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本文首先利用Ellison和Glaeser构造的衡量产业集聚度的指数测算了2000-2008年我国高技术产业5大行业的集聚指数,并选取体现高技术产业的产出、获利、创新、出口等各方面能力共计8项指标测算了产业竞争力综合指数,随后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计算了产业集聚指数、RD人员、资本存量、科技经费中政府资金与产业竞争力指数的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产业集聚是影响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最后针对全文的分析提出了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采用修正EG指数测算1997—2011年我国高技术行业的产业五大行业集聚指数,从我国的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角度出发,运用灰色关联法测算产业集聚指数与财政税收政策指标(财政政策指标、税收政策指标)、金融政策指标(信贷政策指标、私人融资指标)的灰色综合关联度,结果表明,在影响产业集聚的政策中,财税政策的效应高于金融政策。并针对分析结果提出我国高技术产业今后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有效评价矿井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安全投入与事故影响损失之间的关联性,建立了一种基于灰色系统分析模型。建立了包含安全技术措施费等4个一级指标和通风系统等23个二级指标的基础;通过计算关联因素变量的数据序列和系统特征变量数据序列的灰色关联度,进行优势分析,得出评价结果的灰色关联度评价方法;通过实例对该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证实了此矿对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管理及培训的投入对事故损失影响的重要性。该模型实现了对安全投入与损失之间的定量化分析,为企业的战略投资提供了方向,减少了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4.
基于灰色关联的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用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指标建立起灰色系统,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以及技术创新能力相关指标的数据,从创新的投入与产出角度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及其内部5个子产业的创新产出影响因素进行排序,并基于实证结果定性分析影响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产出的关键因素,从而提出有关提升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针对农业面源污染的驱动因素分析中存在"少数据"和双向作用机制的问题,采用灰色扩维识别模型构建农业面源污染驱动因素识别方法。首先,阐述经济发展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方式;然后,确定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测量指标——总氮排放量(TN),以及影响因素测量指标,建立基于灰色扩维识别的灰色关联度模型。通过分析各影响因素子序列与系统行为序列的灰色关联度,识别农业面源污染的驱动因素,为深入分析、有效治理和评价农业面源污染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构建的指标体系是否具有合理性直接影响着后续评价结果的准确性。立足于高校科技创新过程与区域创新系统分析角度,通过指标定性与定量筛选方法相结合,构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指标体系。运用复相关系数分析剔除易被其他指标替代的指标,避免指标间信息重叠;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剔除对评价目标不重要的指标,保留对评价结果影响显著的指标。计算灰色关联分析中的分辨系数值,提高灰色关联度的准确度。以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为样本,最终构建包含27个指标的基于区域视角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最终筛选出的指标集保留了90.7%的原始指标集信息。  相似文献   

7.
 利用灰色绝对关联度与优势分析理论和方法,分析了2004年16种管理科学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与其期刊计量指标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与各指标间的关联度,结果表明,篇均作者和基金论文比是影响管理科学期刊质量的两个最重要指标,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为更好地衡量科技期刊质量,将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关联度分析法引入科技期刊的综合评价工作中.文章介绍了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的基本原理,选取了相关的参数因子,以部分SCI和EI检索系统收录的国内外光学期刊为例,以各期刊的多项引证指标为基础数据,计算了各期刊的关联度系数,分析了国内外光学期刊影响因子与关联度系数的比较结果.结果表明,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关联度分析法可以全面完善科技期刊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9.
为更好地衡量科技期刊质量,将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关联度分析法引入科技期刊的综合评价工作中。文章介绍了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的基本原理,选取了相关的参数因子,以部分SCI和EI检索系统收录的国内外光学期刊为例,以各期刊的多项引证指标为基础数据,计算了各期刊的关联度系数,分析了国内外光学期刊影响因子与关联度系数的比较结果。结果表明,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关联度分析法可以全面完善科技期刊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0.
创新型城市正逐渐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形态之一,创新水平的高低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基于动态视角,通过建立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创新型城市创新绩效指数,利用改进熵权法确定各指标因素的权重,并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创新型城市内部指标进行关联度分析。以南京市创新型城市建设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并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对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跨行政区域创新策源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我国现阶段重要战略,包含创新策源的主体、条件、途径与内容多个要素.通过重新解读创新策源能力,从创新政策、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开放发展4个方面选择36个三级指标,构建跨行政区域创新策源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我国八大经济区指标数据,采用熵权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和TOPSIS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和关联度、确定八大区创新策源能力排序及其关联度.结果显示:创新投入、开放发展是区域创新策源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尤其是科学新发现;八大区创新策源能力具有明显差异,华南、华东、华北、华中、西南五大经济区的创新策源水平高于东北、西北两大经济区,其中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与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南部沿海经济区的创新策源能力关联度最高.  相似文献   

