的功能日益显现出来。电视科技栏目以及科技专题片也成为科普教育的重要内容。近十几年来,在科普教育的创新方面,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按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做了大量工作,总结出许多新的经验。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颁布实施,科普教育已成为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普教育重在提高我国国民的科学素质,同时我国已经颁布实施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把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作为重点来抓,而媒体在此行动中,有着无比重要的责任和作用,作为老百姓日常生活接触最多的电视节目而言,如何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做好科普教育的传播阵地排头兵作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通过电视节目科普教育,满足公民的精神需求,宣传文明的生活方式,丰富公民的文化生活,从而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和地区文明程度。本文通过对我国电视科技栏目发展和现状的透视,总结经验教训,深入地阐述了新时期科普教育中电视科技栏目的传播平台作用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牛姆林自然保护区科普旅游开发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科普旅游是生态旅游的精品项目 ,基于对牛姆林自然保护区科普旅游开发优势及不利因素的分析 ,探讨了几点开发方案 ,方案内容包括挖掘科学内涵、扩展旅游线路及建立标牌系统、建立游客中心和科普展览馆、注重岗前培训、加强环境保护规划和管理、开发科普旅游市场 ,另外还略为讨论了牛姆林科普旅游开发建设中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  相似文献   

20.
科普图书在开启民智上有巨大作用,然而今日中国的科普图书成绩单却不能令人满意.根据有关机构统计,中国每年出版的科普图书仅占图书总发行量的0.45%,平均每50人才拥有一本科普图书。每年出版的科普图书上千种,给人留下印象的却凤毛麟角,中国的科普图书到底欠缺什么?今年是达尔文诞辰200周年,也是《物种起源》出版150周年,当此之际,让我们回望一下《物种起源》的成功经验,看看从中能获得怎样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