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楼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代表,自其问世,就一直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因而“开言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几成社会的一大时尚。红学作为一门显学,研究名家众多,研究成果卓越。特别是近来所推重倡导的“文献、文本、文化的融通和创新”的研究方法,更是给红学研究开创了新的思路和门径。本文试图以“文化传统”作为切入  相似文献   

2.
11月7日至11日,’99全国中青年《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师范大学隆重举行,6O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中青年红楼梦学者欢聚在文化名城金华,参加本世纪最后一次红学盛会。中国红学会领导、著名红学家冯其庸、李希凡、蔡义江、刘世德、张锦池及来自香港的著名红学家梅节先生参加了开幕式。浙江师大徐辉校长致欢迎词,副校长、中年红学家梅新林与中国红学会秘书长、中年红学家张庆善一起主持了这次世纪之交的红学盛会。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在文献、文本。文化研究面向二十一世纪时,如何在红学研究中融通与创新。它以极大的包容性吸引了与会中…  相似文献   

3.
余英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是红学研究史上极重要的文献,深刻地影响着红学研究。由于时代、历史的局限,该理论有着难以克服的局限——将两个世界具体化。这主要根源于对红学学术史、库恩“范式”理论的误解和新旧风气的影响,有必要重审此。红学研究的深入必须建立在对红楼梦文本细读和对前人成果的创造性继承之上,这才是红学研究的真正“出口”。  相似文献   

4.
继天津师大首届全国中青年红学研讨会及浙江师大第二届全国中青年红学研讨会之后 ,今年 ,又一次成功地举办了海峡两岸中青年红学研讨会 ,与会人数逾百人 ,提交论文七、八十篇 ,反映出中青年红学研究力量日趋壮大的声势。这次会议仍由天津师范大学承办。著名红学家冯其庸、李希凡、蔡义江、胡文彬、张锦池等参加了开幕式。周汝昌先生也打来电话 ,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美好的祝愿。台湾方面出席这次盛会的著名学者有魏子云、刘广定、康来新等。应邀参加开幕式的还有全国政协科教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孙隆椿。首届会议的主题是强调红学研究文本的回归 ,…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评论》和《人间词话》作为王国维学术生涯中的两个经典学术文本,却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学术境遇:前者因“以西套中”、牵强附会而遭人诟病,后者因“以中化西”、融通创新而为世人赞赏.这是它们“以西套中”和“以中化西”两种不同的言说方式造成的,其深层原因乃是王国维由先前过分倚重西方的哲学思想来阐释中国文化和文学问题到后来自觉地融通中西,甚而回归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以中化西的学术思维的根本转变.必须以其前后期不同哲学美学思想的形成和架构为切入点,方能深入探求上述两种言说方式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当今中国学术界特别是当今中国的文论建设,亦处于一种“西化”(现代化)和“本土化”(民族化)的焦灼张力之中,通过对上述王国维两种不同的学术言说方式的转变的研究或许能为当下中国学界尤其是中国文论的现代性转换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作为红学研究的核心议题,关于《红楼梦》精神主题的争论,二百余年以来从未间断。在不断进步的时代光华映照之下。在全球视野下的中外文化的比较之中,《红楼梦》这部古典名著,将继续为红学研究提供诠释空间与意义场域。然而从根本上讲。这部“家传”、“国史”、“拟《春秋》”三位一体的“今古未有之奇书”,乃是华夏民族历史文化之文本象征;以“三科九旨”为理论支柱的《春秋》大义,已然成为《红楼梦》全书之精神主旨。如果说文明与野蛮、繁华与衰落、入世与出世,是其三个相互关联的历史文化主题,向往天下化成,期望万世太平,关注现实人生,则是其贯穿始终的精神主线。  相似文献   

