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某报近年来版面文字差错不断,读者经常来信来电指责不应出现如此“低级错误”。究其原因,是这家报纸领导轻视报纸的校对工作。一是认为校对工作简单、照本宣科,不动脑筋,不要多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辨识差错是编校工作的首要任务,如何有效地辨识差错是编校工作者必须常思、常想的问题.除学识性、责任心及经验性等因素外,对差错的敏感性也不应忽视,编校工作者应该有意识地对其加以培养和运用.  相似文献   

3.
吴万平 《新闻知识》2005,(8):69-70,51
报纸越出越厚以来,产生了一个新的工作岗位Zāo审读。它的大体职责是多把一道关,以减少报纸的差错。但审读在编辑工作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具体应发挥什么作用,各报的作法不一。2003年8月,深圳商报出台了《审读工作要则》,规定审读“主要负责消灭报纸大样上重大导向性差错、重稿、标题差错、重大常识性差错及版面重大技术性差错”。基本厘清了本报审读的工作职责。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1994,(4)
永恒主题:减少差错·编者·办报办刊要把差错消灭,一时还做不到。但像目前那样差错信手可拈,读者怨声不断,也很不正常。差错多的主要原因是办报(刊)人责任心差,编校质量低。在1992年,全国搞了几次党报系列编校质量抽查评比,我省对市、地报也搞了一次,曾一度...  相似文献   

5.
报纸差错大致可分为政治性差错、政策性差错和技术性差错三大类,其中最常见的还是技术性差错。在技术性差错中文字差错又占较高的比例。这种现象在地方报纸中存在,在中央一些颇有名气的大报上也时有所见。因此,讨如何减少报纸差错特别是文字差错这个报界的“永恒话题”,实有必要经常提醒,引起报界同仁的重视。下面就这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粗浅看法。要减少报纸文字差错,首先要提高报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当前,“无错不成报”或“无报没有错”似乎已成为司空见惯之事,这恐怕与报界一些人说起来重视、做起来忽视,以为报纸出些差错特别…  相似文献   

6.
提起报纸、刊物上的差错,真令读者、编者、作者均感伤心痛肺。什么“无错不成报”、“无错不成刊”、“无错不成书”之类的话,流传广泛。这话又似乎成了某些报社编辑们特别是老总们的“挡箭牌”,人家一提“贵报的差错不少”时,总是拿这句话来“挡”一阵子:“老兄,错字误句,谁都不愿出现。但是,在所难免。防不胜防啊!”言下之意,报刊上出现差错,谁来也没办法治。真的是“防不胜防”,还是没有着力去防呢?一般来说,出了文字差错责任在校对。校对工作重要这不是套话而是实情。这是项细致而艰苦的工作,手眼耳并用,一个个字地校,…  相似文献   

7.
谭桂声 《中国编辑》2006,(6):53-56,27
编辑图书一定要避免政治性差错。这里所说的政治性差错,不是指图书内容上的整体性的政治立场、思想倾向等方面的错误,而是指由于认识上的模糊、技术上的疏忽、文字表述不当等造成的涉及政治性内容的个别差错。如果不保持警惕,就很容易出这类差错。那么,怎样避免政治性差错呢?  相似文献   

8.
1.时间失准。这类差错以笔误为多,但也有采访不够仔细所致。如时间记录差错、推算时间间隔差错、时间用词不恰当等。2001年,本报有一篇写抗日战争期间江山市民抗击日寇的文章,文中写道:“1939年秋,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急的关头,……也就是在这年,日军占据了这个小城(指江山城)。”最后的签胶样送到我手里,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报刊上不断揭露出版物质量低劣问题,指出翻译著作中许多不应发生的差错。我们在编制一部书稿的中外文对照索引时,进行了工程浩繁的译名普查,也深有同感。揭露问题,为了引以为戒。但是  相似文献   

10.
彭林 《新闻前哨》2004,(6):41-42
近年来,报纸因差错惹上新闻官司、被送上审判席、造成经济损失的现象屡见不鲜,更为严重的是,有的报纸出现导向偏差和政治性差错,被停止出版。报纸差错已成为社会公害,困扰着报纸的发展。消灭或减少差错成了媒体当前亟待解决问题,也是今后必须长期面对的一项艰巨任务,因为只要出报,产生差错的几率就同时存在。怎样把报  相似文献   

