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程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即建立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即建立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发展性课程评价的提出,不仅体现了当前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先进的评价思想,而且主要针对我国现行课程评价体系中的不足与局限,具有前瞻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3.
一、研究的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建立促进教师、学生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学生学业评价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突出评价的发展功能是学生学业评价改革的核心。它集中体现了课改基本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张梅 《新疆教育》2012,(2):128-129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学校体育评价观的转变作为重要枢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这是建构素质教育对课程评价的新要求,也符合国际课程评价发展的动向与趋势。  相似文献   

5.
试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评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即建立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体现了当前课程评价最新发展的趋势和先进的评价思想,它主要针对我国现行课程评价体系中的不足与局限,因此,具有前瞻性和现实性,对于推进基础教育改革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6.
发展性教学评价是一种以促进评价对象(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的,重过程、重评价对象主体性的教学评价。它与水平性评价和选拔性评价性质各异,功能互补,都是教育评价改革研究的重要内容。2002-2005年,广州市教育系统进行的评价制度改革,是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纳要(试行)》和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的精神,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也就是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7.
李宁 《学苑教育》2012,(21):76-7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这是建构素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核心任务。这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过往评价的弊端,要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和自我教育功能,关注学生成长与进步的状况,提出改进方法来...  相似文献   

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为此,它要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和“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而课堂教学评价不仅是发挥新课程评价多种功能的教学实践平台,而且是建立三个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孔文韬 《教育导刊》2004,(19):41-43
评价问题是教育的敏感话题,一线教师尤其关心学生学业评价和教师课堂教学评价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换言之,学生、教师的发展是新课程评价改革的根本点。语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具备基本的语素养,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教师也需要获得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对新课程教学评价指标设计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本文按照以人文精神为导向,促进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共同发展的评价指标设计的基本要求,为建构新课程评价体系提供理论与实践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综合评价方式,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潜能。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与提高的过程,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最大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为了达到这一评价目的,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12.
高中化学课堂实施发展性评价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化学课程要建立起新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与和谐发展,以达到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化学能力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教育的评价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因此在化学课堂中应倡导发展性评价,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  相似文献   

13.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课程评价观的转变作为一项主要内容,并明确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我校将教育评价的改革与创新作为促进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促进师生、学校共同发展的重要支点,在实践中努力进行探索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孙伟 《辽宁教育》2013,(9X):49-50
<正>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是影响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和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因此  相似文献   

15.
李成广  张玲 《山东教育》2004,(11):31-3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那么,什么样的评价方法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呢?根据新课改精  相似文献   

16.
国务院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和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要建立促进师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其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并且明确提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土,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实施发展性评价,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努力探索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建立一个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课程不断发展,指标多元、评价方式与手段多样,既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的评价体系。那么,在新的评价体系构建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首先,在评价的观念上,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要改变过去过多地关注教师对学生地理知识的传授、强调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有时甚至把它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唯一依据的观念。新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应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是现代教学的主流精神。根据高中地理新大纲的要求,高中地理课堂…  相似文献   

1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杨春辉 《考试周刊》2012,(29):168-169
评价改革是新课程实验的关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广大实验工作者的努力下,"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在评价改革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为了建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新体系,新一轮课程改革对课程评价提出了改革的要求。由于我国原有的课程评价过分强调对学生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而相对忽视了对学生发展和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促进功能,所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纲要》特别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