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是《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的忠实读者 ,从 1 987年至今从未间断 ,中学时代她是我的良师益友 ,从教后成为我的得力助手。每册到手必先读之而后快 ,尤其是《中史参》2 0 0 0年第 6、7、8三期连续刊登的“商榷与正误” ,道出了广大中学历史教师的心声。我为《中史参》叫板权威机构的勇气而振奋 ,为《中史参》坚持科学与理性的精神而欢呼 ,同时令我欣慰的是 ,“商榷与正误”为我洗刷了多年来的“耻辱”。这事还得从 1 993年谈起。 1 993年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我 ,首先接触的是所谓“高中历史新教材”( 1 992年 1 1月第 1版 ) ,刚走上讲台的老师势必…  相似文献   

2.
我与《中史参》结缘快20年了。1993年,我迈出大学门,步人中学门,走上教师工作岗位。那时的我,既苦于没有太多的时间实习,又苦于没有合适的教学参考资料,所以对如何上好历史课、什么是好的历史课堂教学“两眼漆黑”。就在我内心困惑、难以前进时,老教师桌上《中史参》1993年8-9期合刊给我了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3.
中史参》的“商榷与正误”专辑,在中学历史教育界内外所产生的巨大反响,我是始料不及的;而权威人士对《中史参》和广大一线教师的纠错行为所持的态度,我更是始料不及的。在读了《中史参》第10期的“卷首语”和黄安年教授的争鸣文章,知道内幕以后,我彻夜难眠,只是忧虑:怎么会这样?“舌战”本属正常,但“战”之倾向明显有违正常的争鸣氛围。《中史参》堪称历史教育改革的“《革命军》、《新青年》”,此次作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事。《中史参》和教师纠错可以做到“三个有利于”:有利于教材更符合史实和时代特征;有利于中学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  相似文献   

4.
收到《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年第7期,知道拙文《能说“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宣告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了吗?》已在本期杂志上发表,心情自是相当愉快,同时由衷地感激《中史参》编辑先生对拙文的肯定和采用。我更赞赏《中史参》所提倡的科学精神和对时兴的“素质”“创新”“理论”“方法”等说辞的独到而深刻的见解。拜读了本期杂志的刊首语和封底辞之后,我不由得为《中史参》拍案叫好!不由得向《中史参》的编辑们表示钦敬!自己不才,但历来对那些贴着这样那样时髦标签的所谓教育教学论文不屑一顾。因此虽然也孜孜不倦的研究探索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5.
2007年3月8日,《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博客正式加盟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历史教育网站“中国历史课程网”。博客一开,就受到了老师和网友们的广泛关注和热情支持,我们特此向大家深表谢意!博客并非《中史参》本身,博客内容亦非《中史参》翻版。编辑部对本刊博客的初步定位是:有效补充和拓展《中史参》的内容;密切读者、作者、编者的交流互动;加强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延伸服务。由于博客开得匆忙,博客栏目尚待进一步细分,博客内容亦待进一步丰富,可谓“百事待兴”。我们热忱欢迎老师和网友们积极出谋划策,指点和帮助我们把《中史参》博客越办越好!  相似文献   

6.
《中史参》2005年第7期上发表了孔旭老师的文章《真善美的抉择》。孔老师根据学生实际,运用“探究性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案”实施“国共合作抗日”内容的教学,并在实践反思中提出“真善美的抉择”以及相关的“美育”问题。拜读之后,笔者深受启发,联想到历史教学中的目标定位以及历史认识问题,就此发表一点感想,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7.
由《说苑》上溯历史故事在先秦古籍中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一个由核心到边缘再到核心的发展过程。第一次转变是从“史”到“文学”的转变,第二次转变是从“文学”到“史”的回归。两次转变的质素不同,其中蕴涵了丰富的信息。刘向采用历史故事著书有多方面的原因,在《说苑》一书中,对历史材料的处理也有多种方式。尽管《说苑》的文体归属至今仍无定论,但它在中国小说文体形成之链上具有重要作用,是小说观念发展变化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8.
《中史参》开辟“商榷与正误”、“教材谈丛”已非一日,与其他栏目相映生辉,使《中史参》的“科学性、导向性、知识性、资料性、实用性”表现得更充分。将某一栏目,尤其是“商榷与正误”栏目编成专辑,并不辞烦难按课本顺序编排,编辑老师们的良苦用心,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就像《中史参》的名声一样昭然于世。在2000年第6期中收有我6条“商榷与正误”,这让我始料不及,获悉后又有点受宠若惊。实事求是地讲,本人教学多年,教学之余,笔耕不断,其间在他刊形成铅字的也有多篇,惟独没有叩开咱《中史参》的大门,往《中史参》投寄“商榷与正误”条目时…  相似文献   

