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大学生所出现的一系列心理“亚健康”状态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生长痛”,是成长过程中的自然现象。是他们从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生长成本。体育运动可以有效的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培养大学生适应能力、推动自我意识发展、帮助理解遵守社会规范的意义,形成尊重权利观念,培养意志品质,提高挫折承受力和心理调适能力,从而有效的改善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困扰。  相似文献   

2.
足球运动员心理压力分析与调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茂堂 《湖北体育科技》2002,21(3):298-299,301
运动员心理素质的稳定怀否直接影响着技术水平的发挥和战术的运用,分析足球运动员心理压力来源和调适心理状态,对维护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和提高竞技水平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择业嫉妒心理与调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大学生择业嫉妒心理产生的原因、危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章提出了择业嫉妒心理调适的措施和方法,如正确认识自己、合理转化、充实生活、加强交往、培养豁达的人生态度等。  相似文献   

4.
刘强 《体育世界》2014,(4):54-56
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少数民族地区尤为严重;汶川、玉树、雅安等特大地震灾害给少数民族灾民的心理健康造成巨大影响;事实告诉我们灾后对灾民进行心理调适,恢复灾民心理健康,对全面建设灾区和谐社会不可忽视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少数民族本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心理的象征;具有健身、娱乐、教育、精神补偿、民族凝聚等特性,是少数民族心理重要的行为模式。实践得出结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对少数民族灾民的心理调适具有积极作用,用最熟悉、最亲近、最信任的行为模式对少数民族灾民灾后心理调适,是最适宜、最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体育与科学》2019,(5):40-45
获得奥运会和世界锦标赛等大赛冠军是每位运动员的梦想,而实现各项大赛的卫冕更是难上加难,这其中心理因素对于卫冕的影响尤为关键。为了分析世界冠军运动员大赛卫冕前后的自我心理调适问题,以我国羽毛球冠军运动员CL为例,从运动员参赛动机、参赛目标、参赛认知、参赛准备和决策等方面展开一项个案研究。研究发现世界大赛冠军需要克服很多个人心理问题带来的影响才能实现卫冕,通过对参赛动机的调节会激发更加积极的自我心理调适;细化目标与问题,并着力解决问题会更好地稳定运动员心理,促进更高理想的实现;调整注意与记忆,适当降低自身的成就动机,保持积极情绪有助于运动员自我心理调控。  相似文献   

6.
孟晓菊 《健身科学》2014,(11):19-19
都说“最美不过夕阳红”,可是当退休的那一天真的到来,巨大的心理落差就像心头压上一块大石,各种各样的心理不适令人深受困扰,让人不知所措,尤其是一些男性。由于女性比男性天生更善于抒发情绪和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所以在这一点上,体现得并没有男性那么明显。那么男性从工作岗位走向居家生活后,主要会遭遇哪些心理困扰?正确的解决之道又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7.
美国学者认为信息素养教育属于通识教育,在通识教育理念指导下,借助信息检索课的平台,利用信息素养教育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自我解惑,进行心理自我调适.助人自助是本文的宗旨.如何使信息素养教育有效作用于大学生的心理自我调适,首先,必须依据自我调适的机理,利用新皮亚杰认知学派提出的心理咨询模式:“构造—发展”模式.其二,在检索课中引导学生自我调适的过程为:1)明确心理困惑之所在;2)广泛寻求信息源;3)重组认知结构,建立新的认知平衡;4)说服自己接受其中的一些观点和方案,并按照接受的方案采取行动.  相似文献   

8.
试析高中体育教育应重视新生入学初期的心理调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军 《贵州体育科技》2003,(2):40-40,39
高一新生作为一种特殊群体,客易出现诸多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中学体育的学科特点,要求在新生入学初期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重视对其心理的调适作用。  相似文献   

9.
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对民族心理的调适及其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基石,蕴含在其中的文化心理、哲学思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审美情趣是中华民族精神生活的核心价值体系,对民族心理的调适具有其独到功能,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和普及少数民族体育运动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体育课程实施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它给中学体育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也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心理不适,主要有角色转换、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所引起的心理不适等;针对新体育课程改革中教师心理不适的基本表征,主要有自我调适、同事协作、指导参与、支持和关心等四种调适策略。  相似文献   

