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视媒介的教育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溪 《现代传播》2007,(4):156-158
美国社会学家拉斯维尔在总结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中发挥的功能时曾经指出,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传承社会文化性",也就是说"大众传播媒介可以将知识、价值观和规范一代一代地在社会成员中传递下去.  相似文献   

2.
林玮 《新闻知识》2001,(12):11-13
所谓传播,在传播学研究中一般被分为自身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四类。实际上,从"假于物"与不"假于物"这一角度,还可以把它们简化为两种,即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其中,"假于物"与不"假于物"是一大关键。换言之,从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最为根本的不同就在于多出了一个东西,这就是:媒介机器。借此,大众传播媒介完成了从"面对面"到"面对机器"的根本转换。对此,从关于大众传媒的形形色色的定义中,就不难看出。美国传播学者沃纳丁等人指出,在传播学者的研究中,不论对"大众传播媒介"如何定义,其中都包括了三个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大众传播媒介已经深深走进并融入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当中,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和大众传播媒介密不可分。在社会多样性、开放性发展的趋势下,大众传播媒介因其特殊的传播方式,对大众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各方面都起到了影响。由于当今社会形势的复杂与多变,以及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中起到的独特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要尤其注意大众传播媒介引导与运用。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大众传播媒介与构建和谐社会问题的分析研究,明确大众传播媒介的责任,从而使大众传播媒介更好的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4.
大众传播媒介本属于公共空间,但随着传播技术的变革,在多媒体时代,"公"与"私"的界线开始模糊。借助网络平台私人议题开始进入媒介公共空间,媒介空间也变得越来越私人化。本文试结合"富二代砸六位数在《北京青年报》寻女友事件"和"毕福剑不雅言论视频事件",分析多媒体时代媒介空间的私人化和私人空间的媒介化带来的问题,以期引起大众传播的重视和注意。  相似文献   

5.
全国组建了60多个试点集团"传媒"系"大众传媒"的简称,即"大众传播媒介"或"大众传播媒体"。同一种符号可以用不同的媒介来传播。书报刊、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等都是大量复制、面向广大受众的传播媒介,属于大众传媒。其中以新闻和时事评论为重要内容的就属于新闻  相似文献   

6.
世纪之交 ,我国的大众传播媒介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 ,一个大众传播媒介竞争的新局面正在出现。南京大学大众传播研究所、江苏省广播电视学会、常州有线电视台于1999年10月下旬联合在江苏常州举办了“21世纪大众传播媒介竞争新格局”学术研讨会 ,就21世纪大众传播媒介发展的国际背景、我国媒介竞争新格局、媒介产业化趋势、媒介新技术与未来发展等问题各抒己见 ,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探讨 ,并进行了相应的对策分析。世界传播业发展背景下的我国大众传播媒介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内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传播产业的异军突起 ,与…  相似文献   

7.
在媒介全球化与社会转型期的背景之下,当前我国"媒介事件"屡见不鲜,其中的媒介道德标准和媒介伦理关系问题不容小觑。这不仅关系着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性,而且关乎到整个大众传播媒介的素质水平。本文拟在客观分析我国当前大众传播媒介伦理的突出问题的基础上,寻找深层次的原因,以期为转型期我国媒介伦理建设与完善提出一些可供探讨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大众传播媒介是本世纪20年代广播电台出现后才产生的概念,它是指在传播途径上有用以复制和传播信息符号的机械和有编辑人员的报刊、电台等传播组织居间的传播渠道,具体分为印刷媒介(报纸、杂志、书籍)和电子媒介(电影、广播、电视)。大众传播学所要集中研究的是其中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亦即新闻媒介。大众传播媒介的研究包括:大众传播媒介的演变历史,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趋势,各种大众传播媒介的  相似文献   

9.
程晨 《新闻爱好者》2017,(12):87-89
在大众传播时代,媒介成为影响社会大众的重要工具。作为信息的承载者与传播者,大众传播媒体对受众的环境认知、社会行为以及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深刻影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大众传播媒介受利益的驱使,很容易在媒介伦理道德方面出现缺失,更甚者,一些媒体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将媒介的社会效益弃之不顾。基于此,从媒介伦理的角度,对大众传播媒介的伦理缺失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大众传播媒介承担社会责任的基本原则以及实现路径,旨在为大众传播媒介重拾社会责任提供理论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大众传播媒介等新技术的发展使传统文化的传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为适应时代需要,传统文化积极寻找与大众传播媒介相契之处,但是由于传统文化自身的特点,在寻求合作的过程中产生了如"哗众取宠"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以《朗读者》为例,分析传统文化与大众传播媒介的合作的现象与产生的问题,以期找到它们未来合作更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谣言是这个世界最古老的大众传播媒介".在文字出现之前,口传媒介是社会唯一的交流渠道;但社会发展到了现时代,功能强大的大众传播媒介--互联网--的出现未能消灭谣言,相反却成了滋生谣言的温床.  相似文献   

