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3 毫秒
1.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是应对气候变化减排二氧化碳的有效技术之一。考虑到二氧化碳泄露风险的不确定性,用模糊语言来评价二氧化碳泄露的各种风险因素,将模糊集和证据理论相结合进行二氧化碳地质封存项目安全风险评价。利用Jousselme距离确定专家权重,并对冲突证据进行修正,再采用Dempster组合规则融合不确定证据信息。通过严格的风险评价程序,从而选择理想的二氧化碳封存场地。  相似文献   

2.
为切实降低云南省温室气体排放和实现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围绕云南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利用三方面进行了可行性系统研究,认为云南省二氧化碳排放源头主要集中在钢铁、电力、水泥和煤化工4大产业。要开展二氧化碳的捕集、封存和利用工作,可在这4大行业中首先进行碳捕集和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的项目试验示范工作,从封存可行性分析来看,云南省暂时不具备开展二氧化碳封存的地质条件,不宜开展碳封存工作。  相似文献   

3.
陈薇薇  李娜 《内江科技》2015,(4):67-68,60
CO_2的地质埋存处理是减缓温室效应的现实选择之一。但是在长期埋存过程中CO_2会通过断层或废弃油气井等途径发生泄露。要保证埋存的有效性、安全性和持久性,就需要对二氧化碳埋存的安全性进行评价。通过对以上各方面文献的查阅和综合分析,系统阐述了世界范围内目前CO_2地质埋存过程中所采用的评价安全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海洋是全球最大、最活跃的碳库,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约30%由海洋吸收,而海洋储碳周期达数千年,这对缓解并改善全球气候变暖至关重要。利用海洋吸收和封存二氧化碳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技术手段。文章定义了海洋碳封存的专业技术范围,总结了海洋碳封存相关的技术方法,分析了当前海洋碳封存的技术发展趋势及国内外先进技术经验,以期为我国加快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管窥之见。  相似文献   

5.
当前操作风险已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对操作风险的度量和评价是银行防范经营风险的核心。对于操作风险度量中的不确定信息处理,利用证据理论量化并合成来自不同信息源(专家)的评价信息对提高决策准确度具有重要意义。采集各类专家的领域知识和背景经验,利用证据理论建立银行操作风险的识别框架和评价指标,利用证据体的距离测算各个基本可信数的权重,采用加权平均系数修正Dempster合成法则对银行操作风险的专家评判信息进行合成,得到最终的风险监控水平的度量。3家银行的实证检验该方法对银行操作风险的度量和评价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6.
基于反竞争情报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影响秘密信息安全的风险要素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等级法对其安全进行风险评估.得到影响秘密信息泄露的要素及信息安全的风险值。  相似文献   