7.
牛芳 《文教资料》2010,(19):21-23
"文革"以后的红学研究横向上大体可分为"文献研究"和"文本研究"两个部分。文献研究可分为索隐派、考证派和版本研究三类;文本研究则分为运用传统方法研究和运用西方理论研究两支。"文革"以后的红学研究因历史背景的变化,显现出研究逐渐回到作品文本本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吴颖是当代国内红学研究颇有影响的人物,尤其是有关当代红学史批评。其红学研究成就主要集中在:1.对产生于“文革”“评红热”并广泛流行的“三说”进行澄清、反拨;2.对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批俞运动”的整体上基本否定的重新评价,对后来那场批判运动的一些既得利益者刻意维护批判运动的“理论定势”的理论观点的批评、驳斥;3.力图校正红学研究的方向,使其从以研究“典型环境”和诸多“钻牛角尖”的“外学”研究为主回到以《红楼梦》文本研究和典型人物研究为主的轨道上来。这是当代红学拨乱反正的艰难历程。吴颖是国内较长时间跟踪研究这个方面的最有代表性、成就也相当突出的学者。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符号解读》是我校林方直教授的新著。本文认为,这是一部标志当代“红学”研究深度的著作。其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对《红楼梦》中大量蕴含丰富的文化符号及其编码的解读、阐释,打开了一个尘封已久的异彩缤纷的新奇世界;二是廓清并解决了长期困扰“红学”研究的一些基本的文学理论问题,为“红学”真正向纵深发展开辟了道路,如符号化人物、从属符号与中心人物的关系问题、人物互补与作者分身的问题;三是提供了《红楼梦》研究的新视野和新方法,如文学符号学、系统论思想和方法的实际运用,前文本在文学研究中的独特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牛芳 《文教资料》2010,(25):17-18
2005年的红学研究中鲜有真正有重大价值的著述、论文、观点。文献研究方面出现"草根红学"的新见解,文本研究方面大多是对以往观点的重复,对红学研究及红学史的反观与思考,是该年度红学研究最重要的成果。  相似文献   

11.
“双一流”建设高校参与组建的政用产学研融通创新体系是推动我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本研究以我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区——中关村科学城的典型政用产学研融通创新项目为案例对“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我国政用产学研融通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研究。案例分析表明:第一,“双一流”建设高校与政府、企业等建立的融通创新模式主要包括“项目衔接型”、“平台共建型”和“产业技术联盟型”,且分别适用于高校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果转化、高校与企业基于产权长期合作和共创共享紧密合作的情况;第二,“双一流”建设高校在融通创新体系中通过培养人才和产出创新成果,不仅对政府、企业等共同参与的科技成果转化起到显性的直接与间接作用,还具有传播创新文化与塑造创新需求理念的隐性作用。基于此,“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推动我国政用产学研融通创新体系建立中应继续推进技术转移办公室建设,加强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完善和拓展融通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的红学走向,是要在明确红学研究的共同旨归,把《红楼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小说艺术推向新的时代高度,实现对《红楼梦》的超越与升华的前提下,着重于观念的转变与思维方式的更新,以现代观念重新审视红学,做出契合现代人观念,沟通现代人心灵的新探索,由脱离本体的孤立“红外线”热纷争中,回归本体,着力于文本意的诠释,关注当代文学创伤情况,特别要联系当代文学的力作与《红楼梦》的关系,进行比较对照,激活当前文学创伤,实现对《红楼梦》的继承发扬、超越升华,即便是考证,索隐也要以现代思维方式关注红学的共同旨归,把自己的研究纳入红学的共同旨归,从本体意义和诠释中寻求新的突点,寻求新的发现,形成多种研究视域,多种研究方法的交流互补,推动当代文学的发展创新。  相似文献   

