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基于2005—2016年中国与部分发达国家的统计数据,对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创新能力进行比较。首先对比分析中美两国的国家生产总值(GDP),并预测中国未来的GDP。之后,通过比较中国与美国、日本、英国、瑞士、丹麦等创新强国在科技资源投入(R&D经费投入、人力资源投入)和科技成果产出(专利、科技论文产出)两大方面的基本情况,对比分析中国与这些科技创新强国的差异,在综合比较中对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定位。最后,就中国如何减少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制约因素,顺利实现创新强国建设目标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标度无关性指标引入到对我国区域科技创新绩效的评价中,在非线性视角下从科技创新投入(R&D经费)、产出(论文、专利)与经济规模(GDP)之间关联的角度构造标度无关性指标,进而对我国区域科技创新的相对绩效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R&D经费投入、科学论文、专利申请量随GDP的增加均呈较强的非线性增加趋势;(2)绝大多数省份的R&D经费投入与GDP之间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马太效应”,且各省份论文数随GDP增长的“马太效应”普遍强于专利随GDP增长的“马太效应”.本文工作不但扩充了我国区域科技创新绩效的评估指标体系,也为决策者制定更加切合实际的创新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全面考察陕西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为陕西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参考建议。通过文献调研与数据统计,本文对2000年到2009年这十年中全国和陕西高校科研投入与科研产出进行对比分析,一方面对陕西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做出了客观的评价,另一方面找出了陕西省高校在科技投入和科技产出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只有继续增加科技投入,改善科技条件,增加科技产出总量,才能全面提高陕西省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采用SWOT分析法深刻揭示当前中国建设科技强国面临的内部条件(优势和劣势)和外部环境(机遇和挑战),旨在为正确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科技强国建设道路提供坚实有力的决策支撑。研究结果表明:从内部条件来看,中国在人力资本、研发投入、知识产出、国内市场、制造业体系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同时也面临人力资本"大而不强"、基础科学研究短板突出、科技创新力量布局不足、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体制机制障碍等劣势。从外部环境来看,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创新全球化和网络化发展、中国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等是中国建设科技强国面临的机遇,而国际科技力量竞争加剧、发达国家遏制、全球科技治理缺乏强大话语权、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等则是中国需要应对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科技创新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动力,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表明中国未来的发展要靠科技创新驱动,而不是传统的劳动力以及资源能源驱动。选取GDP增长率代表经济增长状况、国家财政科技拨款增长率代表科技投入情况、技术市场交易额增长率表示科技产出情况,基于我国关于3个指标1990—201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谱分析对我国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周期关系进行研究。单谱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增长与科技创新都有一个主周期,分别为6年和4年;交叉谱分析结果表明,科技投入增长速度略领先于经济增长速度,科技产出增长速度明显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产出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投入与产出两个方面对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进行分析。投入分析包括投入方向、力度及其比重等。产出分析包括论文、专利等直接产出,以及相关管理部门间接产出报告和农民评价。分析表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投入方向重硬轻软、投入力度不足、创新产出难度较大、效率较低、数量比重不足、评价机制不合理等诸多问题。未来农业科技创新急需改变投入理念,加大投入力度,调整评价方式,以便促进农业和农业科技创新合理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我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灰色关联分析法为基础,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数据,从科技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构建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所选的八个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对比分析,找出各省科技创新能力与其他地区的差异,并提出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科技创新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动力,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表明中国未来的发展要靠科技创新驱动,而不是传统的劳动力以及资源能源驱动本论文选取GDP增长率代表经济增长状况,国家财政科技拨款增长率代表科技投入情况,技术市场交易额增长率表示科技产出情况,基于三个指标1990-201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谱分析,对我国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周期关系进行了研究。单谱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增长与科技创新都有一个主周期,分别为6年和4年。交叉谱分析结果表明科技投入增长速度略领先于经济增长速度,科技产出增长速度明显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9.
试图通过比较北京、上海、深圳、广州4个城市在科技资源投入(人力资源投入、RD经费投入)和科技成果产出(专利、科技论文、技术交易、规模以上企业RD产出、高技术产业发展等)两大方面的基本情况,对北京的科技创新能力在综合比较中进行较为客观、全面、可靠的定位。  相似文献   

10.
B科技创新对出口促进作用的国际比较研究/B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波 《科研管理》2008,29(1):21-28
英、美等国家都曾依托科技创新,分别成功地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国际贸易强国。近年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技术水平相对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重要性日益增长。本文以R&D投入作为科技创新的替代变量,用面板数据的方法对中国与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加拿大这六个发达国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科技创新对出口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比发达国家小。文章指出中国应进一步加大科技兴贸战略的实施力度,通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以及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我国实现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飞跃。  相似文献   

