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中《中国历史》第二册第二十五章,集中讲北宋时期的历史。本文想就教材中有关北宋的建立和加强中央集权,北宋的经济发展以及北宋的阶级矛盾和王安石变法等问题,谈谈个人的理解。 (一)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的加强。 1.北宋的建立。后周的大将赵匡胤,掌握着全国最精锐的军队,早就有夺取政权的野心。公元960年,谣传辽兵入境,赵匡胤奉命率军出征,军行到陈桥驿,他发动了兵变,军士们把黄袍加在他的身上,高呼“万岁”,拥戴他为皇帝(史称“陈桥兵变”),接着他回师开封,夺取了帝位,改国号为宋(史称北宋,赵匡胤的庙号是太祖)。在此后十多年里,宋朝先后灭掉了许多独立割据的国家,统一了中国,结束了晚唐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五胡十六国     
中国自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公元184年)后,开始从统一走向分裂,当中除西晋的短暂统一(280年至316年)外,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近四百年。直到公元589年,隋文帝才重新统一南北,结束了长期的割据局面。这段时期我们称之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对这段历史尤其是  相似文献   

3.
陈淑霞 《考试周刊》2010,(44):37-38
从公元公元484年北魏实行俸禄制到公元499年魏孝文帝去世.是北魏进行改革的15年,史称这一时期的改革为“魏孝文帝改革”。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对北魏以至整个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封建社会发展到宋代,已进入它的后期。公元907年唐王朝灭亡后,经过五十多年的分裂局面,史称“五代十国”;在此期间,战乱频仍,根本谈不到发展经济,因此没有出现可以称道的经济思想家。公元960年,赵匡胤统一全国,建立宋王朝,史称北宋(公元960——1126年)。后由于受金人武装势力逼迫,赵构迁都临安,直至公元1279年为元所灭,史称南宋。两宋政权共历时三百一十多年,这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虽然经济发展缓慢,但是商品货币关系还是在不断扩展,从而使封建地主阶级内部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其突出表现就是  相似文献   

5.
宋元时期的历史特点是:由分裂割据、民族政权并立到全国统一;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对外贸易更加发达;文化高度繁荣。 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分裂割据时期。  相似文献   

6.
“贞观之风,至今歌咏”。公元627年—公元649年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被称为“贞观之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空前繁荣昌盛的时期。“贞观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治世的楷模,其政治之清明也一致为后世所仰慕。唐太宗之所以能取得“贞观之治”局面,根本一点就是以一种符  相似文献   

7.
公元十世纪,正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大分裂时期,这时江南有个国家叫南唐,南唐的末代皇帝叫李煜,史称李后主。 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号种隐,是南唐中主李景的第六子。按照嫡长子继承皇位的封建传统,他绝没有做皇帝的希望,他也丝毫不存在这样的梦想。但由于皇族间的矛盾冲突,互相倾轧谋害,他的叔父景遂和哥哥宏冀等相继死去,而帝位却偏偏落到他的头上。宋太祖建隆二年,他二十五岁时继承父业在南京即位。他天资聪颖,喜读书,善词章,工书画,知音律,是个风流倜傥的才子文人;然而他天性懦弱,  相似文献   

8.
本校历史系陶懋炳副教授所著《五代史略》,最近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近三十万言。五代十国在我国历史上是分裂割据、错综复杂的历史时期,要深入探讨其兴废嬗替的规律实属不易。此书作者力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借鉴前人正史、《通鉴》、类书、野史笔记以及近人、国外的研究成果,研究了五代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以及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情况,并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矛盾及其变化规律作了全面的阐述。此  相似文献   

9.
试论辽代的双轨行政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代北、南分制,契丹人与汉人“因俗而制”,“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是辽代统治的一大特色。本文试就辽代北、南分制的双轨行政制度略加阐述。 一、双轨制度是历史的产物 1.汉文化对契丹的冲击和影响 正当中原处于五代十国分裂割据之际,契丹族在北方草原上日渐兴盛。公元916年(神州元年),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后改称辽),从此称雄北国,威震四方,形成“东至于海,西至金沙,暨于流沙,北至(?)河,南至白沟”的大辽帝国,同后来的中原北宋王朝相抗衡,历时二百余年。  相似文献   

10.
公元九六○年,赵匡胤举行军事政变,夺取了后周的政权,建立宋朝。此后十多年间,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混乱局面。全国除辽(包括燕云十六州)和西夏以外,大部分地区得到统一。宋在建立政权以后围绕巩固封建统治、强化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在经济方面,恢复、发展农业生产。五代十国以来,因长期分裂混乱,社会生产遭  相似文献   

11.
北魏太武帝灭佛原因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元二世纪末起,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历时数百年的统一封建王朝,第一次经历了分裂、割据与纷争的社会大动乱。这一时期,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中国历史上社会痛苦、政治混乱的悲剧时代。然而,它又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精的一个时代。佛教作为一株源自于异域的意识形态之花,这一时期在中华大地寻找到赖以滋生的土壤,得以生根、发芽。但是,在公元五世纪中叶,中原的佛教徒们经历了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法难”—一北魏太武帝灭佛事件。北魏,建国于三八六年,积极致力于征服中原,至太武帝拓跋素即位,于四五九…  相似文献   

