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针对湖北省技术市场体系的结构和管理机制,阐述湖北省技术市场协会的现状,分析了协会面临的问题,并围绕协会业务服务三大体系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服务体系、技术经纪人业务服务体系、技术转移业务服务体系进行深入研究,从工作开展、人才培育、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构建了"湖北模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对首批国家76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分类的基础上,从技术类服务、信息类服务、金融类服务和管理类服务四个方面对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服务内容进行统计分析,测度不同类型、不同模式的技术转移机构服务项目特征,发现服务项目的深度和广度有较大差异,提出通过构建技术转移联盟等措施提高技术转移服务项目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为全国范围内其他技术转移机构建设提供借鉴,同时为国家培育技术转移机构提供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建设为契机,通过对武汉市开展技术转移的优势分析,解析武汉市技术转移体系的构成及建设现状。  相似文献   

4.
为客观判断我国技术转移相关政策实施效果及改进技术转移体系过程管理,构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评估体系,以此分析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进展、形成的典型经验及存在问题。在借鉴美国、欧盟、英国等国内外技术转移监测评价相关方法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技术转移体系特点,兼顾定量定性指标,研究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评估指标体系,涵盖组织实施、基础架构、实施绩效、转移通道和支撑保障5个一级指标和19个二级指标,并给出具体评估方式方法。评估实践发现,所提出的指标体系适用于国家和区域技术转移体系实效评估。最后提出国家和地方要做好技术转移体系评估监测工作、积极开展各类评估试点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北京地区的技术转移活动中具有代表性和重要地位。但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技术转移的发展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以技术转移政策调整为突破口,不断完善技术转移链条,改善技术转移环境支撑体系。文章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总结归纳法等方法对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技术转移发展模式的优势、现状、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分析,并提出几点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企业孵化器是凭借自身资源为初创型企业提供服务的组织机构,技术转移是企业孵化器将初创型企业的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文章分析了当前区域性孵化器在技术转移中的问题,并通过昆明北理工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的实践,提出了通过深化技术转移服务、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发展技术转移网络、支持重点企业和完善技术转移政策环境来提高技术转移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科技中介     
《西藏科技》2005,(4):64-64
科技中介是指为科技创新主体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以支撑和促进创新活动的机构。它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资源配置、刨新决策和管理咨询等专业化服务,对政策、各类创新主体与市场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发挥着关键性的促进作用,能够有效降低创新成本、化解创新风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整体创新功效。  相似文献   

8.
以广东省农科院开展农业技术转移的工作实践为例,侧重农业技术转移的社会公益性,介绍省级农科院实施技术转移工作工作的主要成效与做法、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进一步做好农业技术转移工作的对策与建议,旨在为省级农科院做好农业技术转移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对斯坦福大学技术许可办公室运转模式进行研究与分析,梳理其参与高校科研成果走向市场的全过程,其从发明专利技术披露、评估、专利申请以及市场化推广与收益分成对高校技术转移的全过程开展跟踪与服务。在对斯坦福大学技术转移运转模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阶段高校技术转移现状及问题,提出若干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高校的技术转移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0.
黄晓凤 《科研管理》2007,28(5):178-184,190
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农业技术的国际转移,是中国加入WTO后农业发展的一项长期任务。技术转移能否达到经济利益最大化与促进世界农业技术进步的双重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转移方式的选择。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技术国际转移方式的选择理论,继而分析了农业技术供需双方即中国与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政策环境和技术、市场、成本等方面的条件,推出了中国农业技术向发达国家转移以对外直接投资为主、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以出口和许可证贸易为主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全国技术市场一体化建设和湖北省技术市场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通过构建适用于湖北省技术市场发展的指标体系,运用数据降维方法,研究发现影响湖北省技术市场发展贡献率的主成分是基础投入指标。提出创新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政策环境,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公共服务平台,培育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中介服务体系等政策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前缺乏从技术转移本质与特征理论视角研究技术转移发展对策,为此,系统分析技术转移的驱动因素、运动机理、构成要素与过程等4个本质维度,以及利益性、势差性和重复性等3个特征维度,比较研究美国、日本和韩国的技术转移发展实践。研究显示,美日韩政府在技术转移过程中起引导作用,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法案、法律和计划等,保护有关参与者利益,制约技术转移的无限制重复;长期稳定的较高水平R&D投入产生大量可供转移转化的技术成果,并在国家宏观层面整合的科研机构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技术转移势差;通过建立区域技术转移中心、大学专利技术转移组织、技术创新中心和技术商业孵化器等形式的技术转移机构,促进技术转移多主体联合,驱动技术转移运动。最后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构建技术转移逻辑框架,提出加强政府引导与制度创新等推动中国技术转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There is an ever increasing interest in the development of within firm mechanisms to augment the transfer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from laboratory environments to commercialization. The Federal Laboratory System is an example of where policy has recently been developed to strengthen their efforts in the technology transfer process. Entrepreneurial separation to transfer technology programs (ESTT) represent one mechanism that laboratories have to assist with the transfer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across boundaries, especially in situations where initial efforts at commercialization have failed. However, no formal research exists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se programs as a boundary spanning device. This work is based on a preliminary study in the ESTT domain placed in the technology transfer body of literature. In depth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with four organizations, along with a review of more than fifty organizational policies in order to develop an initial framework of ESTT programs. We introduce the concept of ESTT programs and discuss how inventor motiva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vention itself might influence the success of ESTT.  相似文献   