12.
采用2009-2018年海南省数据构建科技创新环境和经济子系统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别评测海南省创新环境和区域经济的综合水平,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进一步测算二者的宏观耦合关系,并应用灰色关联度法考察经济系统各指标对创新环境的影响,借以揭示指标层面的微观耦合机制.研究发现:海南省整体创新环境和区域经济水平均在不断提升,两系统经历了由劣质高耦合、中等高耦合到优质高耦合三阶段,从极度不协调发展到高度协调;经济因素中,地区生产总值等一般经济环境因素对创新环境影响最强,高技术产业对创新环境的影响最弱.提出海南省值得引起海内外创新人才的关注,要进一步提升创新环境水平,应首先致力于发展区域经济,给高技术产业以更多支持、促使其发挥更大的创新影响,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数字经济背景下,科学衡量我国区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程度并深入探讨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和主要驱动路径对于区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从数字化技术转型、数字化创新能力转型和数字化效益转型三方面构建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评价指标体系,并将改进熵权法和灰色关联模型相结合,对各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程度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法,从技术、市场、政府三个维度的“组态效应”研究数字化转型的路径选择。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区域发展不平衡,但总体仍遵循东、中、西梯度空间分布格局。各地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程度高的驱动路径有5条,可将其归纳为资源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两种模式。研究结果揭示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背后的多重因素间复杂本质,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4.
在国内国际双循环和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良好的科技创新可以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文章以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选取了2016-2020年自创区内各地市级区域统计数据,在熵值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基础上,构建城市群型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从科技创新发展水平看,自创区的科技创新发展综合水平整体呈增长趋势,但城市间差异显著;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看,各地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从时间趋势看,自创区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现缓慢增长趋势;从空间格局看,耦合协调度在各地市间有所差距,厦门耦合协调度略高于福州,而泉州耦合协调度相对较低;创新发展与协调发展的关联性最强,福州的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各子系统的关联性最高。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针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从创新资源投入、创新成果产出、产业关联及结构、科技转化能力、创新环境支撑5个维度,筛选并构建包含34个末端指标的评价体系。以中国激光产业2019年指标数据为样本,运用层次分析(AHP)-熵权法模型,对华东、华南、华北、华中、西南、西北、东北七大地区的激光产业链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中国激光产业链创新能力从区域分布上呈现出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局面。其中,华东地区、华南地区的激光产业链创新能力较强;华中地区有较好的政策环境支撑,但在创新资源投入、创新成果产出方面仍有待加强;华北地区整体集中度较低;东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的激光产业链创新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16.
以2015—2020年我国31个省(区、市)为研究对象,利用SBM-Malmquist模型对我国科技创新效率进行静态与动态测算并选取《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1》中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最高的十大省(区、市)进行重点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整体科技创新效率较低,但有向好趋势,区域间呈现出“西部>东部>中部”的态势;我国科技创新效率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对科技创新效率的拉动作用抵消了技术效率衰退的影响;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最高的上海市和北京市分别出现科技创新投入冗余和技术进步不足的问题。为实现我国科技创新自立自强,需从区域协同、技术进步、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发力。  相似文献   

17.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是一项复杂且具有重要意义的工程,是政务服务创新的基础,通过识别关键影响因素,进而推动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与服务创新。为了解决识别关键影响因素的问题,采用灰色关联分析与模糊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模型,进行关键影响因素的识别。通过文献研究结合实践总结,选取43项指标,构建影响因素集和分析流程,进行实证研究。依据灰色模糊聚类的结果,提出推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对策或建议。为省、市级政府的信息资源共享关键影响因素识别工作,提供可借鉴、可参考的整体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8.
根据康奈尔大学、欧洲工商管理学院、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等机构发布的年度国家创新能力指数(GII)得分和排名来看,国家的绝对创新能力和相对排名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普遍的出现了创新能力波动的现象,“创新乏力”的出现也并非小概率事件。通过比较研究,创新乏力成为国家发展的主要风险之一。目前全球经济增长迟缓,发展不确定性巨大,认识创新乏力及政府的作用对于国家发展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全球创新指数(GII)定义了“创新乏力”,并试图使用Logit模型来探索“创新乏力”这一风险的影响因素及政府对于防范该风险的作用。笔者发现完善的市场机制和人力资本的提升能显著降低“创新”乏力发生的概率。政府需转变传统的创新支持方式,因为为创新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提升人力资本比盲目扩大一般基础设施建设、纯粹增加政府R&D支出更有效。此外,笔者进一步建议:一是坚定不移的深化改革国家创新治理体系。二是进一步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培育包容友好的社会环境。三是以人为本,构建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人才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