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媒科技》2012,(4):43-43
近日,2012网络舆情管理中国峰会在上海举行,来自政府机构、品牌公司、企业界、专业舆情监测服务等众多机构的高层嘉宾参与了峰会,并围绕新媒体时代互联网舆情管理的挑战与机遇以及舆情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研究舆情成为我国党政机关、学术机构的重要课题之一.近年来,舆论的生成环境发生变化,多种媒体样态共存,多个舆论场交叠,给舆情管理工作带来挑战.政府作为公共管理的主体,构建科学高效的舆情管理体系有其迫切性和重要性,但当前政府的舆情管理在角色定位、管理方式、传播内容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我们需要借助大数据和先进的科技转变舆情管理理念、完善舆情管理体制、构建移动政务服务型平台等共同打造智能化的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3.
文章提出利益相关者管理4大步骤——利益相关者识别、矩阵、啮合、信息沟通,结合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事件具体阐释、识别了利益相关者共有9类,分别是消费者、食品生产经营者、政府部门、检验机构、非政府组织、网络舆情原创者、网络舆情转发者、网络舆情评论者、旁观者;其后将利益相关者归纳为3种类型,确定了矩阵的位置,论述了利益相关者的啮合和信息沟通;最后将模型应用于工业明胶的网络舆情事件,并提出建立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利益相关者协同机制。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不断深入,“两微一端”已成为新的信息获取方式和社交方式。在微时代,舆情出现了新的特征,这些给政府的舆情管理工作带来机遇和挑战。舆情研判是舆情管理的重要环节,它关系着后期舆情的处置工作。当前舆情研判工作存在重视程度不够、信息捕捉能力欠缺、组织机构不专业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有助于完善舆情管理体系,提高政府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5.
宏观视野 微观着手目前的网络舆情分析行业,主要分布在政府部门、媒体、企业和高校.其中政府部门所设立的舆情监测机构侧重于对民生民意的观察、相关措施的制定;媒体设立的舆情分析机构侧重对事件过程的关注,一方面为媒体提供新闻内容,一方面可考察媒体使用情况;企业的舆情分析机构往往从自身效益出发,多为危机事件预防;而高校的舆情分析实验室则一般是研究性机构,更注重反思事件从发生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中,网络舆情的走向及其作用,做出客观性、规律性总结,并结合学理思考,形成最终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6.
微博已成为公众反映自身观点的主流渠道,微博网络舆情研究有利于对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引导。本文运用文献计量法与CiteSpace软件,通过关键词“微博”与“舆情”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检索,对微博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发文机构、发文期刊、基金赞助情况、发文下载量、被引频次与研究热点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微博网络舆情研究已经形成体系,研究方法较为丰富,未来以图像、视频为分析对象的微博网络舆情研究将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7.
刘华金 《青年记者》2017,(26):35-36
G20峰会落户杭州,有助于提升杭州的国际知名度,有助于招商外资,改善环境、交通,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在举办如此重大的国际会议之际,国外和国内网民对峰会关注度空前高涨,网民对G20峰会的舆论也会呈现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如何回应网民的关切,引导国际、国内舆论走向,是政府必须认真考虑的课题.本文以杭州G20峰会舆情数据为研究对象,分析网民特征和情感倾向性,探求网络舆情波动趋势,为政府应对重大事件网络舆情提供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网络编辑舆情管理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网络编辑舆情管理的目标和方法,总结了网络编辑舆情管理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权变理论是建立在西方管理理论丛林基础上的理论,具有以变求实、情境匹配、开放创新等特点。权变理论与舆情管理具有相通性,权变理论运用于舆情管理领域也已开始受到学界关注。为深化这一方面的研究,围绕权变理论与舆情管理的结合与互动,以有利于实现权变管理理念和方法在舆情管理中得以运用为目标,本文试拟出舆情——权变管理的描述性模型并进行解释。为有效实施舆情权变管理,应坚持以变求实、强化系统管理、提升舆情情境变量与舆情管理决策的匹配度、不断创新舆情权变管理的具体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0.
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与发展现状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从网络舆情的基础理论、网络舆情的管控机制、网络舆情的外部性、网络舆情的技术与系统构建等四个角度对我国网络舆情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并对我国网络舆情研究现状和研究机构的发展现状予以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移动互联网时代,传播形式与方式剧变,舆情风险极易扩大蔓延。过往针对传统媒体、PC端为主的舆情信息监测管理系统已不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针对当前舆情爆发快、性质界定难、交互式传播、网民观点杂等特点,本文提出,首先要构建网络舆情监测系统,进行信息采集、过滤、传播路径分析、网民情感挖掘等;其次,建立网络舆情管理体系,实行舆情的分级、分类处理;最后,借助网络舆情监测管理系统,建立数据库、案例库,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推演所在机构的未来舆情的敏感点与爆发区间。  相似文献   

