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9 毫秒
1.
19世纪末,电影进入中国时面临独霸中国娱乐市场的传统戏曲的威胁和考验。为能更好地被中国大众所接受,电影选择了讨好戏曲的发展方式,表现为中国电影对戏曲内在意蕴的借鉴,逐步形成中庸思想、新奇的故事情节、线性叙事结构、写意性特征,呈现出独具中国特色、中国艺术魅力和中国烙印的电影形态。  相似文献   

2.
电影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形式,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戏剧结下了不解之缘。戏曲借助电影完成自己的叙事,使戏曲小舞台在光影大世界中大放异彩。而电影通过对戏曲的借用,也拓展了自己的发展空间。本文通过探讨电影与戏曲的关系,从新的视角对"影·戏"进行重论,使两者能够珠联璧合,为两种艺术的发展找出更好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彩调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戏曲种之一,是广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于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电影艺术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综合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中有着广大的观众群体。本文将以1978年由吴永刚、陈正鸿联合执导的彩调舞台艺术片《刘三姐》入手来谈一谈电影艺术对彩调的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4.
中国电影的票房数据可以反映出中国电影市场的蓬勃发展,然而这种发展是仅仅繁荣了电影市场还是也促进了电影艺术,又或者双赢还是互斥的局面都是值得深思的.电影市场以商业的竞争法则对待电影艺术是对艺术的摧残,同时,电影市场由于文化性的欠缺在电影传播方面对观众造成了很大的误导.当下大众文化膨胀导致精英文化边缘化,电影市场也正因此获得空前膨胀的机会,电影本是借助科技手段表现艺术的载体,而电影市场将电影变为了以科技手段赚取利润的载体,电影中科技、特效慢慢地取代了文学艺术的地位,这些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当下电影市场观众的观影意识,特别对青少年认识电影、理解电影艺术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戏曲电影《背靴访帅》的浅要分析入手,分别阐释了戏曲与电影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戏曲电影中的艺术效果,从而得出戏曲电影的独特美学特征,并且进一步揭示出戏曲改革的未来依旧在舞台之上。  相似文献   

6.
武侠电影是中国电影史上最成熟的电影类型之一,是电影技术与电影艺术碰撞后产生的绚丽火花。然而,随着技术的过度炫耀与艺术的逐渐式微,武侠电影逐渐呈现出了景观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胡春晓 《孩子天地》2017,(5):231-232
电影与舞蹈虽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由于舞蹈作为动态造型艺术具有独特的空间性、时间性和综合性,使得有可能与电影相结合。歌舞电影作为美国的类型片之一,数十年来经久不息,不断发展;舞蹈艺术在电影中表现绚丽多姿,丰富多彩。歌舞电影曾经是一个时代里最受欢迎的文化,但是它的价值却常常不被了解甚至是被忽视。本文从舞蹈艺术在美国经典好莱坞电影中表现,舞蹈艺术在中国电影中的实践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地探讨。  相似文献   

8.
黄梅戏作为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在其唱腔、表演、伴奏、旋律调式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研究价值。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吸取借鉴了其他剧种,经过历史的打磨造就了现今黄梅戏较为统一的形式。但时代潮流的发展以及传播媒介的变化,人们普遍忽略了戏曲这一优秀传统文化。黄梅戏电影在继续发扬黄梅戏的基础上,顺应时代的变化,将黄梅戏与各种姊妹艺术结合起来。因此,不妨从黄梅戏电影去看黄梅戏近些年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其魅力不仅在于拥有丰富多彩的技术技能,更重要的在于具有东方民族文化的色彩[1]。随着电影艺术的出现,且与中华传统武术巧妙结合,由此催生了中国武打电影。中国武打电影中物与像的交替、动与静的交错、光与影的交织,使中华武术所蕴含的东方民族文化内涵得到了无限放大,不但展现出中华武术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让国人感受到无比的自豪和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本文就中国武打电影的萌芽、发展、停滞、转型、复苏、繁荣六个发展阶段展开研究与分析,探讨中国武打电影的发展历程,旨在梳理不同时期中国武打电影的发展脉络与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电影诞生一百周年。一百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电影得到了很大发展。本文试对电影技术与电影艺术的发展历史进行回顾与解析,并对电影的未来作一展望。  相似文献   

