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表示“以粗野或恶意的话侮辱人;斥责”这一意义,先秦主要用“詈”,而“诟”、“骂”则出现在相对较晚的春秋末期,“詈”、“骂”与“诟”之间词义略有不同;“骂”可能来源于方言口语词,在战国秦时开始与“詈”、“诟”竞争,汉初便在文献中占绝对优势。复音词“诟詈”、“骂詈”、“诟骂”是新旧成分的同义联合,三者在传世文献之中占有该义住的部分用量,其中“骂詈”使用的频率最高,且历代汉译佛经中多用“骂詈”。  相似文献   

2.
也谈鲁迅的"骂人"及"施鲁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鲁之争》的作者,重提1933年鲁迅与施蛰存关于《庄子》和《文选》的争论,以为鲁迅对施蛰存进行“人格攻击”,致使后者受到“极大的伤害”,还说鲁迅有“骂人的习惯”,“骂,是‘鲁粹’之一”等等。论文驳斥了《施鲁之争》作者的种种观点,并回击了其对鲁迅的轻薄、诋毁与辱骂,认为当年“施鲁之争”这一公案,是关乎“五四”开创的中国新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的原则问题,决不是文人之间的“私怨”和毫无意义的“吵架”。  相似文献   

3.
本刊今年第三期发表了薛绥之同志《对鲁迅作品某些注释的异议》一文以后,陆续收到一些讨论这个问题的来稿,为了有助于深入研究鲁迅作品,搞好鲁迅作品的教学工作,现将来稿意见综述于下,供大家参考。关于《祝福》中的“新党”:李何林同志认为《祝福》中的“我”应是“五四”或“五四”以后的人物,是“提倡新文化新思想的新派人物”。认为“我”不属孙中山的革命派,“因为如果是孙中山的革命派,则离康、梁不远,两派还同时论争过,作者就不必说‘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所以认为这“新党”就不应该包括到“五四”时代,鲁四老爷所骂的  相似文献   

4.
掌握好人物刻划的“情理分寸”,是文学作品真切动人、令人信服的关键所在。《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就十分注意掌握人物刻划的“情理分寸”。在书中,对笔下人物情感的表露、人物关系的揭示、人物在突发事件中的反应以及人物命运的死亡结局等等,都准确掌握其“情理分寸”,做到合情入理,恰如其分,使之体现出炉火纯青的适度美与和谐美,产生出真切可信、追魂摄魄的艺术效应。  相似文献   

5.
三、“令人读之油油然有好善之心”    ——小说的惩劝教化功能。小说不仅能反映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 ,批判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弊端 ,帮助人们提高认识历史和现实的能力 ,而且还能使作者内心深处的“冤苦”“怨毒”之情得以发泄 ,并借以讽世、骂世。此外 ,小说还应该具有教育感化人的作用 ,人们可以从小说对故事事件的描叙和人物行为的褒贬中得到启迪 ,受到感染 ,惩创逸志 ,感发善心 ,去恶扬善 ,净化和升华灵魂。金圣叹在《水浒传》评点中 ,不时指出小说的这一功能 ,用他的话说 ,即是“呜乎 !谁谓稗史无劝惩哉 !”(第十回夹批 )那么 ,金圣…  相似文献   

6.
大凡读过《红楼梦》的人,是不会忘记焦大的。焦大是小说《红楼梦》中贾府里的一个奴仆,在《红楼梦》众多人物形象里,焦大或许是个不太重要的人物。但是,焦大在贾府里别具一格,也是被作者用重笔浓墨涂抹过的“这一个”。从某种程度来说,焦大的认识意义并不次于某些主要人物。一在规模宏伟的《红楼梦》中,焦大其人所占的篇幅实在太少了。然而,当我们步入《红楼梦》的人物画廊时,这里却回荡着焦大那奇异的骂声。在作者笔下,奴仆焦大只两次亮相。第一次是在第七回,第二次是在高鹗续书的第一百零五回,前次出场则借酒大骂;后次虽无酒力,却骂语也不绝。骂是焦大的风格,骂声便是焦大传给读者的第一信息。在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  相似文献   

7.
以梦、幻为切入点.探讨《红楼梦》的“立意本旨”。剖析“伤时骂世”主题的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8.
刘再复将人物命名为“对象主体” ,但他们仍然是作家的对立面 ,原因在于刘再复将主体性框架作为其理论基础。如今人物被视为与作者、读者共存的相对独立的主体 ,他们彼此进行平等的交流。  相似文献   

