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超 《新闻记者》2002,(1):68-70
近年来 ,广告经营行为介入新闻业务的势头很猛 ,出现了大量“新闻性广告”和“广告性新闻” ,给新闻传播学和广告学理论界带来一定的混乱局面。因此 ,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研究 ,分析两者的共同点和差异点 ,以便在理论和实践中分清新闻和广告。 (本文中的“广告”是指大众媒体广告 ,而且仅指商业广告 )“新闻性广告”和“广告性新闻”是一种异化1.新闻与广告不能相容“新闻”与“广告”定义很多 ,但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目前 ,权威理论普遍认为 :新闻强调“新”、“真实客观”、“迅速传播”、“具有新闻价值” ,是“时间的易碎品” ;广告包括…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总书记到人民日报社视察时指出 ,过去我们的传媒只讲宣传 ,如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新闻媒介既要宣传 ,又要经营。在我国现阶段 ,媒体经营手段较单一 ,以广告经营为主。不言而喻 ,广告经营应该和新闻业务截然分开。但是 ,近几年来新闻媒介出现了经营行为介入新闻业务的趋势 ,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所谓“广告性新闻”。“广告性新闻”使受众陷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 ,萧乾生前就曾说过 ,有时“发觉读的不是新闻 ,而似乎是广告”① ,有时又发觉广告冠冕堂皇地占据了本应属于新闻的重要版面、黄金时段 ,一些广告、准广告的说词也冠以…  相似文献   

3.
1.强调书而不是新闻本身 要正视这一点,书不是新闻,不会一周就印发2000份。你要做的是发掘新闻素材,创作新闻故事,或者将你的发行和近期的一个新闻故事联系起来。新闻发布不是做书评,也不是你要发行的书的传单或广告。几乎每个人写发布稿时都是从“新书”的角度,那不叫新闻。编辑会删掉任何类似于广告的东西。你必须承担起记者的角色,寻找“新闻”。我们通常的做法是  相似文献   

4.
广告是向公众介绍商品、服务内容等的一种宣传方式,一般通过报刊、电视、广播、招贴等形式进行。新闻工作者看广告要多“一只眼”,用特别的眼光看广告,对所看的广告进行分析、判断,从中找出新闻资源,并对其中有新闻价值的部分进行挖掘、报道。  相似文献   

5.
新闻唱主角,这似乎是报人尽知的一个原则,也是一个无须赘述的话题,但在实际工作中,要始终清醒地认识并做到这一点,并不那么容易。首先记者如何保持高度的新闻敏感,敏锐而快捷地发现并捕捉住新闻;其次编辑在处理稿件中,又如何慧眼识金,有舍有保,把新闻“拎”出来,并且精心为其“梳妆打扮”;接下来就是总编室在版面处理中,如何让新闻在版面上“跳”出来,让新闻“隆重出场”,并使新闻亮点“活化”。在新闻采编和传播的全过程中,我们这些做报纸工作的同志,确实是要下一番功夫,去努力探索、努力实践,尤其在当前新闻传媒业激烈竞争的新形势下,我们…  相似文献   

6.
新闻广告,通过新闻的形式来做广告,完全是一种“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比起赤裸裸的广告来,更令人厌恶。不管什么样的广告.以广告的面目出现,直接告诉你那是一个广告,要不要看随你,你可以喜欢.你也可以讨厌直接跳过。但“新闻广告”就不一样了,它是以新闻的面目出现的,让读者以为是新闻,看下去才发觉原来是一则广告。广告是真君子或者真小人,但“新闻广告”就是十足的伪君子了,  相似文献   

7.
新闻是新闻,广告是广告,二者绝不可以划等号。然而近些年来,在有的报纸上,新闻和广告却打破了界限,彼此不分,广告用新闻来表现,新闻中包含着广告.使新闻的“无偿”变成了“有偿”。有偿新闻在报纸版面上的表现形式,一种是消息、通讯,一种是专栏、专版。  相似文献   