11.
荡漾在电影与戏剧之间--《红灯记》系列作品的逻辑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对《红灯记》题材从电影、戏剧到钢琴伴唱电影的逻辑演进予以了历史回顾,并对其作为电影的结构性缺陷、作为戏剧的本体性开拓以及作为歌剧电影的历史地位树立,进行了比较研究,从一个个案对电影与戏剧的相互传播与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费穆的《小城之春》站在中国民族文化及其传统的一边,吸纳了现代电影的种种观念与技法,吸收了其他影片特别是戏曲片的长处,以其舒缓的节奏、富于变换的长镜头和空间表现,直接传达出大量叙事难以表达的思想信息,形成奇特、复杂、含蓄的表演特点。诗文艺传统在电影中的复苏与再现,使电影艺术达到中国古典美学中诗的境界。它具有中国电影的民族性特征,是费穆电影艺术水平的高峰。  相似文献   

13.
"蔓萝花"是一个流传在黔东南苗族民间的古老传说,它在20世纪50年代被收集整理为民间故事并被改编为京剧、舞剧和电影等艺术形式,从民间的口头的"说唱"成为红遍大江南北,千家喻晓的"银幕故事",由"边缘"走向"主流"。从"蔓萝花"的电影改编,可探析少数民族文学话语的形成。少数民族文学话语的形成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的构建,一是对民族民间文学资源的开掘;二是把少数民族的文化资源与新型电影媒介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电影《白毛女》对歌剧的改编,既赋予了作品更多的理想色彩,致力于提高作品主题的思想高度,同时也强化了电影的政治语义。而影片政治语义的强化,并未失去民间文本所固有的叙事魅力,反而以影像的方式强化了原作的民间话语修辞。影片把民间修辞与影像叙事进行了较为完美的融合,以对比意味强烈的蒙太奇手段来强调和渲染冲突,在这种视觉表象上,能较清晰地看到中国传统民间"比兴"手法的痕迹。同时影片进行了"虚实结合"的探索,把现实性和假定性"揉合"起来,使这一舶来的电影艺术与中国传统的民间传奇较为完美地融为一体,完成了从民间传奇到红色经典的跨越。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艺术最为突出的特色在于它的"参与性",即吸引欣赏者亲身"参与"到作品的创作中去,最有代表性的便是戏曲艺术,也正是"参与性"给戏曲艺术带来了持久性艺术魅力.影视艺术在剥夺了欣赏者的"参与"权利之后,随着网络电影的出现,"参与性"传统又重新恢复,21世纪的艺术不仅可望重新恢复持久性的艺术魅力,也可望带来艺术的全面繁荣.而"参与性"之所以能产生持久性艺术魅力,是因为它蕴涵了"人的本质力量".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国产影片《刘三姐》曾先后在世界50多个国家上映,被周恩来总理认为是一部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作出大贡献的电影.香港是电影《刘三姐》走出中国大陆、走向世界的第一站.以香港《大公报》有关报道为资料基础,探讨1962、1964、1978年《刘三姐》在香港三次公映的盛况可知:电影在香港取得的巨大成功,对广西三大名片(桂林山水、刘三姐、壮族文化)在香港乃至海外的推广产生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中"宝玉哭灵"这一情节对塑造宝玉性格有着很大的作用,通过简洁概括的语言表达了宝玉的伤心欲绝,但高鹗的续书表达相对简单,不够精彩;越剧和黄梅戏则通过唱腔唱词,传达了宝玉对黛玉至死不渝的爱情,以及他对世俗的怨恨和叛逆;1977年版的电影《金玉良缘红楼梦》,侧重彰显其叛逆性格,表达悲怨心声;1989年版由谢铁骊改编的长篇电影《红楼》与两个电视剧版本,对这一情节的演绎比较简单。相比之下,戏曲版本的诠释较为成功和精彩。  相似文献   

18.
我国《大闹天宫》、《哪吒传奇》等动画电影在人物造型、动作设计、音乐与对白以及意境营造等方面成功借鉴了戏曲程式表演和虚实相生的特征,将电影与戏曲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完美结合在一起,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动画电影借鉴戏曲元素的可行之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种借鉴一定要适度,并要充分注意动画电影的创作规律。  相似文献   

19.
戏剧片《天仙配》是在安徽省黄梅戏剧团1954年参加华东地区戏曲观摩演出获奖后改编拍摄的,上映后名噪海外,成为黄梅戏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并一直影响至今。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其对原黄梅戏《天仙配》的内容、唱腔、表演以及电影画面等多方面的传承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