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任何国家的农村义务教育政策必然是该国国家公共政策的组成部分,任何国家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也必然是该国国家财政体制的组成部分.研究美国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模式,首先要着眼于美国的教育财政体系研究,对完善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模式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我国目前存在四个亟待解决的教育投入与需求方面的基础性问题:教育财政投入需求理论研究存在缺失,财政实际供给能力不足;教育投入落实的责任不明确;对高等教育债务的认识不到位,缺少可操作的高等教育债务化解政策与方案;对教育资金总需求模糊不清,科学的生均教育成本、高等院校年经费开支标准难以出台.科学的发展观要求正确认识、深刻反思教育投入与需求的基础性问题,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力度,尽快化解高校债务问题,支撑教育强国的战略.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教育投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比较了我国财政教育投入的增长与教育总投入增长、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财政支出增长、GDP增长的关系;分析了财政教育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财政教育投入占教育总投入的比例、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并对其合理性进行分析,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时政纵览     
《广西教育》2011,(23):4
国务院要求确保到2012年实现4%教育投入目标本刊讯日前,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要求各地各部门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确保《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  相似文献   

5.
教育财政偏好及其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财政偏好是国家对教育经费投入流向的倾向性与喜好,在价值选择标准上受教育投资收益、教育财政收入来源、政府角色等方面的影响。我国的教育财政偏好经历了短缺性偏好向制度性偏好的演变,追求短期效用最大化,大力支持强势组织的教育发展,教育财政中立程度较差。秉持公益价值优先的教育财政偏好理念,依法纠偏,实施教育财政投资偏好的民主与科学决策,建立教育信息独立和公开披露制度,是教育财政偏好回归理性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科技要发展,教育须先行.而经费不足是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在目前国家教育投入不足而财政压力又很大的情况下,除不断呼吁政府追加投资外,更应谋求拓宽教育投资的渠道,多方筹集教育资金.发行教育彩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经之一.  相似文献   

7.
财政体制政策的缺陷是北京市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重要原因之一.北京市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必须构建新的教育财政体制,主要政策措施包括:明确公共财政对义务教育的完全责任,大幅增加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明确市级政府在发展义务教育中的责任,切实落实市级财政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建立规范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8.
我国教育不公平现状及其解决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教育不公平主要表现在国家财政对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东西部地区、城乡之间、同一地区内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弱势群体,特别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实现教育公平应该在战略上重视、宏观上部署、微观上落实、体制上搞活,要明确政府是绝对的教育投入主体,增加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加大调整教育资源内部分配、城乡分配、区域分配、校际分配的力度,逐步调整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经费负担的比例,建立弱势补偿的政策机制,切实促进和维护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中国教育财政分权的视角探讨了地区间农村小学教育投入差异的影响因素,使用河北省2007年136个县的财政和教育数据,选择能全面反应财政能力与财政需要的一系列指标,考察这些指标与农村小学教育投入的相关性.认为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并没有给予地方政府足够的激励,农村小学教育经费出现"挤出效应".并就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广西南宁市郊区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目前处于办学经费短缺的状况,中央和自治区财政应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对基础教育的职责,建议国家出台与教育投资体制相适应的《教育投入法》,并加强教育投入的执法力度。  相似文献   

11.
政府教育财政资源配置理念是政府在财政资源配置过程中对教育价值取向的反映,同时也是对教育内部不同层次教育价值取向的反映。建国后,我国政府教育财政资源配置理念沿着财政的公共性和教育的公共性的不断实现,政府教育财政资源配置逐步从“缺位”、“错位”到“归位”的内在逻辑,经历了从“先经济后教育”到“像抓经济工作那样抓教育”、从教育“优先发展”到教育“重中之重”的多次变迁。通迁政府教育财政资源配置理念变迁的内在逻辑及历程的分析,基本可以勾画出我国公共教育财政制度形成的轨迹。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美国教育公共治理改革的主要策略,即教育多元中心治理和教育择校的有限尝试,是在学生学业"失败"上升为一个公共问题的条件下,因教育官僚制自身缺陷而必然采取的策略。它并不想整体突破教育官僚制和实现完全的择校自由,而是在持守教育公共性的前提下对教育官僚制缺陷的自我调整和弥补;它不仅仅体现为治理结构的改进,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卢梭式的追问中实现了更高层次的公共性。从这个意义上看,教育公共治理实现了公共性的转型。对教育公共性的内涵我们需要重新理解。  相似文献   