9.
本文围绕吉本芭娜娜的成名作《厨房》展开论述,试从作品中不可忽视的人物——惠理子入手来探讨小说中的“疗伤”情结。不仅从惠理子这一特殊人物本身的设定和塑造上,可以看到作者的“疗伤”情结,从她(他)在文中所起到的间接和直接的作用上,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一点,从中也可以看到作者对新时代出现的新的家庭观念的一种解析。整篇小说都围绕着“疗伤”这一主题展开,使得无数年轻读者与其产生了共鸣。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红楼梦》中“配角”人物贾琏、甄宝玉、薛蝌、封肃的艺术形象进行分析,阐释了《红楼梦》作者的高超之处,是将每一个“配角”人物都置于现实广泛的社会联系和人与人交往之中来凸显自己的地位和生存样态,从而表达他们独有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1.
“资源诅咒”是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悖论,在绿色发展和实现“碳中和”的背景下,“资源诅咒”对教育带来的影响及其机制也越来越引人注目。本文将教育经费统计数据、地区经济社会数据和地理数据相结合,使用空间断点回归法发现“资源诅咒”不仅在中国的县级地区存在,而且对教育投入产生了严重的“挤出效应”,而通过自身发展摆脱“资源诅咒”的地区往往在教育上有着更高的投入,也更符合“碳中和”和“碳达峰”的绿色发展的理念。在此基础上,本文对资源型城市的教育资源投入和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诅咒”与“遗忘”情节在迦梨陀娑的剧本中出现并不是一种偶然的文学现象。剧作家本人的身份处境,其对古老题材的人文阐释,以及原始古老民族的诗性思维模式都对剧情的形成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因此,“诅咒”与“遗忘”情节中包蕴着现实的、理想的与民族的多种文化元素,具有丰富的精神内蕴,值得对它进行深入的思考与研究,从而更好地把握古代印度文学与民族社会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The ability to make inferences about what one’s peers know is critical for social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Three experiments (n = 309) examined the curse of knowledge, the tendency to be biased by one’s knowledge when reasoning about others’ knowledge, in children’s estimates of their peers’ knowledge. Four- to 7-year-olds were taught the answers to factual questions and estimated how many peers would know the answers. When children learned familiar answers, they showed a curse of knowledge in their peer estimates. But, when children learned unfamiliar answers to the same questions, they did not show a curse of knowledge. These data shed light on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perspective taking, supporting a fluency misattribution account of the curse of knowledge.  相似文献   

14.
对王蒙小说中的詈语进行分类,并从文化角度进行分析,阐释王蒙小说存在詈语的原因,从而透射汉语詈语存在的原因和语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在图形编辑时,用鼠标的三角形光标定位,精度不高,无法准确定位到图形的某一点.本文采用直接访问中断服务程序的方法,将鼠标三角形光标改为"十字形"光标,可将其精确定位到图形的任何位置.  相似文献   

16.
当代电影《黑天鹅》借用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的故事框架,运用内聚焦型叙事手法生动地呈现了现代白天鹅奋起反抗命运、突破自我局限、破解命运诅咒的心路历程。影片对现代白天鹅命运的重新诠释启人深思:命运的诅咒实际只是自我的限制,只有解放自我,直面亦黑亦白的人性本色才能开启缤纷的人生。  相似文献   

17.
Since the late 1980s, research on post-industrialized economies shows that the boundary between work and family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blurred. The continuing evolution of e-technology allows work for some to be done anywhere, anytime.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degree to which e-technology has transferred work into the home lives of academics and how this has affected their work/life balance. Drawing on a study in an Australian university of academics with young children, we utilise the terms ‘work extensification’ and ‘work intensification’ to explore whether these new technologies are a blessing or a curse in their work lives. At the same time we describe the deteriorating working conditions for Australian academics whose work has intensified and extended into their private lives with longer working hours in a speeded up environment. Our findings revealed the use of metaphors such as invasion and intrusion of e-technologies into academics’ homes and their need to establish boundaries to separate work and family life. Most felt that having e-technologies at home was of benefit to their work but they came at a cost to their family life—delivering a blessing and a curse.  相似文献   

18.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实现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目标,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实践中实施研究性教学。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详细论述研究性教学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实践情况。研究性教学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中实践3年多来,成效显著,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明显提高。同时,实践也证明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中实施研究性教学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戏剧努力破除"情节中心"的艺术魔咒,把戏剧还原为多色彩、多层次、多变化、多主题、立体化的场面流体,大胆进行各种全新的场面组合实验,形成多点跳跃式、片段拼贴式、重复叠加式、自由延伸式等场面组合新形态,拓展了戏剧的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现行MatLab图像处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科研实例为基础,构建教学内容体系,以任务驱动方式进行课程考核,利用翻转课堂建立教学新秩序等改革措施。实践结果表明,课程改革得到了学生认可,学习热情大幅提升,创新性学习得以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