12.
姚荣 《晋图学刊》2010,(3):19-22
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传统的图书越来越失去传统的知识中介的地位。高校图书馆作为育人的前沿阵地,需要与大众传播媒介通力合作,借助大众传播媒介中的新科技成果,积极使用lib2.0、lib3.0技术,使得自身优势与大众传播媒介的优势得到最大发挥,从而达成共赢的局面。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是指导青少年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鼓励学生"认清并抵制"不良大众媒介的影响,帮助  相似文献   

14.
以是否在传播过程中使用机器媒介为划分标准, 可以把“大众传播”这一概念分为广狭两义。狭义的“大众传播”在传播过程中所使用的媒介必须是“机器媒介”, 而广义的“大众传播”所使用的媒介可以是“机器媒介”, 也可以是“非机器媒介”。这就扩大了现有的大众传播一词的词义, 传播史的研究范围不再仅仅是古腾堡印刷机之后的书籍、报纸、杂志等三大印刷媒介和电影、广播、电视、电脑网络等四大电子媒介, 还可以是古腾堡印刷机以前的一切面向大众的传播形式, 这就极大程度地拓展了大众传播史研究的领域, 有利于在整体上把握人类大众传播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寻找其中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张昆 《新闻前哨》2010,(3):14-15
美国著名大众传播学者威尔伯·施拉姆曾形象地断言:传播就像血液流经人们的心血管系统一样流过社会系统。确乎如此!现代社会的人们,如同须臾离不开空气、阳光、流水一样.离不开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有如一双无处不在的慧眼,恪尽职守地为人类守望着风云变幻的大干世界.向人们报告万事万物的一举一动。媒介是人类的产品,人类是媒介的动物。大众传播媒介以其翻云覆雨的巨大力量,  相似文献   

16.
大众传播中异化现象的原因与防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燕 《现代传播》2001,(6):39-43
大众传播无疑是人类历史进程中较为先进的信息传播活动形态.大众传播以其强有力的传播优势,给予当今社会生活的影响与作用日趋显著,同时也悄然削蚀着人们获取直接经验的主动性,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媒介化生存的滋生与蔓延.这种有悖于大众传播初衷的所谓"异化现象"有着较为复杂的生成原因,其中媒介权力等现象因素尤为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与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与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程兆民城市化:大众传播媒介扮演了何种角色?城市是人类对话的中心。说起对话,自然而然地会令人想起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从诞生到发展,一直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对城市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城市化自19世纪到今天的迅速发展,归根到底...  相似文献   

18.
"议程设置"的现象自古有之,只是在大众传播时代"议程设置"的现象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进行了详细研究。本文从"议程设置"的权力归属这一角度入手,通过对口语传播时代、大众传播时代、小众化传播时代以及私人媒介传播时代的议程设置权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事件设置议程(口语传播时代)——大众媒体设置议程(大众传播时代)——受众设置议程(小众传播时代)——事件设置议程(私人媒介传播时代)的"议程设置"权归属的演变和转移。  相似文献   

19.
段京肃  段雪雯 《当代传播》2011,(2):47-49,53
在大众传播领域中,时媒介的控制权力向少数人手中集中的现象已经为社会所关注.本来是为全社会服务的大众传播媒介,事实上在不断地拉开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地区之间的差距.面对大众传播市场的大众传播媒介所说的话(传播内容)却只是为受众中的一部分人服务的.媒介为谁服务的决定性因素同社会精英阶层的需要和观念联系在一起.那些真...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大众媒介在甘南藏区迅速普及,大众传播的多中心性和迅捷性加速了藏区社会流动的速度,由此造成一定程度的文化震荡和整合。本文选取甘南藏区五个代表性的村庄开展田野调查,在系统调查与研究的基础上,概括分析了大众媒介主导下的甘南藏区社会流动现状,"农民工"与"移民"作为流动的媒介对甘南藏区农牧民所发挥的示范与带动作用以及大众传播视域下的藏区社会流动与文化碰撞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