14.
陈琦  石金涛 《情报科学》2004,22(11):1334-1336
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受到速度竞争和资源有限性的影响,传统线性、分割的技术转移模式受到了挑战。技术转移的组织安排越来越多地从传统的合约安排转向关系安排,组织的资源配置也更多地集中在核心能力方面。因此技术嫁接性收购和技术的战略性联盟成为组织获取核心和互补知识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5.
技术成果转移一直是我国高校科技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本文介绍了国外大学技术成果转移相关法律、技术成果转移的特征以及技术成果转移机构设置等。总结了国外大学技术成果转移实践对我国高校技术成果转移的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16.
基于文献研究,从技术吸纳视角,研究多维距离对企业技术转移的影响,并探究行业类型、企业规模和企业性质等异质性因素对多维距离与企业技术吸纳关系的影响。采用杭州技术交易市场技术吸纳数据分析,研究发现:(1)地理、经济、技术和社会距离均对企业技术吸纳有显著影响,其中技术距离对企业技术吸纳影响最大,其次是地理距离和社会距离,最后是经济距离;(2)技术距离对小规模企业技术吸纳影响最大,而社会距离对大规模企业技术吸纳影响最大;(3)技术距离对非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吸纳影响最大,而社会距离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吸纳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7.
18.
The transfer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know-how into valuable economic activity has become a high priority on many policy agendas. Industry Science Links (ISLs) are an important dimension of this policy orientation. Over the last decades, multiple insights have been gained (both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s to how “effective” ISLs can be fostered through the desig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based technology transfer organizations (TTOs). In this paper, we document and analyze the evolution of “effective” university-based technology transfer mechanisms. We describe how decentralized organizational approaches and incentives that stimulate the active involvement of the research groups in the exploitation of their research findings might be combined with specialized central services offer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and spin-off support. More particularly, we analyze how the creation of:
(1)
an appropriate balance between centralization and decentralization within academia;
(2)
the design of appropriate incentive structures for academic research groups;
(3)
the implementation of appropriate decision and monitoring processes within the TTO
has brought about critical elements in fostering an “effective” commercialization of the academic science base.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presents a synthetic framework identifying the central drivers of start-up commercialization strategy and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drivers for industrial dynamics. We link strategy to the commercialization environment—the microeconomic and strategic conditions facing a firm that is translating an “idea” into a value proposition for customers. The framework addresses why technology entrepreneurs in some environments undermine established firms, while others cooperate with incumbents and reinforce existing market power. Our analysis suggests that compet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start-up innovators and established firms depends on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a “market for ideas”. By focusing on the operating requirements, efficiency, and institutions associated with markets for ideas, this framework holds several implic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high-technology entrepreneurial firms.  相似文献   

20.
程曦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2):163-170
上海石墨烯产业技术功能型平台是国内正兴起的新建石墨烯技术转化和产业培育平台风潮中的代表,选择此平台进行案例研究以期为其他技术转化平台兴建提供参考,同时为石墨烯等其他前沿领域产业化提供借鉴。上海石墨烯产业技术功能型平台在服务科研机构、高校或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从已成熟但不具备商业化的技术阶段开始介入,帮助具有商业价值的产品阶段和发挥产业化效应的下游产品应用阶段,采取这种介入阶段和方式对科技成果的商业价值产生较大的影响,而对其技术价值的影响较小;同时协调当前我国石墨烯产业化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石墨烯制备和石墨烯应用局面失衡,拓展原有服务范围,将新材料技术成熟度等级划分阶段中的技术阶段服务后移。最后研究提出石墨烯产业技术功能型平台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的介入阶段能否前移的思考,尤其是高端应用领域,以覆盖实验室阶段至产业化阶段等更多的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