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大红楼中有不少的名人,许多逸事都有纪录的价值,如马裕藻、许之衡、林损、刘半农、钱玄同诸人都已去世,又事隔二三十年,现在谈谈似乎也不妨事了.但是他们都是我的前辈,随便谈讲他们的故事,虽然并不一定牵涉个人的私德,而且讲话的人也无故意毁谤的意思,总之逸事都不免有点滑稽味,那就含有小小不敬之意,不是后学所应当的,所以不能不从谨慎,只好选择无甚关系的事情记述几则下来,真是所谓管中窥豹,略见一斑,一斑虽少,却总是豹的文采,或者也还值得一窥吧.  相似文献   

2.
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众多的社会生活类报纸,为了产生轰动效应和提高发行量.大量刊登所谓社会的“奇闻逸事”,不惜笔墨地大肆渲染色情和凶杀的场面,有时甚至把道听途说、子虚乌有的事,编造得栩栩如生、“真实有据”。连有的权威媒体也出现了《纸馅做的包子》这样令新闻界蒙羞的虚假新闻。  相似文献   

3.
富宇舒 《大观周刊》2012,(45):270-270
毛笔是古人重要的书写工具,在很多名人逸事中也都有它们的身影。本文通过“口诛笔伐”、“江淹梦笔”等和笔有关的成语,把笔在古代文化中除了文具以外负载的更为复杂的感情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4.
博士的学问     
万芳的爸爸妈妈都到美国攻读博士学位了。当初我反对他们去,说芳芳都读小学五年级了.你们又有工作.还去美国念什么书?儿子媳妇说他们单位就他们两个不是博士.丢人现眼抬不起头不说,而且工资福利待遇也低人一等。于是.就把芳芳丢给我一个孤老太婆.两个人就双双飞到了地球的另一面。我的身板硬朗。照顾芳芳的吃喝拉撒也不存在什么问题.偏偏我没文化,辅导不了她的功课。儿子媳妇也预料到了这一点。临走时交代我.说没问题.咱楼上楼下楼前楼后住的都是博士.他们的学问大着呢。芳芳遇到难题就去问他们。  相似文献   

5.
新闻记者是令人羡慕的职业.在很多人眼里,他们消息灵通、见多识广,他们可以伸张正义、针砭时弊;他们每天和奇闻逸事打交道,他们的工作富于挑战与传奇,他们的工作既是有趣的,又是很有意义的.从事这样的工作也会发生职业倦怠吗?曹茹新著的<新闻从业者职业倦怠研究>以大量的数据显示我国新闻从业者的确已经发生职业倦怠,其中重度职业倦怠者占一成以上.书中对新闻从业者发生职业倦怠的原因进行了系统、全面、科学的剖析,对如何解决新闻从业者职业倦怠也进行了深人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社会新闻。是指没有鲜明行业特点而又为大众所广泛感兴趣的.以反映社会生活、道德伦理、趣闻逸事等为主要内容的新闻。”骊《阅微草堂笔记》除了狐鬼题材的作品外,书中收集了当时大量的趣闻逸事,深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伦理道德.无情讽刺了当时的社会弊端.  相似文献   

7.
读报纸看电视,相信大家对奇闻逸事都有兴趣,因此媒体少不了这方面的报道。有的奇闻逸事确实能使人开眼界,但有的奇闻逸事却只能令人感到迷茫,甚至好笑,比如,一些关于图谶的报道就是如此。真不知道看过多少这样的报道了:某家母鸡下了一只蛋,或某人在河里拾到一颗鹅卵石,或某山上  相似文献   

8.
教师是个古老的职业,节目主持人是个年轻的职业,两者之间有没有相通之处呢?有.他们劳动的对象都是人,是学生或受众.他们劳动的工具也是人,教师和主持人正是以自己的形象、嗓音、表情作为工具从事工作的.正因为如此,两种职业特别重视教化功能,重视政治导向性,重视自身的示范性.两种职业都是以个人身分出现的,都是以语言为主要交流手段的,都是非角色表演,表现的是真实的本色我.教师的基本素质是博学多识,多才多能,善于组织,机智应变,同时又讲究高尚、奉献.教师的基本功概括为六个字:听、说、读、写、演、省.这些基本素…  相似文献   

9.
崔芳琪 《大观周刊》2012,(46):324-324
一、职高生的现状 职业高中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也是国家大力扶持的一个群体。他们年轻、有活力、有思想、有梦想,但是他们的文化基础不如普通院校的学生.并且他们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都有或多或少的问题,英语普遍是他们的弱课。  相似文献   

10.
齐远  谢炎午 《今传媒》2004,(1):8-10
2003年大事连连,也灾难连连,国内的非典.国际的伊战.省内的洪水,对西安报业的记者都是严峻的考验.令人欣慰的是,西安的记者在这些考验面前都有出色的表现。他们在向广大读者全方位地展示祖国的强盛的同时,也将自己的汗水和艰辛融入到读者的兴奋与喜悦当中。  相似文献   

