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诗的处境由来尴尬 ,但与之对照的歌曲却如火如荼地传唱。“诗”与“歌”的关系可谓源远流长 ,在中国古诗中 ,诗就和歌一样 ,与音乐的关系非常密切。诗与歌在“音乐性”这一点上是可以相通的。借歌以传播诗 ,可以说是新诗拥有读者群的一个借鉴。  相似文献   

2.
音乐和文学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们都产生于劳动,在远古是完全揉和在未分化的巫术礼仪活动的混沌统一体之中的。如《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传说中的葛天氏的音乐说,“三人持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三个人手捉牛尾,踏足而歌,生动地反映了载歌载舞的情景。这说明歌、舞、乐三者在原始音乐活动中本来就联在一起,其表现为:身体的跳动(舞)口中念念有词或狂呼高喊(歌、诗、咒语),各种敲打齐鸣共奏(乐)。到后世这些才逐渐分化为“礼”——政型典章, “乐”——文学艺术。而在中国古代,文学和音乐是紧密结合的。 从历史发展的纵向看,原始社会音乐、文化、歌舞乐三位一体。奴隶社会西周到春秋中叶出现了按音乐风格分类的民歌总集《诗经》,周秦时代音乐文学从理论到实践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汉魏的相和歌,东晋南北朝的清商乐和鼓角横吹曲;唐代的诗词;宋代的词在民间和文人中普遍受到喜爱。说唱音乐在瓦舍勾栏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元代的杂剧与南戏是音乐与文学剧本完美结合的产物:明代的昆山腔、弋阳腔使曲牌音乐得以提高并趋于完善;清代的梆子和皮黄成了戏曲、音乐、曲牌联套到板式变化的飞跃,为近代京剧奠定了坚实的基  相似文献   

3.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与别的艺术是相通的。比如古代的“诗歌”.“诗”这种高雅的文学样式,首先就和“歌”结合起来,通过“歌”来反映生活,传情达意。当代的“音乐诗”和“音乐散文”,更是深受欢迎的综合艺术。音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且具有巨大的魅力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音乐与诗,似一对孪生姊妹,相伴而生。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原始人在其劳动的过程中,由于筋力的张弛和工具运用的配合,自然地发出劳动的呼声,具有一定的高低和间歇,产生节奏。这种简单的节奏就是音乐、舞蹈的节拍和诗歌韵律的起源。所以论及诗歌,就不能不提到音乐。所谓“诗”亦“歌”。  相似文献   

5.
(一)屈赋与“诵诗” 在古代,舞蹈、音乐与诗歌,是三位一体的。至于后来舞蹈、音乐跟诗歌的分合关系,或诗跟歌的分合关系,虽然情况较为复杂,但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诗”来讲,其总的倾向,不仅是逐渐脱离舞蹈、音乐而独立,乃至“诗”也逐渐脱离“歌”而独立。  相似文献   

6.
“歌即是诗,诗也是歌”。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文学与音乐水乳交融的关系虽然得到普遍认同,但并未将这种联系在文学教育中很好地加以利用。本文着重探讨语文教学中古典诗文与音乐之间的内在联系,努力为语文教学开辟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乐府的原生态是歌辞与音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综合艺术形式,歌辞的地位逐渐突出起来,音乐性质越来越被忽视,而文学价值越来越被重视。乐府创作逐渐“从歌到诗”,从合乐走向徒诗,从音乐艺术走向文学艺术,从民谣走向文人诗,走进了“用古乐府自作诗”的时代。  相似文献   

8.
苗族的“歌” ,是苗族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是苗族文学文本。苗族文化的传承 ,主要靠他们的“歌” ;对于无文字的苗族 ,其文学文本只能靠“歌”来留传。歌作为苗族的文学文本 ,将语言、音乐和诗三者巧妙地结合为一体 ,是地道的“诗歌” ,与诗有很大差异。“歌”的基本形式是歌种子、歌干、歌花。歌具有相当复杂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正>诗歌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是高考考纲中的必考类型,我们要通过诗歌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的精神内涵,积累古代文学知识,激发学习的热情与兴趣。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诗歌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在高考时能自如鉴赏,顺利答题。1.培养学生读诗、背诗的习惯古诗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  相似文献   