8.
笔者经常和一些记者、编辑接触,听他们谈论刚采写的或编好的稿子的新闻价值如何。我觉得,这是对新闻传播规律缺乏全面认识的反映。为此,笔者从时空传播角度谈谈对新闻及其价值的粗浅认识,愿与同行们商讨。新闻必须是经过“报道”形式传播的信息。关于新闻的定义,在新闻界较为公认的还是陆定一同志所说的“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里有必要从语法角度作点分析。“新闻”为主语,“是”为谓语,“新近发生的事实”为定语,“报道”则是宾语;时间、本源既是“新近发生的事实”,也是报道的选择条件,而“报道”则是实施新闻传播的行为(手段)。从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判断某个信息是不是新闻(广告除外),关键要看它是否经过了“报道”这一环节,这是新闻传播区别于其它信息传递的主要特征。新闻是通过报道才存在的,那么,“报道”行  相似文献   

9.
只要我们留心观察一下我们报纸的经济报道。就不难发现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在大量的经济报道中。有不少虽然已经见诸报端,却是些并不能构成新闻的文字,或者说是新闻性不强的文字。我们姑且将其称之为“非新闻文字。”这种“非新闻文字”现象,不仅存在于我们报纸的经济报道中,也常常出现在我们的广播、电视的经济新闻里。本文试图从新闻价值这个新闻学的基本概念出发,结合本报的实际。对占据报纸新闻版面的“非新闻文字”现象作一番分析,探索改进经济报道,增强经济报道新闻性,可读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一)、关于“有偿新闻” “有偿新闻”这个词在外国新闻学著作中没出现过,是我国新闻界某些人的“创造”,指向被报道者收取报酬的广告宣传性新闻,即“收费新闻”。1984年前后,我国个别新闻单位出现了把广告编写成新闻发表以取得广告客户钱的做法,当时叫做“广告新闻”。对此,我国新闻界绝大多数人是反对的。1987年11月颁布的《广告管理条  相似文献   

11.
这里提出的是我已经观察和思考了一年多的一个问题。我们的新闻工作在人民群众中向来享有高度的声誉,人民信任我们,赞美我们是党、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喉舌”,我们自己也引以为荣,足见我们的职业是多么神圣、何等高洁和光荣!但是,近来在我们新闻界即在报刊版面上和电台、电视台的节目中,却出现了数量不少的,同我们的神圣而高洁的职业道德相违背的,因而是令人十分痛心和羞愧的现象——广告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专题等),也可叫做“变相广告”,还有同志管它叫“有偿新闻”。就是使为厂家推销产品的广告摇身一变,变成编辑部的新闻报道,用“消息”、“通  相似文献   

12.
对新闻真实及“宏观真实论”思维的反思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涂艳  秦志希 《新闻界》2001,(2):23-25
新时期以来,对于新闻真实理论,我们经历了由“本质真实论”到“宏观真实论”的提法的转变,其后人们又对“宏观真实论”提出了质疑,我们是不是又在琢磨该以“××真实论”取代“宏观真实论”呢?可是我们并没有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新闻报道为什么一定要在事物现象真实之外提出“本质真实”、在单一事实真实之外提出“宏观真实”?这种思维模式说明了什么?如何评价这种思维方式?我们似乎有必要对这种新闻真实理论的思维作一番思考,从这一角度出发,或许更有助于我们理解新闻真实本身的问题。一新闻真实就其基本含义而言,是指新闻报道的事实对于客观…  相似文献   