11.
法律对未决犯所设定的任何强制措施,都应当被控制在程序所需要之最低限度,而不应多出一点点——无论基于何种理由,这多出的一点点,都可能令正义的大厦产生裂缝。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报刊中的新闻报道出现的差错越来越多,也引起人们的广泛的注意。报刊中新闻中差错是复杂的,有些显而易见的,但有的是辨识难度较大的隐性差错。对于这类隐性的差错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这类差错出现的原因中才能从根本上寻求解决的对策,从而提高报刊新闻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编校稿件是办报的重要环节之一。编校稿件存在差错与否,是评价编校工作的一项内容,直接关系到报纸质量和社会形象。实践表明:常以口头形式叮嘱重视编校质量,出了较重大的差错即批评一通或给予某种处罚,诚然也是一种管理方式,但收效终不如以明确的规章制约,实行日常性的有序管理。可以说,建立一套较为符合实际的封堵编校差错的管理机制,是办好报纸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为此,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试析其建章立制的几个基本要件。要件之一:确认检测指向。报纸编校质量,内涵宽泛。检测报纸编校差错,仅系正与误范畴内的质量管理。从办…  相似文献   

14.
大凡读者向编辑部反映报刊的差错 ,编辑(甚至领导)就会推诿道 :可能是校对没有校出来。一些重要的差错 ,报社往往会在报屁股的位置刊登一则小启 :由于校对工作疏忽 ,某月某日某篇某句话出现差错 ,应为…… ,特此更正 ,并向读者致歉。这种事看到多了 ,遇到多了 ,也就见怪不怪。不过 ,读到《羊城晚报》7月18日的一则报道 ,再次唤起了我的牢骚。7月15日广东省成人自考会计原理科最后一道题提问部分没有给考生提问题。对此 ,广东省考试中心负责人指出 :“出错试题是在试卷校对流程上出了问题”。又是校对的错。这是官方把差错责任推到校…  相似文献   

15.
报社、杂志社天天要编印报纸杂志,电视台、广播电台天天要播发新闻,每期少则几万字,多则十几万字乃至几十万字,工作量是相当大的,因此在遣辞用语、逻辑思维、事实陈述、科学知识、检查校对等环节问题上免不了要出差错;如果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淡薄,把关不严,甚至还会出现一些严重的差错。一旦差错既成,将给自己、单位和国家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轻者会闹出一些笑话,损害媒体的声誉形象,或是砸了自己的饭碗;重者会给社会增添不稳定的因素,给单位带来伤害。因此,新闻单位的每一位从业人员都要慎重地考虑和对待这个问题。新闻…  相似文献   

16.
科技图书编校差错通常有文字差错,知识性、逻辑性、语法性差错,标点符号及其他符号差错,格式差错等几种类型;而文字差错主要有易混淆的字与词,多字和漏字,数字、简繁字混用,字母误用,名词术语和引文上的差错等,有很多属于同音字、形似字的错用,现以矿业类科技书刊编校为例,按照矿业安全管理、采矿、爆破、通风与安全等不同专业,分别总结出书稿中部分常见的易混淆的字与词、名词术语。  相似文献   

17.
别怕更正     
报纸天天要出,新闻天天要发。报纸工作的紧张状态,再加各种复杂因素,难免会出些差错。出了差错怎么办?是公开更正,还是遮遮掩掩,不了了之!应该公开更正,以正视听。这是情理昭然的事情。现在的问题是,对重大的政治性、政策性差错,不公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差错?顾名思义,差错者,不正确也。差错是报纸上与政策、法律、事实、规定和办报人愿望相违背的内容、文字和图片。差错的种类很多,有小差错和大差错,有技术性差错和政治性差错,有文字差错和图片差错,有内容差错和标题差错,有编排差错和印刷差错等等。办报的人都想把自己的报纸办好。这个“好”包括的内容很广,不出差错或少出差错,应该说,也是其中的一条。报纸差错的普遍性和破坏性  相似文献   

19.
我从首都和省市十几家报纸上初步搜集到七十多则“更正”,对这些“更正”作了分析,觉得不同的更正差错的方法,反映出办报人员对待差错的不同的态度。先说一些报纸严肃对待差错,认真更正差错的事。一是谁出差错由谁署名更正。沈阳日报总编辑刘黑枷提出,如今的报刊更正差错,几乎都是吃“大锅饭”,发表文章署自己的名字,更正时却由报纸出面,很不合理。沈阳日报为了  相似文献   

20.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兵法》上这句流传了几千年的老话,不久前在四家全国性报刊上都被错印成“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读者去信批评后,有的编辑回信说:这“主要是我们校对时不仔细,未核对原文造成的”。此说一出,读者哗然,说:“把责任都推到校对身上是不公平的”;“为何四家报刊对这一引文都不加核对?”;“编辑工作一定要建立责任制,这样的差错是不应再发生的。”诚哉斯言!现在有的报刊上差错迭出,假闻频生,有关人员明知出了错,撒了谎,却处之泰然,依然我行我素,说来令人吃惊!究其原因,当前新闻战线缺少严格的责任制的确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