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并明确中指出:要“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写想像中的事物。”要求我们“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建议“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想像作文的训练。想像作文更能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个性化表现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当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标准颁布后,小学生的习作有了一个新的表达天地和自由想像的空间。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作文要“运用联想和想像”,要“写想像中的事物”,要写“想像作文”,这一提法对于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写想像中的事物”。以往在指导学生写想像性的作文时,我总是创设想像的情境或给一个想像的触发点(如“二十年后的我”、“克隆自己”、续写、故事新编等),训练学生将想到的合理组合,写成一篇习作。可一次想像作文的指导改变了我的做法。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作文要淡化文体,鼓励不受拘束的表达,少写命题作文,提倡多写观察日记、生活笔记、书信和随感;鼓励想像和幻想,鼓励有创意表达;重在激发学生练笔兴趣。  相似文献   

5.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和培养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由于小学生缺乏生活经历和写作能力,常常导致学生作文时无话可说。要帮助小学生在作文中敢说、会说、会写,就要强化阅读,同时点燃他们的写作兴趣,通过想象作文,让他们不断积累写作经验。关于想象作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高年级学生"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应当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培养他们想象作文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如何鼓励学生想像,引导学生多练多思,让学生运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进行有创意的表达呢?  相似文献   

7.
在中学作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想像,提出假设,并不断发现新事物、新问题。让他们有良好的联想和直觉思维能力。可采取的具体做法是:1.拓展知识面:包括训练学生听力,进行知识积累;增加课外阅读,创设交流场所;鼓励学生外出,与人进行交流。2.利用已有知识,进行创造想像:包括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创造想像;根据画面内容,进行创造想像;根据生活常识,进行创造想像。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强调要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提倡"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觉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然而,作文教学的现状却是"清规戒律"太多,如强行命题、框死文体、规定写法、限定字数等,使学生的写作处于被动,以致千人一面,无思想火花,无个性色彩.因此,"尊重学生个体,张扬习作个性"是作文教学应该倡导的一个主题.那么,应如何去强化学生作文的个性指导呢?  相似文献   

9.
想像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的想像力特别丰富。儿童时期是培养想像力的黄金时期。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想像作文,要求我们“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写想像中的事物”。想像作文给儿童的思维空间打开了一片广阔的天地。那么,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开展想像作文呢?  相似文献   

10.
韩富全 《教育探索》2003,(10):80-80
小学作文教学辅导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自觉地练习习作。根据新教材的变化,笔者在作文教学方面增加了培养学生想像作文的训练,并鼓励学生自由和有创意地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观感和认识。笔者对小学生的作文辅导主要抓了“两勤一多”的经常性训练。一、让学生勤动脑要求学生勤动脑,是要学生多读、多记、多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让学生能写东西,首先是要积累东西。要求学生大量阅读适合他们的读物,是拓宽他们习作的思路的有效方法,是促进他们主动参与习作训练的重要条件。学生大都订阅少儿书刊,如:《故事大王》、《优秀作文》、《学习…  相似文献   

11.
黎芸 《中学文科》2008,(5):91-92
语文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量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今天,不少教师都对作文教学的改革进行了大胆的探索。而在我看来,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必须坚决地走出当前作文教学的误区,  相似文献   

12.
所谓个性化作文,褓程标准勘中提到:“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写自己想说的话”、“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爱感动的内容”、“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等,指出写作的愿望应发自学生内心,写作的内容应来自学生见闻、感受和想像,写作应不拘形式,作文的思想发自学生肺腑,语言应让学生自由表达。而当前学生作文的现状如何呢?  相似文献   

13.
想像是灵感的源泉,想像使我们超越现实,飞向美好和无限。有了丰富的想像,学生的作文才更有感情和诗意。正因如此,“新课标”要求教师,鼓励学生自由写作,有创意地表达;鼓励学生想像甚至幻想。而近年来高考、中考中所采用的话题作文的形式,又为学生想像提供了广阔的天地。那么,如何才能写好想像作文呢?我想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考虑。一、内容——穿越时空。想像是无边无际的,它穿越时空,让自己的思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遨游、在广阔的天宇间驰骋,从而开启了人们无穷无尽的写作新思路。名著启迪想像。名著中那丰富而曲折的情节、那经典而丰满…  相似文献   

14.
在想像作文教学中 ,如何鼓励学生想像创新 ,引导学生多思、巧练 ,让学生运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 ,进行有创意的表达呢?一、选材要新颖有趣题材要新颖 ,就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 ,打破常规思路 ,发散思维 ,拓宽想像 ;就必须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 ,寻找一些来自儿童学习、生活中的真实感受 ,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挖掘、表达生活感受的欲望 ;就必须改变习惯的思维方法 ,找出与众不同的素材 ,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 :在五年级的一节作文课中 ,我出示了一堆制作好的吹塑纸图片 ,有老山羊、小白兔、小桥、小河、树林、青草地等 ,学生见…  相似文献   

15.
刘荧  李晓勤 《山东教育》2002,(10):43-43
看图作文:作文前,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图,启发想像,构想故事,展示景物如是多幅图画,还要对画图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想像,使之前后连贯;还要注意鼓励学生各角度观察画面,只要想像合理,不要去限制学生的想像。续写:如学了《穷人》这一课,学生已知道桑娜和丈夫已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那么他们以后的生活会怎样呢他们将怎样抚养这两个孩子长大成人呢?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像,续写以后的故事。这样,既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一举两得。扩写:是在提供简单概括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想像写得更具体、生动。如“…  相似文献   

16.
改变作文教学方法,可通过作文命题外延的拓展、鼓励评语的应用、倡导自由顺意的表达等方式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挖掘写作的潜能,鼓励率意的表达,进而改变学生谈文无味、谈文色变、言之无物、众口一词的现状,不断提高学生对作文的喜爱,提高学生作文的水平和质量.  相似文献   

17.
袁小萍 《快乐阅读》2011,(12):120-121
本文以《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为着眼点,提出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是作文有效教学之源,结合教材课文内容是作文有效教学之本,指导学生写"创意"作文是作文有效教学之立足点,鼓励学生写作个性作文是作文有效教学的活力之泉。  相似文献   

18.
针对当前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作文难”问题.提出让“想像作文”走进课堂。教师要在作文命题上多下功夫.指导学生合理运用“想像”。  相似文献   

19.
近三年的中考作文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张扬个性,提倡“真实的体验、创新的表达”。新观念、新形式、新情感、新想像、新语言成了衡量中考佳作的新标准。2001、2002年全国大部分省市中考优秀作文打破了以前写记叙文、议论文的“干篇一律”的作文形式,但还不够成熟,形式还不够多样。而2003年的中考满分作文形式上呈现出了“千变万化”的特点,令人拍案叫绝。一戏剧小品演绎人生百态写戏剧小品要求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人物活动的时间、空间要求相对集中,场景变化少。人物塑造不求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 ,想像是孩子的天性 ,如何利用孩子的想像能力是学生作文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 ,作文指导应多给孩子一些鼓励 ,少给一些限制 ,运用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激发他们想像、创作兴趣 ,培养他们创新精神。一、运用发散思维 ,激发创作兴趣在指导习作过程中 ,常常发现有的同学因为生活环境的局限性 ,因为对事物未能认真观察或对习作不感兴趣 ,未能调动起潜在意识 ,所以遇到作文时 ,常常感到无话可说 ,或不知怎样开头落笔。在此种情况下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寻找记忆中的兴奋点 ,如看到某一影片的一个镜头 ,外出见到某一景物 ,运用发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