11.
一群书生聚集“中央研究院”,留下了无数逸事篇章:蔡元培、胡适、丁文江、傅斯年、郭沫若、赵元任……这些曾经与中研院有过缘分的读书人,他们为学问而执著追求的悲喜故事,他们对社会事务孜孜关怀的入世情怀,成为后人津津乐道和缅怀的话题。本书依据多方面史料,追踪了这些曾经的书生之典故和风范。  相似文献   

12.
报刊上常见一些精心编撰的名人逸事,或加别致栏题,或加抢眼花边,成为版面中一种上档次、有品位的点缀,往往是锦上添花。所谓逸事,《现代汉语词典》说是“世人不大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名人逸事既然也属于名人事迹,有名有事,这名确有其人,这事也该实有其事,虽未见诸正式记载,  相似文献   

13.
齐述兰 《大观周刊》2012,(50):245-245
对于课本上出现的每一篇课文.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偏好.所以.每当学生们接触一篇新课文时,我都鼓励他们选用自己认为最有效的方式来阅读。课堂上,有在默读的,有速读的,有边自读边旁批的.也有互相交流上网查询相关资料的.分角色朗读的.还有运用参考书进行合作探究的……整个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在这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下.通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都能各有所获.  相似文献   

14.
岁月的痕迹     
从初中开始就有了记日记的习惯.把自己的快乐、忧伤、希望、惆怅.和那些少年时代的不想让人知道.连自己都未必明了的心情全部付诸文字。写完合上日记本,就如同合起了许多的心事,一身轻松地回到现实.做人们眼里那个心无城府,笑容灿烂的女孩。只有日记知道,那女孩有着怎样的梦想.怎样的忧伤,怎样的心事.怎样的秘密。那时候的我是不会想到档案的。档案只跟坏孩子有关系:在他们闯过祸后,  相似文献   

15.
方苞传记名篇<石斋黄公逸事>所记黄道周拒顾媚事不曾实有,石斋就义的描绘也未必真实,方苞采用小说笔法刻画黄道周的形象,两则逸事生动地表现了黄道周的性格和风骨.  相似文献   

16.
蔡维藩 《今传媒》2010,(5):84-84
报刊上常见一些精心编撰的名人逸事,或加别致栏题,或加抢眼花边,成为版面中一种上档次、有品位的点缀,往往是锦上添花。所谓逸事,《现代汉语词典》说是"世人不大知道的关于  相似文献   

17.
《大观周刊》2006,(23):F0003-F0003
众所周知.经过近年来的发展,云南广告业杀出了很多“黑马”企业.他们无论从设计水平还是公司规模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本土也有不少广告公司在很多国家甚至国际上的广告大赛上为云南广告人争了光.一时间云南广告业的发展进入到一个繁盛期。特别是进入2006年.“第十三届中国广告节”即将于10月在昆明隆重举行的消息一经传出,云南广告人沸腾了.他们都觉得.在这样一个行业蓬勃发展的时候,云南广告人真应该有一个高水平的集体亮相,把最具实力和最具创意的一面展现在全国广告人和各界精英面前。  相似文献   

18.
我主要想讲三个问题。第一问题,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我们都是主流媒体.当然要做好主流新闻.但是我个人觉得.在一些地方媒体.包括电视媒体上,在这个方面出现了一些偏差。主要是两种:第一种对主流新闻有一种很机械和很片面的理解.他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去报道一些政府的会议、领导的活动.有一些是需要的.但是量已经大大超过。生搬硬套地摘要一些政治口号和公文语.对老百姓关心的经济建设和民生问题.也仅仅是片面的介绍.应该说老百姓看这些新闻犹如嚼蜡。另一个偏差,是将主流和老百姓对立起来.他们认为老百姓不爱看主流新闻.所以他们少做.  相似文献   

19.
我看媒体中的『专家热』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楠 《新闻记者》2005,(8):70-71
纵观当前的传媒业,无论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在关注新闻、反映这个世界动态的同时,大多都加入专家对事件的分析和评论。这些专家不同于以往的媒体评论员.他们多是独立于媒体之外,受媒体之邀.对事件或者社会七的问题作解释、点评,以指导大众更清楚地认识问题。本文所指的“专家”是高校、科研机构的专门研究某一方面问题的专家.特别是社会科学领域,他们精通自己所研究范围内的问题.因而对相关新闻事件也有一定的发言权和权威性。  相似文献   

20.
三无“贼”     
贾岳 《新闻记者》2005,(4):58-58
时下热映的《天下无贼》我也看了,说真的,很多情节看过也就淡忘了,倒是傻根的质朴,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可能是出于职业敏感吧,我一下子想到了我们的读者。在很多时候,我们的读者不也是这样质朴可爱吗?媒体,在他们心目中,总有一种至高无上、不容置疑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在说明一个问题时.他们常爱用的一句话就是,“这是报上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