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这两点论述都强调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沟通融合。因此,语文教学应该把学生学习的内容向相关的生活领域拓展,并使两者沟通融合,以此提高其对语言文字和现实生活的感悟能力。  相似文献   

2.
《班主任》2012,(6):74-F0004
北京市润丰学校非常重视家校沟通工作,多管齐下,搭建各种沟通途径,从家访、短信、电话,到电子邮件、班级博客,再到学校专门为家校沟通而建立的“希望谷”网络沟通平台,真正把家庭和学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学校德育部门不但将家校沟通工作写入学校德育计划,还十分重视培养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能力,指导班主任与家长有效沟通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余银妹 《广西教育》2007,(7A):34-35
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只通过课堂教学途径培养,毕竟是单一的,能力提高也有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教学应“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沟通课堂内外,构建实践平台,本人有几点粗浅的认识和做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吴道花  郑保中 《考试周刊》2013,(88):179-179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由此可见,班主任责任重大,因为班主任的工作是做好学校工作的关键.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班级各项工作的协调者,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纽带和桥梁。如何有效地与家长沟通呢7  相似文献   

5.
有效的沟通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相通的彩虹桥,在学校工作中,倘若校长在与大家的沟通中讲究技巧与策略,使管理充满智慧,这所校园定会像被和煦的春风吹拂过那样,充满了和谐与成功。有人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可见,校长是学校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有极大的权威。然而,学校如果没有教师,就谈不上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才;学校没有高质量的教师,就谈不上提高教育质量。因此,培养一支乐教、善教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校长的重要责任。笔者认为,搭建校长与教师之间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有利于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使他们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  相似文献   

6.
班主任与学生心理沟通方法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具备较强的心理沟通能力.掌握良好的心理沟通方法是当班主任应有的专业素质,掌握“亲睦关系法”、“角色置换法”、“面质与倾听”、“明朗化”等有效的心理沟通方法,将会提高班主任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7.
沟通,是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一个永恒话题。没有良好的沟通,就不会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本期《班主任随笔》栏目的四篇文章围绕师生的沟通问题。分别谈了“影响情感交流的因素”“情感交流的平台”“沟通的方式及技巧”及“细心呵护与放手‘留白’”的师爱。相信这组文章会对那些与学生情感交流“阻塞”的班主任老师有所帮助。说到底,沟通就是以心换心.以真诚的爱赢得学生的爱。心与心的交流,换来的将是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  相似文献   

8.
沟通游戏     
与人沟通的好坏直接影响一个人所能创造的价值,一个人虽然才华横溢,专业知识一流,才智超群。但沟通能力极差,想要出人头地。却决非易事。意大利艺术家莱士.山卓说过:“我们每个人都是只有一个翅膀的天使。只有相互拥抱才能飞翔。”可见沟通的重要性。沟通的最基本表现形式就是“听”、。说”。如何有效地吸收听到的内容,再通过说的技巧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呢?这则听与说的游戏也许能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9.
校长的沟通不是一种本能,而是一种能力,是构建学校文化的必须能力。从沟通的方向来看。有“向上沟通”,如与教育局等相关上级单位的沟通;有“平行沟通”,如与兄弟学校间的往来;有“向下沟通”,就是与员工的沟通,主要是与自己的中层和教师的沟通。  相似文献   

10.
阅读提示:没有人能够否认,沟通是一门艺术,教育也是一门艺术。当教育遇到沟通的问题时,教师唯有以“艺术”的眼光和方法去应对,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和沟通效果。本期“德育”栏目的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师生沟通的方法、技巧和艺术。两篇文章各有侧重,前面一篇寓教育方法于理论之中,后面一篇则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沟通“心法”;二者殊途同归,都为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指明了道路。  相似文献   

11.
沟通零距离     
近年来,福建省福清市元洪附小不断建立家——校、师——校的交流平台,广开言路,确保沟通零距离,在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及时解决教师、家长的困惑和问题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有效地改进了学校、教师的工作作风,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和服务质量。一、以“三制一会一报”为平台广开言路,确保家庭和学校沟通零距离1.24小时反馈制度。学校在校门口设立校务公开栏,公布各处室的电话号码,通过家长会、《附小月报》等渠道,公开校长的手机号码,并向全体家长承诺手机24小时开通,确保家长在第一时间就能与校长直接对话;家长反映的一般问题24小时内予以答复…  相似文献   