13.
在原型批评方法的指导下,结合《圣经》对《雇佣军的墓志铭》和《第二次来临》中显现的“毁灭”和“拯救”两个主题进行原型解读,从而挖掘出作者创作的文化无意识,展现文本中共有的人类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本文有意尝试运用现代批评方法,对《春闺梦》进行文本分析,揭示其艺术价值形成的内在机制。小说在以第一人称叙事方式凸显事件真实性的同时,随时显现叙述者声音,以强化文本主题命意;文本依托深厚的文化背景,在与传统的互文对话中,拓宽阐释空间;文本以其独特的结构构成,以“梦”为核心意象,围绕“梦中”与“梦醒”,以“惊梦”的方式深化主题,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春闺梦》以新奇的叙事技巧,表现了老作家一贯的文化主题。  相似文献   

15.
设计教育是学生成长发展的摇篮。为提供该领域的宏观概况,表征国内设计教育研究领域的知识产出,本文首先在CNKI数据库中检索了历年相关文献,之后通过多维度的文献计量指标,提取了1335篇核心级设计教育主题的数据并借助Excel和CiteSpace对文章的年度趋势、期刊分布、作者机构发文、研究热点和新兴主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自2001年开始,出版文献快速增长,2009年达到峰值;国内设计教育领域已形成以《装饰》为首的核心期刊群,核心机构群和作者群尚未形成;“设计教育”“艺术设计”“包豪斯”“中华人民共和国”“设计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创新”“设计学科”“设计师”“教学模式”“平面设计”是研究热点;中国本土设计教育体系、设计教育宏观理论、创新模式与创造性思维培养、教学改革、专业设计建设是关注度高的五大研究主题;近年来,设计领域的“双一流”建设受到了更多关注,成为前沿趋势。  相似文献   

16.
高校“基础课”应当实行教材文本与教学人本良性互动的教学法。“教材文本”主要是指把握教材中的理论创新和教学实践,找准切入点和支撑点,对教材内容开展教育有效性的交往。“教学人本”主要是指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以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出发点,在交往实践进行“主体-客体-主体”对象化的“互动式”教学法,其根本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实现这两种范式的融合与互动的途径:一是对教材要精读传授和综合创新;二是实施良性有效互动,回归社会生活;三是注重人文关怀,至爱包容,仰望星空。教育实践创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又是一个比较艰难的探索过程。在“互动式”交往实践中,提升教师“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职业情怀。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长阳中小学校坚持把以“山歌、南曲、巴山舞”为主题的巴土文化编入教材,引进课堂。本着“渗透、扬弃、继承”的原则,充分挖掘巴上文化艺术教育素材,使民族文化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融通,形成了鲜明的教学特色。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刘心武对《红楼梦》的读解,在理论上混淆了原型和文学形象的关系、混淆了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的界限,实践上则学术依据严重缺失。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其历史的渊源和现实的文化背景,关系到正确的学术、文化方向,不可等闲视之。回归文本,才是红学研究的正确学术道路。  相似文献   

19.
史铁生《我与地坛》一直以来被视为“生存的感悟”(汪政、晓华语)的佳作,是“个体对生命的沉思”(陈思和语)。语文课本节选了一二部分,许多论者认为第一部分是写“生死的感悟”,第二部分是写“母爱的伟大”。但这样的说法总让人感到疑惑: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两个部分有两个不同的主题显然是对文本的一种误解,这两部分不可能割离开来,它们必然统一于同一主题之下。那同一主题是什么呢?笔者以为是面对苦难的感悟。苦难是史铁生在地坛思考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苦难的思索中不断将自己从苦难中救赎出来,从而获得了一种生命动力,获得了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苦难成就了他伟大的品格。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他们(指伟人)固然因为毅力而成为伟大。可是更因为灾难而成为伟大。”而“生存的感悟”“个体对生命的沉思”的理解也仅停留于表面,没有深人到文本的实质。  相似文献   

20.
李鑫 《四川教育》2023,(12):24-25
以古诗文载体进行跨学科主题教学,不仅可以实现课程协同育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还能让学生传承经典,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本文从文本、教材、课程三个方面出发,用具体的案例阐述了如何让跨学科主题教材行之有效、融通有路、创新有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