12.
<正> 恩格斯说过,“任何一次历史的灾难都是以历史的进步来补偿的。”①社会的动荡常为文化思想展示出相对广阔的驰骋原野。魏晋南北朝时代,其政治、经济乃歪社会,较之秦汉、隋唐虽显失落,但在文化思想领域由于中印文化的且争且合,一时奇峰竞起,异彩迭现,而成为中国文明的史页上,一颗辉煌而沉甸的“怪叹号”。本文试就此时期儒、佛交融的历史原因做一大致的探讨。一、灾难的历史环境与两种力量相当的文化态势。魏晋南北朝是个分裂割据的年代,战乱频仍,政权交替频繁。从公元185年到公元589年,长达四百余年的历程中只有西晋为时仅24年的短期统一(公元280—304年),而在这仅有的二十来年的统一中又包含了长达十六年(公元291—306年)之久的“八王之乱”。这种长期的分裂割据和随之而来的诸多矛盾的进一步激化给人民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黄巾大起义被镇压后,北方“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人”②。官渡之战后,中原“百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③。八王之乱,所致祸难,更是振古未闻。据《晋书》卷59《传论》载,其时西晋“帝京寡弱,狡寇凭陵,遂令神器劫迁,宗社颠覆。数十万众,并垂饵于豺狼;三十六王,咸陨身于锋刃”。继之而来的“永  相似文献   

13.
佚名 《今日教育》2010,(2):54-54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裂时期,诸侯割据称霸,民不聊生。当时的思想家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不同的主张。比如:儒家主张“仁”治,法家主张以“法、术、势”三者结合,墨家主张“兼受”“非攻”等等,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百家争鸣”。这些思想随着历史的发展对后来的社会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初中《中国历史》第一册第三编第三章《强盛的西汉》、第四章《东汉的统治和黄巾大起义》,简要地叙述了西汉和东汉兴衰的历史。汉,刘邦(高祖)所建,都城长安,传至孺子婴,共十四帝(包括吕后雉),194年(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史称西汉。公元8年王莽篡权,改国号为新,公元25年被绿林起义军推翻。这一年,刘秀(光武帝)重建汉政权,都城洛阳。传至献帝刘协,也是十四帝,凡195年(公元25-220年),史称东汉。将近四百年的汉朝的历史,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的重要篇章。在这一时期,秦朝所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中国封建的社会经济达到空前繁荣,国力强盛;基  相似文献   

15.
鹭焱 《初中生》2007,(17):14-15
李煜(937~978年)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最后一位国主,史称李后主.他天资聪颖,好读书,工书善画,洞晓音律,而且诗、词、文皆通.  相似文献   

16.
中国历史上,自西晋灭亡到北魏统一的一百多年间,北部中国出现了各族统治者混战割据的局面。其间,各族上层分子在北方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割据政权,主要的有十五个,加上蜀地的成汉,史称“十六国”。因十六国政权多由匈奴、鲜卑、羯、氏、羌五个少数民族上层贵族所建,故习惯上称之为“五胡十六国”。十六国政权,既非同时并存,也不是前后相承,而是交错兴亡,这段历史也就因此而显得混乱纷杂。十六国时期,由于各割据政权之间为争夺地盘和财物而进行了长期、频繁的战争,加上落后、野蛮的少数民族贵族统治集团的残暴,使各族人民遭受了残酷的屠杀,中…  相似文献   

17.
自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我国采用公元纪年之前,一直使用旧历(夏历即农历),即干支纪年法。在历史教科书中,对于干支纪年只作简单必要的解释,如“甲午战争,1894年是旧历甲午年,史称这次中日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师生对“甲午”是什么不便深究亦不甚了然。一  相似文献   

18.
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河西地区相继出现了五个割据政权,史称"五凉"政权。各政权辖境分布着众多的汉人和少数民族,他们错居杂处,相互学习,相互吸收,使民族间的差异性逐渐减小,促进了河西各民族的大融合,对恢复河西地区社会经济做出了贡献,为隋唐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课本第 69页和高中《中国古代史》(选修 )第 13 8页《五代十国前期形势》图中“梁”的北方是“晋” ,本人认为这种标法欠妥。因为此“晋”当为唐末藩镇中被封为晋王的李克用的割据势力范围 ,它不能与五代十国的政权并列。而且 ,这样标法还极易造成对“五代”历史概念的误解与混淆 ,使学生把它与五代中的“晋”混为一谈。现阐释如下 :(一 )“五代”的历史概念据课本及各类辞典、史学著作 ,五代的定义都是指唐灭亡后 ,黄河流域先后出现的后梁( 9 0 7~ 92 3 )、后唐 ( 92 3~ 93 7)、后晋 ( 93 6~ 947)、后汉 ( 947~ 95 1)、后周 ( 95 1~ 9…  相似文献   

20.
一 后周太祖郭威——时代造就的英雄。 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黄巢起义军的叛徒朱温,夺取了唐朝的政权,成为当时黄河流域的统治者。此后,各地群雄纷起,在短短的五十三年间,中原更换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经历了八姓十三君。围绕中原五代王朝,四周还有十个封建割据的政权,史称“五代十国”时期。 后周,是唐末大动乱以来,逐步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朝代。而后周太祖郭威,正是这个转折契机的推动者。郭威,字文仲,“邢州尧山人也”。唐天祐元年甲子岁(公元904年)七月二十八日,生于破落的官僚家庭,“父简,事晋(应为后梁时的李晋政权)为顺州刺史。刘仁恭攻破顺州,简见杀,子威少孤,依潞州人常氏”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