13.
提到“返祖”现象,从生物进化方面讲往往代表着一种退化,而对于目前网络广告而言则是一个好事情,据美通互动广告公司王遵会总经理分析,网络广告的“返祖”现象应该是未来网络广告的一个发展方向。那么究竟什么是网络广告的“返租”现象呢?在这里所谓的“返祖”是与传统广告形式相比较而产生的现象,因为,网络广告的根本是“广告”,而非“网络”,网络只是以一种载体形式出现。所以,无论是单一的文字链接,还是经常采用的旗帜广告、浮标、弹出窗口等形式的出现.就象网络新闻一样,首先是新闻,然后才是网络新闻。如果是新闻就要依照新闯的特点来运作.必须具备新闻的五个W元素,那么,网络广告也要遵守广告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4.
郝彧 《新闻世界》2012,(5):140-141
在当今的媒体中,越来越多的广告穿上新闻的外衣,让人难辨真伪。广告新闻化的这股歪风正愈刮愈烈。广告新闻化有以下表现形式:一是版面“一体化”,二是形式新闻化,三是内容故事化,四是“专家”忽悠化。广告新闻化危害如下:一是欺骗、误导消费者,二是损害媒体品牌形象,三是阻碍广告行业发展。规范广告发布,构建消费者、广告商、媒体三方面“共赢”的良性互动,才是媒体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5.
《一月谈》登了民会同志的文章,提出“广告新闻化”好,读后很有同感。但我由此又想到另一个问题:如果把“广告”与“新闻”调个位置,变成“新闻广告化”,恐怕就不好了。而这正是当前经济新闻写作中一种常见的弊病。新闻广告化,或者有意无意地把新闻写得近似广告,在目前经济报道中是不少的,特别是在商业、市场动态一类新闻中,所见尤多。象有家报纸在报道一家工厂生产××牌护肤霜时,就是这样写的:  相似文献   

16.
这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报界出现了不少怪东西,反映到版面上就是种种明显的歪风。《中国记者》杂志2005年第2到第4期曾经刊出过我的三篇连续评论:《评商品广告的“新闻化”现象》、《评新闻作品的“广告化”现象》和《评“我们要吃饭”》。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一些新闻记者热衷于招揽广告业务,为了使广告搭上新闻这辆快车,演变出了所谓“新闻广告”和“广告新闻”这类“两栖新闻”。为了维护新闻在受众心目中客观、公正、真实的地位,有必要划清广告与新闻的界线。应当看到新闻和广告二者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它们的同一性表现在哪里? 新闻和广告的生命都在于真实。真实性原则是新闻和广告的立足之本。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广告是以事实为根据的商品信息的传播。新闻和广告都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新闻以传播人们未知、需知的社会活动信息为主要对象,以  相似文献   

18.
略论报纸广告编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刊发表周丽玲《略论报纸广告编辑》一文,实际上带有希望进一步探讨的性质。一位评审专家在匿名审读该文后指出:作者强调要“在版面安排上,突破原有的新闻编辑与广告之间泾渭分明的界限,不拘一格,进行提高广告传播效果的有益尝试”,如果光是从发挥广告传播效果来看,自然是很有道理的,但是有没有考虑过广告会对新闻造成冲击与伤害的问题?这可以说是一语中的的批评意见。解放前的商业报纸,着眼于广告的经济效益,为了突出广告,往往将新闻置于从属的地位。广告多时,四周都是广告,只中间一小块新闻,俗称“四面靠水”,也有为使广告显眼,四周都是新闻,中间插进广告,称为“中心开花”。无论哪一种方式,都遭到新闻工作者的反对和抨击。周丽玲文章中提到的获日本电通广告奖的范例无糖百事可乐广告,实际上就是当年新闻界人士曾激烈反对的“中心开花”版面。报纸版面究竟应该突出新闻还是广告,或者在何种条件下应突出广告,什么情况下该突出新闻,似乎都有进一步深入探讨的必要,欢迎有兴趣的读者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9.
对地市报来说,地域局限、受众有限、广告源不多,然而共生共存之媒体却不少,要生存就要竞争,要竞争不仅要拼新闻,广告营销亦有“道道”。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中,地市报广告经营如何才能做到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成竹在胸,游刃有余?高瞻远瞩把脉市场;放眼长远“钓大鱼”;  相似文献   

20.
袁明云 《新闻三昧》2000,(11):26-27
深度新闻反映事物的本质,我们采写深度报道要像开发矿藏那样,透过事物的表象向事物内在的深处开掘。然而,这绝非易事。因为深度新闻常常深而不露,时而又深不可测。要寻觅它,捕获到它,仅凭我们的眼力还不够,务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方法去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从繁纷复杂的事物现象中对事物本质作一番透视。寻觅深度新闻如探矿,识者为宝,不识者为“土”,我们只有具备地质学家那样“抓一把泥土就知道地层下的含矿量”的真功夫,才能透过现象抓住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