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前"碳减排"成为新闻热词,但在相关报道中出现了认识上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二氧化碳不是大气污染物;"节能减排"中的"减排",其实并不是"碳减排";节能未必减排、减排未必节能等方面,这种现象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
李鹏 《报刊之友》2013,(8):59-60
南阳人民广播电台的《行风热线》是南阳市第一档政风行风类新闻监督节目,是河南省开办较早、影响较大、在全省地市级媒体中唯一被评为省"优秀新闻栏目"一等奖的代表性节目。其成功之道在于政治意识形态属性鲜明,体现了维护党和国家及人民利益的媒体功能和节目功能;广播媒体快捷便捷、连线报道机动灵活、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双向互动性伴随性等优势发挥充分;"替百姓说话,为政府分忧"的服务宗旨定位准确。  相似文献   

3.
最鲜活的新闻来自基层,好新闻是用脚板跑出来的。只有走下去:基层一线"抓活鱼";融进去:贴近百姓"接地气";沉下去:带着思考"解难题",才能跑出好新闻来。  相似文献   

4.
一、变革时代,我们用什么确定新闻座标? 1、基层与高层 "好新闻出自基层",这是我当记者至今听得最多的"名言"之一。好新闻真的仅仅出自基层吗?我所以提出这个问题,肯定不是讨论基层有没有好新闻,更不是质疑记者要深人基层,我自己从来都是把深入基层作为新闻采访不可或缺的路径。在这里,我要说的是,好新闻的坐标能不能这样界定,如此提法会不会误导记者的新闻思维。  相似文献   

5.
李广平 《新闻窗》2012,(2):12-13
自全国新闻单位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贵州日报报业集团根据相关精神,对贵州日报经济二部记者的采访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经济二部经过认真总结和反思后认识到,以往在"三农"采访中,作风不是很扎实,采访局限于表面直观的新闻事实,浅尝辄止;对农村、  相似文献   

6.
"身份证系列评论"是作者关于身份证的系列评论文章。回顾这组评论的写作,作者认为"于无新处出新闻",具体表现在:多思出新闻,心里有百姓就有新闻,长期积累出新闻,与时俱进出新闻。  相似文献   

7.
自2011年8月新闻战线启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一大批来自一线质朴"接地气"的新闻报道获得多方好评。《孝感日报》也将一批批记者、编辑派下基层,通过现场体验式采访,深入田间地头、基层一线,与百姓交朋友,记录他们的真实生活。新闻界有一句名言:活鱼总是在最基层。在走基层活动中,我深感只有沉下身去,才有可能出奇制胜,写出有份量的新闻。活动中,我收获了一些好稿件,更重要的是对新闻的内涵、对记者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以下,谈三点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8.
"说"新闻是相对于"播"新闻而言。"说"新闻改变了刻板、正统的新闻播报方式,主持人以极具亲和力的风格和伴随性的语言态度,使"说"新闻引起了观众很大的兴趣。"说"与"播"的区别在于一个无稿一个有稿;一个是照着稿子念,一个是用自己的理解说。"说"属于口语范畴,对语境的依赖性非常强;"播"是大众传播的产物。说新闻的方式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我国流行,  相似文献   

9.
特色。但我们同时也应看到,目前各城市台的新闻节目中,大量的还是会议新闻、领导新闻、机关新闻等官方新闻,真正面向基层,关注群众热点、难点、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还不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闻的收视率。因此,要靠新闻立台还有待时日。笔者认为要真正发挥新闻的竞争优势,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多做工作:城市台新闻的报道内容要坚持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增强服务功能。真正做到“眼睛向下”,盯的不是会议也不是机关,而是社会新闻。一方面必须做到“小题大做”,更加关注百姓身边事,对诸如衣食住行、社区卫生、商品质量、…  相似文献   

10.
去年8月9日,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等单位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要求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湖北日报编辑部闻风而动,第二天就在一版开辟"走转改"专栏,刊登记者从基层采写的鲜活报道。半年多来,广大编辑记者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深入厂矿社区、田间地头,用真情倾听百姓心声,用镜头捕捉时代变迁,  相似文献   

11.
新闻敏感力,是指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事实所蕴涵的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力。基层报道员如何培养和锻炼自己的新闻敏感力呢?一、好奇心:新闻"新"字的活水源泉好奇心,是人们对自己所不认知的事物、现象产生的新奇和感兴趣的心理冲动。报道员的好奇心是激发新闻敏感、捕捉新闻事实的源动力。作为基层部队报道员,最忌对部队新闻视而不见、置若罔闻。穆青说过:"‘少见多怪’也是一种新闻敏感的表现。"因此,基层报道员就应该"少见多怪",遇事多分析、多追问。这样,才能挖掘出优质的新闻线索。  相似文献   