13.
蒲蕊 《教育研究》2006,(6):34-40
评估型政府的形成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公共教育体制改革一个共同特征。对“评估型政府”概念的认识,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政府管理教育职能的改变,而且有助于我们认识政府如何在放权的同时保持对公共教育的强有力的领导。在公共教育体制改革中,评估型政府的形成与发展意味着政府与公共教育关系的重建。在我国,公共教育体制改革已经出现与世界其他国家相似的政策思路和改革路径,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有必要认真思考政府管理教育模式与新的政府教育职能。  相似文献   

14.
后农业税时代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司晓宏  杨令平 《教育研究》2006,27(11):47-52
后农业税时代的到来在给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农村义务教育面临许多挑战。其中,教育投入不足、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师资水平低、教育债务沉重等是突出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完善教育公共财政体系,制定教育均衡发展系数,改进农村教师人事制度,清理偿还农村中小学债务,以及从严治教、规范管理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区域义务教育差距的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作为公共服务的基础内容,义务教育将由非均等逐步走向均等化,这不仅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是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然要求。文章选取了9个指标,分别从财力、人力和物力三个方面分析与比较重庆、上海在教育投入、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存在的诸多差异。通过对重庆、上海两市三方面9个指标的比较研究,得出相应的结论,可为政府的教育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公共预算作为控制政府支出的一种重要手段,一直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成为财政学、公共行政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但时至今日,对于中国公共预算的研究,目前学者还没有对其进行一个比较系统的梳理。以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为基础,从1999年到2006年公开发表的论文数量、质量、种类几个方面,对中国公共预算研究现状进行一个描述,以期能为中国公共预算研究勾勒出一个大体轮廓。  相似文献   

17.
我国教育投入不足的财政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财政投入教育的目标在总体上未能实现,造成了公共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这既与政府重视不够有关,也与政府财政能力不足有关,如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过低;财政负担结构不合理,中央财政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经济发展不平衡,许多地方财政困难;几个地区实现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4%",但这并非其自身财政能力所及.  相似文献   

18.
学前教育是当今教育领域的热点与重点,有必要从理论层面审视学前教育的属性、特征与财政投入,并对"学前教育是公共品"、"学前教育应纳入义务教育"、"公益性学前教育就是普惠性学前教育"等传统观点进行剖析与商榷。首先,学前教育具有私人品和公益品属性;其次,学前教育具有典型的民生性、公平性和收益性;再次,学前教育不宜纳入义务教育,而应纳入(准)免费教育;最后,学前教育具有若干层次,建议财政投入普惠性和基础性学前教育。  相似文献   

19.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政府财政资助缺失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一是公共教育财政制度不够完善,各级政府教育财政职能的定位存在偏差;二是民办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政府顾虑公共投入资产流失;三是在教育市场化大潮推动下,部分民办高校办学行为损害了教育公益性;四是民办高校合理回报问题界定不清,导致政府公共教育财政不敢作为。切实解决上述问题,是建立民办高等教育政府财政资助制度,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20.
公共教育体制改革中的伦理问题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世界范围内的公共教育重建运动使公共教育体制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各国都制定了一系列市场化、民营化的措施改造传统的公共教育体制,试图重构国家与教育、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关系。我国公共教育体制在改革中也出现了若干典型的市场化运作形式,不同程度地把教育与市场结合起来。然而这场改革带给教育的除了正面效应外,还有许多负面影响,从而引发一系列改革伦理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能妥善解决,就有可能限制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空间,甚至对我国社会的进程产生消极影响。深入理解教育活动的基本价值,准确把握教育改革的复杂性,才能最终提升教育改革的道德水准和改革决策的伦理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