12.
一 舆情这个词汇目前正在成为中国政治中的一个关键词.尽管中国还没有盖洛普那样的民意调查机构,但是,民意越来越受到重视.看上去民意这个古老的词汇正在逐步焕发它的青春.说到舆情,就会联系到舆论.那么,舆论和舆情是什么关系呢?现在可以看到许多人研究舆情,不过,他们似乎有意或者无意忽视舆情和舆论的区别.当很多人说舆情时,他们更多是站在政府的角度来使用这个概念的.而舆论的概念更客观,更平等.如今中国的许多地方有舆情监控机构或者说是研究室.在目前的中文语境内,关注舆情通常包括了体恤民情和关注民意,特别是对群体事件的注意.  相似文献   

13.
网络环境下,热度高、传播快、覆盖广、易激活等舆情传播特点对出版机构舆情处置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大数据技术则为完善舆情预警系统和舆情处置机制带来了机遇。通过多平台舆情动态监测、多层面舆情数据库构建、多维度数据价值提炼、可视化舆情预警平台搭建,可及时发现潜在的舆情风险,并形成处置预案;通过多平台分级处理、多渠道信息公开、横纵向数据整合、多维度应对效果评估,可优化舆情处置效果,维护出版业在舆论场的话语权和正面形象。  相似文献   

14.
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提出政府应对网络舆情问题的理论和方法。首先,对面向网络舆情创建政务流的知识管理过程中情境知识采集、政务流的组织、创建、实施四个阶段进行知识管理的需求分析;其次,对政府知识、网络舆情情境和情境知识地图进行知识本体建模;最后,基于情境和知识构建面向网络舆情创建政务流的知识管理模型,提高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当前,网络舆情某种程度上成为反映民意的“晴雨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具有爆发性、特殊性、环境复杂性、演变不确定性和群体扩散性等特点,如何及时有效做好舆情规划、收集舆情源信息、系统把握舆情结构、减少舆情信息分析误差、提高舆情预警效果、正确引导舆情,成为舆情管理的重中之重.而克服时间、空间和具体事件的干扰,系统、动态地分析、管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生命周期指标体系也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教育正在经历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型,教育舆情研究具有危机管理、舆论引导、政府决策、政府形象维护等重要的现实价值.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教育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危机处置与科学决策迫切需要教育舆情研究强大的助力.目前教育舆情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研究内容浅层化、研究方法狭隘化、研究机构杂乱性、研究目单一性的不足.教育舆情研究需要专业的科研机构作为支撑力量,急需转变研究视角、改进研究方法、加强跨界合作、注重舆情的分析研判与预测等工作,进而发挥教育“智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舆情、舆情信息的基本概念,及两者的相互关系、网络舆情表现特征的研究,并对高校网络舆情形成的因素、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形成的现实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建立协调、交流、网络舆情管理保障、舆情信息汇集和反馈、舆情危机应急预警和处理等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相似文献   

18.
高校舆情管理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积极应对。对于高校来说,了解和掌握舆情动态,及时应对和管理舆情事件,是维护学校声誉和形象的重要任务之一。高校要通过提升舆情预警能力,健全舆情应对机制;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升舆情处置能力;创建校园宣传平台,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创新学生思政教育,营造良好校园环境等措施加强对高校舆情的管理。做好高校舆情应对,不仅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校园的和谐稳定,更关系到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及时应对和处理负面舆情事件,我们才能在信息化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贺倩 《报刊之友》2014,(2):30-31
将熵概念引入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研究中,引申出舆情熵的概念,并从熵增定律出发具体剖析高校网络舆情危机。舆情熵增过程就是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形成过程,重点从学生、网络和管理三方面分析舆情熵增的来源。因此,采取负熵、反熵的措施来防止和降低舆情熵值,是高校防范和处理网络舆情危机的最佳方法。负熵探讨如何组建舆情信息管理部门、培养管理人员、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为高校网络设立舆情防火墙;而反熵则从事实和价值两个层面讨论处理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新媒体不仅带来了信息传播方式的根本性变革,而且使舆情传播渠道更加多样化,网络已经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而高校的网络舆情又有其特殊性,本文首先探讨了高校网络舆情运行的六大主要规律,进而提出合理引导和管理高校网络舆情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