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学作文教学的路子不能太狭窄 ,不能仅仅局限在教学计划所规定的作文课内。必须努力创造各种条件不断为学生拓展写作训练空间 ,扩大写作范围 ,充实写作内容。首先应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有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数情况下都会觉得没有什么东西值得写 ,这是因为这部分学生不善于发现日常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 ,不善于观察和体验生活 ,不善于思考、联想与想象。实际上只要随时提醒他们注意这些方面 ,时时做生活的有心人 ,他们就会觉得并不是真的没有什么东西可写。与父母的一段对话 ,和同学的一场误会 ,甚至放学途中随意的一瞥 ,都能…  相似文献   

2.
日本人善于向外国人学习,善于将别人的东西改造成自己的东西,这正像鲁迅先生所讲的"拿来主义",那日本人的"拿来"意识在日语中又是如何体现的呢?本文从日语文字的形成、现代日语的特点及日语中的外来语等三方面来谈日本人的"拿来"意识.  相似文献   

3.
课内的教学和阅读难以满足小学生的学习需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意识,引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培养阅读习惯,善于从不同的资源中吸收有益的东西,形成良好的语感,不断提升语文素养,丰富知识积累。  相似文献   

4.
教师引导学生达到的知识重难点的深度和广度与师生间的互动程度是息息相关的。要想达到高效的课堂教学就需要教师课前很好的预设,更需要教师很好地抓住课堂生成的东西。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利用课堂生成的"生发点"。教师发现并利用课堂生成的"生发点"可从教师引导、深度交流、小组合作和将错就错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5.
王冠 《课外生活》2010,(4):18-20
爱因斯坦小时候学习成绩不好,但是他非常善于动脑筋,经常会想到一些别人不容易想到的东西。  相似文献   

6.
好问、好说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对自己的所思所想总是想说出来,尤其对自己不懂的东西更想发:是主动求知的表现.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份天性,为所有想说的学生创设"说"的条件.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做到: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学生能提的问题教师不提,学生能解答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答,教师把展示自我的机会完全还给学生.  相似文献   

7.
《阅读与鉴赏》2010,(7):23-26,108
他善于从平凡中发掘伟大的思想火花.善于从身边的小事情中洞悉大的人生哲理,让你从小中见大,从粗糙的生活中看到细致的一面.从他的身上你会发现一些东西.他是一个在平凡申发现真相的人.在很小的事情上预见大的真理的人。你在他的身上会发现一种叫做童真的东西.他能从孩子的视角来洞见大的真理,这是多么明智的选择啊!这就是新锐作家朱成玉带给我们的。  相似文献   

8.
"大问题"就是"不完全结构问题",是触及数学学科本质,切入学生数学学习"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炼设计"大问题",应用延展"大问题"。通过"大问题",促进学生的"学力提升"和"素养生成"。  相似文献   

9.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利用好"音标"、"词典"、"收录机"三大工具;科学安排、利用时间;培养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善于归纳总结和有错必改的好习惯等途径,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自学能力。  相似文献   

10.
<正>1.开门见山。"开门见山"一般指文章起笔就入题,或直叙其事,或揭示主旨,或简洁利落点明论点。在语文教学中也可采用这种单刀直入、直切重点的教学方法。2.质疑问难。"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好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诱发学生质疑问难,鼓励他们从"不敢问"到"勇于问"。  相似文献   

11.
《乐记》总结了先秦“物”、“情”关系在哲学及创作上的认识,体现了汉代哲学和创作关照下的“物”、“情”的关系特色,并率先在理论上阐释了“物感”说,对“物感”说的发展成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一个进城打工的贫穷小姑娘从车窗口给前来送行的弟弟们扔下几个金色的桔子,这种人间亲情深深地打动了悲观厌世的"我"。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桔子》通过这样一件"偶然遇到的小事",抒发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憧憬。然而,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却使芥川茫然不安,倍感失望。论文从《桔子》的创作动机和背景入手,通过对"桔子"象征意义的分析,进而探究芥川内心深处矛盾而复杂的"明"与"暗"。  相似文献   