11.
初旭新  马昱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22):119-123
高校是基础研究的主体,高校科技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障,是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关键。现阶段,如何在有限的高校资源投入下提升高校科技创新效率刻不容缓。基于创新价值链视角,将高校科技创新分为知识创新阶段、科研创新阶段和创新收益阶段。运用超效率SBM模型分析了2005~2017年中国30个省市高校科技创新效率,进而以北部综合经济区、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和中国整体为例,分析其三阶段效率演化动态趋势。研究发现:①中国高校科技创新效率各阶段效率及总体效率偏低,且创新高的省份与效率低的省份差距愈来愈大;②各阶段中,知识创新效率>科研创新效率>创新收益效率;③区域间高校科技创新效率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和差异性,黄河中游、东部沿海、长江中游等综合经济区知识创新阶段较高,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和北部沿海等综合经济区科研创新效率较高,南部沿海、北部沿海等综合经济区创新收益阶段创新效率较高。针对现阶段中高校在科技创新过程中不足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创新价值链的视角构建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效率评价体系,运用DEA-Tobit模型对36个工业细分行业的科技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并研究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效率的行业差距十分显著,研发阶段的平均综合效率仅为0.38,纯技术效率不高是导致整体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成果转化阶段的平均综合效率为0.83,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共同制约着整体效率的提升。在科技创新效率影响因素分析中发现,投入并非越多越好,根据行业特点合理配置资源十分重要。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回归以来,澳门科技创新取得了长足进步,科研投入力度逐渐加大,高水平研发成果逐步涌现,创新科技产业发展迅速。作为典型的国际自由港以及大湾区四大核心城市之一,澳门与全球市场尤其是葡语国家具有历史的、广泛的联系,经济运行模式、商业运作准则与国际惯例接轨,在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澳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也存着土地资源不足、产业结构单一、高端创新资源不足等问题。下一步,澳门应以大湾区穗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重要支点、珠三角西岸区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地、中葡科技交流合作重要平台作为战略定位,营造鼓励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社会氛围,集聚科技创新资源,进一步发挥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中的作用。广东应进一步完善粤澳跨境科技创新合作机制,携手澳门集聚国内外高端科技创新资源在大湾区内转化,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把大湾区打造成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相似文献   

14.
面向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如何让有限的科技资源达到最佳配置,破解创新发展瓶颈,是西部地区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挖掘潜在增长极,培育新兴增长极将是实现西部区域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上述认识,本文通过复相关系数法与引力模型对西部地区各城市创新集聚与扩散的综合实力进行了测算,提出了现阶段中国西部增长极的主体结构。在此基础上结合西部整体布局及重大经济战略,筛选出成熟型、成长型、发育型、潜在型四类创新增长极,针对不同增长极的结构特征,提出了各层级的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15.
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之间正向交互促进的变迁历史,证明长期系统的科技立法变革能引领、建构、保障和跟进科技创新范式的进化并形成生态系统性创新范式。我国因促进科技创新范式进化的立法史短而法律量少且有空白,所建构的科技创新主体缺乏多元共生性、创新系统自组织演化动力不足、创新环境开放协调度不高,迫切需要尽快推动科技立法的变革,加大科技立法资源投入,通过法律促进创新主体的多样共生化和科技创新的市场化,明确政府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的具体职能并提升科技创新环境的开放协同度,促进我国科技创新范式向生态系统性创新范式的进化,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奠定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6.
通过总结国内外科技管理改革与创新的实践与经验,提出了新疆科技管理改革与创新的几点思路,即:增强科技创新意识、加强政府引导、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形成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加强科技管理制度的创新、扩大多种形式的国际和地区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专家等。  相似文献   

17.
宋娴  朱雯文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37(10):1471-1481
科技资源科普化是打通“科研—科普”链条、实现创新发展“两翼”齐飞的关键路径,其本质是通过整合和再开发科技资源,促使知识从在共同体内部流动转变为向全社会外溢,以提升全社会创新效率。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研科普转化的政策,但落到具体实践仍面临诸多复杂问题。文章从创新链视角出发,对科技资源科普化开展全过程梳理,发现我国科技资源科普化的现实困境主要出现在机制设计、能力建设、转化路径和场景布局 4 个环节,并由此探讨科技资源科普化在我国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技创新资源分布存在明显的失衡现象,加快区域科技创新网络的构建是促进科技创新资源流动共享、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缩小区域创新差距的重要途径。以专利转移为视角构建中国区域科技创新网络,利用31个省份1990—2020年有关数据,并划分1990—2000年、2001—2010年、2011—2020年3个时间段,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及和弦图揭示其时空演化特征,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探究其演化的邻近性机制,为促进区域创新资源流动共享、创新主体合作互惠、创新成果有效转化及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结果显示:(1)中国区域科技创新网络向复杂网络演化,网络连接同配性与异配性并存;(2)网络通达性与技术转移效率显著提高,小世界特征明显;(3)网络空间分布失衡,梯度差异明显;(4)“核心-边缘”格局不断强化,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并存;(5)地理邻近、经济邻近显著促进区域科技创新网络的演化,技术邻近、认知邻近、产业邻近显著抑制区域科技创新网络的演化。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专利交易机制、推进科技创新网络向多中心多层级结构演变和充分发挥中介省份桥梁作用等,促进中国科技创新网络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构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份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比较,总体上呈现出从东部到西部梯形递减的趋势。进一步对投入和产出能力分析发现,可以将31个省份高校分为投入产出协调型、投入领先型和产出领先型。因此,在智慧专业化均衡发展背景下,中西部地区的高校可建立科研资源补偿机制和深化产学研合作机制。产出领先型省份应加大创新资源的投入,投入领先型省份应进行供给和需求双侧改革,提升科技成果产出与转化实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