12.
喻华刚 《军事记者》2010,(12):60-60
基层是新闻的富矿,许多基层报道员在这个富矿里开采出了不少好新闻。但是,也有一些基层报道员却抱怨,基层新闻太少。其实不然,基层不是没有新闻,而是一些报道员缺少发现新闻的眼光。这“眼光”除了要储备相应的知识、有基本的采访技巧外,还要勤练“浮上来”、“沉下去”和“稳得住”的基本功。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把握好舆论引导工作"时、度、效"的要求,这不仅是对新闻宣传规律的精炼概括和高度总结,也对地市党报时评写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何为时评的"时、度、效"?"时",就是要及时、适时发声,抢占"第一发声"主动权;"度",就是要拿捏好分寸,掌握好尺度;"效",就是要发挥新闻评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正能量作用,彰显舆论引导之效。  相似文献   

14.
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全省广大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一线体会百姓冷暖,在火热的现实生活中真实记录燕赵大地的时代变迁,推出一大批带着泥土芬芳、透着生活气息、充满真情实感的新闻报道.新闻战线呈现出一种清新务实之风。通过开展活动,我们越来越认识到,“走转改”不是一般意义的教育活动,而是改进新闻工作的根本措施,代表着新闻宣传的正确方向。“走转改”活动不是战术设计,而是战略之举;不是短期之策,而是长远之计;  相似文献   

15.
2011年新年伊始,新华社就以《新载体不断涌现,"全民围观"时代到来》为题发表中国网络文化生态观察,文章称:"2010,网络文化进入‘全民围观'时代。"然而,"围观"的影响不仅仅在于它是网络时代的一大现象,其深层的意义更是在于改变了传统的新闻价值判断标准,即:不是因为事件本身所具有的新闻价值而传播,而是因为第一传播本身导致的围观,赋予了事件被重视和报道的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新闻界开展两年的"走转改"活动已初显成效,各新闻媒体的记者和编辑们纷纷深入到基层一线,切身体验百姓的酸甜苦辣,记录群众的生活状态,传播群众所思所感,既提升了新闻品质,也给整个新闻业带来了清新之风。作为电视军事新闻记者,笔者结合两年来参加"走转改"活动的实践,在这里谈一谈关于电视军事新闻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秦殿杰 《新闻三昧》2006,(10):47-47
通讯员应该掌握多种写作文体,但是,笔者认为首要的需要下大力气主攻“消息写作关”。理由如下:通讯员生活在基层,每天接触到单位、社会以及身边发生的种种新闻事实,特别是那些生动感人的故事。最适合用消息的体裁,以最快的速度、最直接的方式、最简炼的文字,向受众报导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正如陆定一所说:“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从写身边的新闻做起,对通讯员来说也是最容易的事。消息写作,一定要抓住一个“新”字。内容必须注意“新”,“新”就不是历史,而是报道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抓新”,不是有闻必录,更不是追求千奇…  相似文献   

18.
杜永和 《军事记者》2002,(11):27-28
基层新闻干事报道员刚搞新闻时,总感到身在基层没有什么新闻可写,其实不然,只要你留心连队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就能时时处处发现新闻。从日常工作生活中发现新闻基层报道人员每天生活工作在基层,对周围的环境,接触的人,从事的专业都是再熟悉不过了,这应该说是个优势,但这也往往造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什么事都习以为常,熟视无睹那就很难发现新闻。记得一位作家说过,不是生活中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套用这句话,不是基层没有新闻而是我们缺少发现。生活是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只要留心,做生活的有心人…  相似文献   

19.
江坪 《新闻实践》2011,(2):52-52
红网:《百姓呼声》 对于民生的问题报道,省级新闻网站都十分重视,几乎都设有专栏,名称也很实在,"民生帮帮帮"、"民生热线"、"焦点民声"、"网上民声"、"民声通道",等等,让人们感受到强烈的心系民众、服务民众的舆论氛围。荣获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新闻名专栏——红网的《百姓呼声》,是其中一个典型。《百姓呼声》中有八个栏目:"投诉举报"、  相似文献   

20.
饶婕 《东南传播》2013,(9):140-141
新闻报道改文风,不是简简单单如何写的问题,而是要关注热点、回应百姓关切的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突出特色,发出自己的声音。要在走基层中不断改进文风,增强传播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