13.
阳明的致良知说并非口耳之学,而是十分注重实落用功,强调道德践履的笃实性,主张知行合一,具有突出的实践品格。阳明对传统儒学的“万物一体”思想作了重要的发挥和集大成的发展,使之成为自己心学体系的核心思想,同时作为自身一生追求的终极理想和至高境界。在阳明“万物一体”思想的实践性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与万物一体之间具有一体多面的内在统一关系。万物一体的圆融境界中,又融摄了爱有差等的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14.
“自然无为”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显著特色。老子思想中“自然无为”命题并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结合道法自然的生态理念、清静无为的处世哲学、自然纯真的人生旨趣等若干问题,揭示老子“自然无为”这一思想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虚壹而静”是荀予在《解蔽》中提出的认识客观事物及自然规律的方法。荀子认为,人具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而客观事物又有可以被认识的一面,但人们又常常容易犯片面性的错误,即“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只有以“虚壹而静”之法才能不被蒙蔽,达到“明参日月”的“大清明”境界。通过对“虚壹而静”的认识方法进行剖析,文章认为它的思维方式具有动态发展性、整体和谐性、辩证综合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以“妙”为美——道家论美在有中通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妙”是介于有无之间的一种美学境界。中国美学以“妙”为美,是由道家首先提出来的。经过魏晋时人的大力倡导,“妙”在唐代以后普遍进入艺术评论中。“玄”、“神”、“远”、“古”、“逸”、“幽”、“微”、“绝”等,可视为由“妙”统摄的字群,它们均因妙不可测、趋于无限而成为中国美学中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最主要的就是以民为本。邓小平理论是以民为本的理论。邓小平民本思想的"人民性"体现在他的决策中,贯穿于群众路线、社会主义本质、改革开放得失成败的标准、人民群众民主权利以及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各个方面。邓小平民本思想的"人民性"是邓小平理论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化建设不能一味地“向外看”,也不能“不向外看”。化建设的导向中的“西化论”的实质是主一切向西方化看齐,把西方资本主义的观念和制度全盘搬到中国来。如果不是这样来理解,就会导致对“西化论”这一概念的认识上的偏差。向西方化学习,也包括对其进步的价值观的学习。对“与国际惯例接轨”这一提法和做法,我们既不能笼而统这守肯定,也不能笼而统之地否定,而应进行具体的分析。在 许多经济技术领域及相关的法律领域,我们的“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做法不是过头了,而是还不够。  相似文献   

19.
先哲体悟到“天”具有生“物”的职能,即发现“天”理的“生”理效应。他们对天的关注,本质上是对现实生命的关注。“法天”,意味着“贵生”。天德贵生与人德贵生处于两相对应的价值框架之中。对“天”职的崇敬转化为爱生节用的情操,即好生而养生,爱物而惜物,取之有时而用之有节。这一理论致思和行为操守既是情感的投射,又是理性的选择;既是为天地万物负责,也是为人类自身负责。诸如“律天时”的规律把握,自然“无为”的方法论,“忧天”和“补天”的体认,时空关系上的谐调,以及“为天地立心”的责任感等,都是法天贵生理论的分衍。它体现了理性与情感的统一,功利与审美的统一,目的与规律的统一,现世与超越的统一,主体人与客体物的统一,具有超越时代的恒常价值,可为当代人类社会带来冷峻而绵长的历史昭示和现实启发。  相似文献   

20.
"最……之一"属于"……之一",它要求"之一"的前项必须是"多个……"。"最……之一"是可用的,但只有当"之一"的前项是"多个……"的时候它才可用,否则不可用。表达"并列最……"的人或事物时,能用"最……之一";表达"独个最……"的人或事物时,不能用"最……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