7.
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可在短期内有效降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缓解温室效应,具有重大环保价值和战略意义。作为捕集和封存的中间过程,管道输送是目前比较经济有效的二氧化碳输送方式。采用Matlab编程计算,利用Span Wagner状态方程计算和分析了纯二氧化碳的物性参数(密度、黏度、比热等),并建立了一维可压缩流体管道模型,对二氧化碳管道在气源参数波动、开阀、关阀等条件下的管道瞬态特性进行了研究。揭示了二氧化碳管道在快瞬变流动条件下的管道沿线参数变化规律,为二氧化碳管道的高效运行和安全控制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企业产品开发项目风险管理是整个开发项目管理的重要环节.而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则是项目风险管理的基础,产品开发项目风险识别和评估过程中存在大量不确定、不完全信息等特征,导致其风险因素难以准确评估和度量.本文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的基础上,构建了产品开发项目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基于D-S证据理论和Fuzzy集的产品开发项目风险综合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9.
D-S证据理论是人工智能中不确定推理方法之一,能有效地处理不确定信息及未知信息.本文针对野战装备仓库风险评估中存在大量不确定信息的特点,建立了基于证据理论的风险评价模型.经实际应用表明,此方法能够对风险水平作出有效的评价,为野战装备仓库防卫指挥员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随着温室气体排放与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进一步加剧,各国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要求日益强烈。碳捕获与封存技术是有效控制碳排放的手段之一,因其减排灵活性、保持化石燃料可持续使用的优点备受关注。本文从专利角度分析了世界主要国家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的发展状况,从总体趋势分析、专利申请人、专利涉及技术领域、专利运营角度进行了详细阐述,以期对中国企业发展碳捕获与封存技术进行专利布局、产业定位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1.
软件项目风险因素影响水平测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考虑到专家的权威与共识问题,提出了一种测度软件项目风险因素影响水平的方法,该方法分两个阶段进行,由权威专家确定风险影响水平语言值,普通专家在相应的模糊集内给出评语,根据给出的数学模型计算得到软件项目风险因素影响水平值,算例分析表明该方法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2.
开展影响电力结构的能源技术的识别与评价,对于深化电力改革,发展新能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电力产业链角度出发,界定了46项可能对电力行业发展产生影响的能源技术,通过层级分析法建立指标评价体系和确定权重,以技术领域专家调查问卷为基础,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能源技术在不同时间节点对电力结构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近期对我国电力结构高影响度的技术主要是集中式发电技术,到2030年后,影响程度高的能源技术转向分布式能源技术,且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在此基础上,对电力集团应重点关注的储能、氢能、分布式能源及能源互联网技术领域给出了布局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有效应对城市共同配送风险,避免传统评价方法中人的主观性对风险评价结果的影响,研究城市共同配送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提出三角模糊数与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利用三角模糊数法确定城市共同配送风险因素各评价指标的权重,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风险因素的综合评价矩阵,结合模糊数学运算方法对结果进行计算,以若干家从事共同配送业务的物流公司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城市共同配送的风险状况,为城市共同配送风险评价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针对知识产权风险投资项目风险评估过程中的复杂模糊关系,提出一种直觉模糊多属性群决策问题求解的方法。首先,借助直觉模糊数,改进语言变量法和定量指标值转换公式,将专家关于指标的原始评价值全部标准化。而后,应用熵度量的新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并以专家对项目的了解程度衡量决策权力。进一步地,将TOPSIS引入群体评价。最后,经算例证明这种方法兼具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能得到可靠的评估结果,有利于风险投资者正确筛选项目。  相似文献   

15.
经过专家调查提炼,选取6项对国家电网公司影响深远的颠覆性创新技术构建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直觉模糊层次分析模型实现对颠覆性创新技术的综合评价。模型在通过直觉模糊互补判断矩阵确定两级评价指标的权重的基础上计算综合评价得分,引进直觉模糊距离对群体决策意见进行一致性分析,然后通过专家调查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不同颠覆性创新技术对国家电网公司影响的不同程度,验证评价指标和模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集成FAHP/FCE的中国PPP项目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建立指标体系基础上,提出一种集成FAHP/FCE的中国PPP项目风险评价的方法.构建了集成FAHP/FCE的风险评价模型,给出了具体评价过程和步骤.该方法允许决策者(专家)使用语言变量评估PPP项目风险因素,借助三角模糊数并有效集结专家偏好信息确定指标排序向量.通过算例验证该模型,表明了该方法的灵活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文章针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评价指标之间存在的交互性,引入信息集成能力较强的Choquet模糊积分,构建大数据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评价模型。首先,构建大数据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基于指标权重和指标间交互度的默比乌斯变换系数计算2-可加模糊测度,其中,指标权重借助模糊AHP确定,指标间的交互关系和交互度由专家确定;最后,利用Choquet模糊积分计算待评价大数据企业的综合评价值。以大数据产业上市公司为样本,算例分析结果证明了该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新兴技术投资风险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新兴技术的高风险和高度不确定性的特征,确立了新兴技术投资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模糊数学知识建立了新兴技术投资风险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以此对投资新兴技术时的各种风险进行综合评价,以便投资企业尽早采取风险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9.
基于模糊理论,提出以百分比填答的模糊语义表,采用模糊语义算法,构建科研项目立项评估模型。构建过程先由回收的电子打分表,取模糊值大于模糊中位数的有效值,并提取出评估科研项目的主指标、次指标,建立科研项目评估表,供评审委员会主任、副主任、专家总体组长进行评估。由评审专家按照科研项目评估表给予各准则的权重,并根据此准则进行科研项目评分,采用模糊集方式表达,将各抽象的准则转为量化的三角模糊数,对模糊数进行排序评估。最后进行案例评估分析,对构建的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具有良好的优越性,为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估和优选科研项目立项提供了一种更加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