12.
高品质沟通能力是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面向信息化条件下多类型军事行动中的沟通新模式和特点,建立了复杂网络沟通模型、自主协同沟通模型和动态组网沟通模型等三类适应多使命任务需求的军事行动沟通模型.以加强体验和实际操作为目标,设计了“管理沟通”课程合作性学习授课模式,将管理沟通创新模型与学员主动学习模式有机融合,有效丰富和提升了将军校学员培养为适应未来联合作战指挥人员的手段和能力.  相似文献   

13.
许多研究表明,新世纪的合格人才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是具有有效的沟通能力。大学英语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笔者认为也可以理解为用英语进行沟通的能力。本文将讨论如何利用(社会、学校、课堂)三个环境来培养大学生的“沟通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一、课堂沟通的含义与意义 课堂沟通是指:是师生之间信息交流的一种形式,主要是指在学校教育背景下.师生在学校课堂上为有利于教育的实施和取得良好的效果所进行的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15.
新的《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把“沟通与交往”列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但在对招收聋学生的50所特殊教育学校进行“沟通与交往”课程实施情况的调查中发现:58.3%的特殊学校还未开设该课程;已经开设了“沟通与交往”课程的特殊学校里,存在着课程开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教师缺乏专业培训等方面的问题。迫切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尽快出台课程指导文件,规范课程内容和实施方式;特殊教育学校也需要认真执行课程计划,完善课程管理制度,加强教师培训,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利用微信平台创建了“国际商务沟通”课程公众号,构建了包含线上线下完整学习环节的“国际商务沟通”教学模式,将教师授课与学生自主学习相融合,打造学生“学习闭环”,即课前预习、课堂授课、课后提升,形成良性循环。经过一年的实践,学生大量使用了公众号以配合课程学习,包括浏览信息、参加微考核和进阶训练等,这些结果被记录下来并用于分析学生课程学习的兴趣点、难点和不足等,初步实现了大数据支持下的学生个性化培养。  相似文献   

17.
陈萍 《现代教育论丛》2010,(5):68-70,42
本文通过分析沟通模式与双向沟通的意义,认为双向沟通广泛恰当地应用在师资培训中是十分必要的。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双向沟通在师资培训中的应用:1.为确定“培训对象”而进行的双向沟通,确保被培训者在培训前具有良好的准备状态;2.为确定“培训内容和形式”而进行的双向沟通,包括策划者分别与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培训对象、授课者进行的双向沟通,以及策划团队内部的双向沟通应用;3.为确保“培训效果”而进行的双向沟通,确保环境布置切合培训需要、后勤设备设施运转正常等。  相似文献   

18.
广州市培英中学的“研究性学习专题网站”(校外网址:http://218.19.230.13/ct,校内网址:http://10.32.1.3/ct)自2002年12月建成以来,对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展的贡献是:①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提供基于专门的网络信息资源的平台和工具,让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提高信息素养。②为教师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提供虚拟时空,突破传统的研究性学习在时间和场地等问题的限制。  相似文献   

19.
目前高校师生1在沟通方面存在沟通方式单一、沟通效果不如意等问题,甚至师生之间有沟通的意愿因缺乏有效的沟通平台而无法表达,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给教学管理带来诸多不便。本文旨在探讨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高校师生沟通的有效形式,为高校师生沟通搭建沟通平台以提升沟通的效能。  相似文献   

20.
宣立华 《考试周刊》2012,(30):175-175
新课程理念要求在学校教育中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形成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和学生的相互沟通和交流就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要素。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总是以双方互为主客观为前提的.沟通双方都是彼此关系的创造者,也是相互认识的对象,在交往中双方都应接受对方,受到对方的影响并有某种收获,共同分享对方的经验与体会,这样才能真正“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