9.
心灵的呼唤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3,(8):M0002-M0002
《中史参》倡导一种不与现实割裂、不与大众割裂的“活生生”的历史教育,紧密关切“人”的生存、生活、发展乃至创造,主张以“传承”与“创新”互动为契机,深刻认识人类文化遗产,竭力张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理念,欲使久罹冷落的“历史”真正体现其作为“全世界的思维活动”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0.
心灵的呼唤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0,(3):M0002-M0002
《中史参》倡导一种不与现实割裂、不与大众割裂的“活生生”的历史教育,紧密关切“人”的生存、生活、发展乃至创造,主张以“传承”与“创新”互动为契机,深刻认识人类文化遗产,竭力张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理念,欲使久罹冷落的“历史”真正体现其作为“全世界的思维活动”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史参》倡导一种不与现实割裂、不与大众截裂的“活生生”的历史教育,紧密关切“人”的生存、生活、发展乃至创造,主张以“传承”与“创新”互动为契机,深刻认识人类文化遗产,竭力张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理念,欲使久罹冷落的“历史”真正体现其作为“全世界的恩维活动”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中史参》力主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  相似文献   

12.
“走近名师”是《中史参》2008年开设的新栏目,也是一部人人可读的活教育学。在我看来,篇幅无论长短,皆实实在在,既是名师们历史教育人生的真实写照,也是渴望指点迷津的新人的重要参照。教育,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像力和全部能量、智慧发挥到极限,永无止境的事业。透过薄薄的纸页,我静静地与孔繁刚、李惠军、成学江、全仁经、李明赞、李明海等令我钦佩的历史教育界名师交流着,不禁心潮澎湃。  相似文献   

13.
对《大学史》杂志1981-2005年间所刊论文的统计分析发现,历史计量方法在西方大学史研究中的应用比较普遍,主要涉及大学与社会流动、大学的经济和财政、大学与政治宗教势力、大学中知识和思想的发展等研究领域。历史计量方法的使用对大学史研究具有拓展、勘误等功能,使用中需格外注意历史计量方法的使用阈限。  相似文献   

14.
"我一直在寻找,冰儿你在哪里?为何付出一切还在寻找?你究竟在哪里?"是啊,历史教师,你的作用在哪里?读了《中史参》2007年8期卷首刊登的克里希那穆提《老师真正的作用在哪里》一文,心生联想,有所顿悟。"山谷里种满了榕树和柳树。下过雨后,整片山谷绿意盎然,生气勃勃。天空的阳光又强又辣,可是树阴下却非常凉爽。老树树影深黑,树干直耸云霄。"使我联想到渊博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捧读 2 0 0 0年第 6期的《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 ,说实话 ,我真是感慨良多。感慨之一是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编辑部老师们的大手笔的确不同凡响。记得去年的 7、8、9三期《中史参》杂志在“教材谈从”栏目中 ,连续发表了黄安年先生的大作 :《评人教社〈世界近现代史〉(下册 )新教材——— 1 30例质疑引发的思考》 ;而今年的 6、7两期 ,他们又推出以普通中学历史老师及教研员为作者群的《商榷与正误》专辑。无论是去年发表黄先生的大作 ,还是今年推出《商榷与正误》专辑 ,窃以为 ,《中史参》的目的 ,均绝非出于沽名钓誉之短视 ;着眼于中…  相似文献   

16.
对于《中史参》,我怀有一份特殊的情感。从教之初,在老教师的鼎力推荐下阅读与尝试,从此年年必订、期期必看,一晃便是十五年。可以说,阅读《中史参》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每到新期刊将送达的时候,常常会有一种莫名的牵挂。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史参》已经融入了我的生命历程。长期的阅读,  相似文献   

17.
我一生以教师为业,先后执教过小学、中学和大学,后又返回中学这片“故土”,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与《中政参》结下了不解之缘。作为一名读者、作者、追梦人和政治人,始终与《中政参》同行“在路上”。  相似文献   

18.
杨弢  刘乃秀 《今日教育》2007,(4S):22-22
2005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人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掀起了抗日战争史研究的新高潮.一批抗日战争史研究新成果纷纷出现。这些新成果中不乏对先前研究结论的质疑和批评之声,例如:《历史教学》杂志2005年第11期刊登中央党校郭德宏教授《论抗日战争史研究中的若干重大问题》一文.郭教授从抗日战争史研究角度、领导者、主战场、三次“反共高潮”、抗日人物评价等13个方面对抗日战争史研究的传统结论提出质疑和商榷.表达出有别于传统历史教材基调的“新声音”。在抗日战争史的教学过程中.对于这些新的研究成果.中学历史教师是应该固守历史教材中的“老基调”.还是追随历史学术研究的“新声音”呢?历史教师如何正确把握学术研究新成果这种新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9.
《历史教学》2001年第1期曾刊载北京大学马克尧先生《大学历史教学浅谈》一文。马先生作为史学前辈,积数十年教学体验,指出了大学历史教育中存在的诸多积弊与缺憾。马先生的文章对高校教学改革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进一步拓宽了历史教育界的改革视野。这就是,必须从学科教育学的高度审视高校的历史教育。例如“历史教学论”(或称“历史教材教法”)这门课程几十年来始终是高等师范院校历史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但课程的指向一直被定位于中学历史教育。从理论上讲,历史教育学的涵盖面应该要宽阔得多,应该覆盖从大学到中学乃至小学历史教育各个层面…  相似文献   

20.
改革是推进历史前进的巨大动力,也是国家和民族不断进步的源泉,从这个意义上言之,中华民族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一部改革史。在新课程历史教学中。“改革史”也受到高度重视.“新课程高中历史选修教材《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回眸》更是选修模块的‘排头兵'”(刘波:《高中新课程“改革史”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新课程研究》20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