11.
棒球是一项战术多元的团体运动项目,比赛着重于攻击及防守。棒球运动专家Roy Umstattd认为棒球比赛投手临场表现具有6080%影响胜负的结果。本文采用文献、访谈等研究方法,并依据相关的训练基础及运动科学理论,配合训练实务以及实际比赛的经验,研究探讨并分析棒球投手所需要的专项技能、身体训练与心理调适等。期能藉由科学的理论及根据运用于实际训练上,进而培训出更多优秀的投手,使投手更具攻击力,掌握比赛的优势创造胜绩。  相似文献   

12.
体育教育与大学生逆境心理的调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大学生逆境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形式,可以利用体育教学的基本原理来改变这种逆境心理。研究了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方法,为培养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针对高考前学生身心紧张的问题,依据身心调适的相关理论,用健身知识技能进行高考前的身心调适。分别从身体运动、营养卫生、生活制度、自然力、心理状态几方面进行调适,收到了好的效果,健身知识技能作为学生高考前身心调适的手段,能满足于学生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14.
《体育科研》2005,26(4):12-12
目前,世界一些国家悄然兴起的“轻体育”,成为目前体育健身的一种新时尚。“轻体育”也称“轻松体育”或“快活体育”,是大众体育的一种形式。“轻体育”的兴起,标志着大众体育不断适应人们的需求,注重精神调节与心理调适,既健体又健心,使健身朝着更科学化的方向发展。“轻体育”具有以下特点:1.体能消耗少一提到体育锻炼,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体能消耗后大汗淋漓的形象,这是源于在传统意义上对体育的理解。“轻体育”则不同,它是轻负荷,不追求大运动量,体能消耗少,对身体各系统的功能起到调节作用,使锻炼者心情舒畅,力所能及。近年来,一些体育学者的科学研究证实,追求高负荷的运动量,体能极限消耗,往往是造成身体伤害的原因。2.运动方式灵活  相似文献   

15.
试析体育教师的多重角色及其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分析角色概念入手,对体育教师的多重角色及角色期望进行了分析,重点阐述了体育教师的角色间;中突与角色内;中突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体育教师角色调适的重要性和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艺术体操的发展趋向及其功能调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构建学科开放体系为切入点,阐述艺术体操竞技化、社会化、艺术化、表演化的发展趋向,及其功能调适,即倡导教化功能,突出审美功能,发挥经济功能,实现娱乐功能。艺术体操的发展趋向丰富了艺术体操的功能内涵,功能的调适规范着艺术体操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7.
体育专业大学新生处于青年中后期,是形成成人期的固定心理结构之前的不稳定期,加之从中学到大学外部条件的巨大改变,他们的心理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许多同学往往因为不适应大学生活而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本文就其心理问题及调适状况做一简单讨论,目的在于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帮助大学生顺利渡过这一关键时期,身心愉快地投入到大学生活中,完成自己的学业。  相似文献   

18.
赵锋  吴素梅 《体育科技》2006,27(3):40-42
论文对体育裁判员在临场执法时的可能应激源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压力对体育裁判员认知、情绪和行为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提出了裁判员应付心理压力的自我调适策略,以促进裁判员的身心健康,提高裁判执法水平。  相似文献   

19.
王玉秀  颜军  黄滨 《浙江体育科学》2010,32(5):109-114,127
研究以伤残大学生为实验对象,采用双因素混合实验设计,研究调适性体育教学与传统的保健体育教学在伤残大学生中应用的不同效果。通过现场教学及心理测量的方法对104名伤残大学生的身体自我概念、体育锻炼态度及心理健康进行研究,测试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表明:调适性体育教学对伤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身体自我概念及体育锻炼态度均产生了显著的改善作用,而传统的体育保健教学对以上各因子的促进作用未达到显著差异;教学方法和测量时间因子对伤残大学生心理健康、身体自我概念和体育锻炼态度的大部分因子效应均有显著影响,教学方法和测试时间因子之间有一定的交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调适性体育教学对伤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身体自我概念及体育锻炼态度的促进作用要明显优于传统的体育保健教学。  相似文献   

20.
通过问卷、走访教练员,发现我国各级冰球队伍中赛前心理训练不受重视,且调整手段单一、滞后。针对冰球运动员赛前情绪波动的诱因、类型加以分析,并提出一些具体的调适方法供教练员选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