10.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与别的艺术是相通的。比如古代的“诗歌”,“诗”这种高雅的文学样式,首先就和“歌”结合起来,通过“歌”来反映生活,传情达意。当代的“音乐诗”和“音乐散文”,更是深受欢迎的综合艺术。音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且具有巨大的魅力和作用,我们不妨把音乐引进语文教学中,让音乐为语文教学服务,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下面试从几个方面谈谈音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一、创设情境,增强理解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采用录音配乐与范读相结合的方法,把学生带入作品的意境,对于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主题,感悟作品所蕴含的生活哲理,深…  相似文献   

11.
诗歌是一种有韵的文学作品,它篇幅短小,便于吟诵,易于记忆。儿童爱读诗歌,在熟读成诵中丰富了语言,陶冶了性情,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我们今天在小学讲授一些诗歌,当然和古人的“诗教”不一样,但古代重视“诗教”的传统还是值得我们继承的。从诗歌的发展史来看,远古时代,诗和歌本来是一个东西。“诗”都是可以歌唱的。“诗”同时也就是“歌”。后来,有的诗不能唱了,人们就把不能唱的叫做诗,可以配乐歌唱的叫做歌。“诗”和“歌”发展到近代又有逐渐融合的趋势。现代的民歌、山歌都是可以歌唱的,诗人写的诗也有配乐歌唱的。因而,现在不论能不能歌唱,统称之为“诗歌”,这个概念已经相对稳定而且比较明确,为大家所接受了。  相似文献   

12.
诗歌是人类文学史上的智慧结晶,在我国文学史上更是占有重要的地位。人类于劳动之余或之时,歌之舞之,产生了诗歌的语言形式,美韵无穷,也就成了人们千古以来不衰的文学创作形式了。而“美韵无穷”就成了人们评价诗歌这一文学创作形式的主要语言了,这样就产生了“诗美”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13.
在万叶歌人中,山上忆良的和歌地位可以说是不可撼动的,甚至在日本的和歌史上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忆良是一位汉文学素养极高的歌人,在《万叶集》中保留着其创作的汉诗和多篇长歌的汉文序文,内容广泛,涉及中国古典典籍多处,几乎是熟稔于心。其行文中间透露的满是儒佛道思想,浑然一体。近年来随着我国敦煌学的逐渐发展,尤其是王梵志诗的研究的发展,为忆良和歌的研究又开辟了新的出口。忆良和歌创作不管是从行文遣词还是思想表现方面,都与王梵志诗有着很相似的地方,所以研究二者的关系也成为了万叶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4.
在远古祖先的心目中,“歌”与“诗”是同一种文学艺术。“诗”是“歌”的内容(文学形象),“歌”是“诗”的表现形式(音乐形象),它们彼此相依、相互融贯,如同语言中词的音和义。中国古代的诗歌是一种歌咏的语言艺术,无“歌”不成“诗”,无“歌”没有“诗”。因此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诗人”这一称谓至少包括以下内涵:(1)自创并演唱诗歌的人;(2)自创或改编原创作品演唱的人;(3)只创作不演唱的人。而中国古代的诗歌是:以激情为血肉、以语言为建构艺术、以歌咏为表演艺术的一种文学体裁。以真情去激荡语言的美化,以歌声去撞击听众的和鸣,乃是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5.
“劳动歌”是产生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是其他民歌的本源。在羌族民歌音乐的研究成果中,人们对羌族“劳动歌”的词意和内涵的阐释上,尚有模糊甚至不合理之处。分析与归纳羌族“劳动歌”的音乐形式,有利于羌族民歌的整理、研究、保护和开发。  相似文献   

16.
《贫穷问答歌》是《万叶集》中唯一的一首描写劳苦人民生活境况的咏贫歌。这首和歌的写作与日本著名歌人山上忆良一生颠沛流离的经历关联甚大。由于山上忆良深受中国传统儒、佛文化以及魏晋隐遁文学的影响,因此在具体和歌创作中也融入了中国汉文化诸多元素,内涵上也与中国古代文儒的价值取向上有诸多偶同之处。  相似文献   

17.
日本的“俳谐”二字源自中国,是滑稽、谐谑的意思。“俳谐”与日本的和歌结合在一起,即为“俳谐歌”,指的是内容谐谑滑稽的和歌。之后,“俳谐”与日本的连歌合在一起称为“俳谐之连歌”,专指内容机智、滑稽的连歌。连歌衰落之后,继之而起的是俳句。俳句是有俳谐趣味的诗歌,而如果将这种俳谐趣味用文章表达出来,便是俳文。俳句作为一种文学样式独立之后,逐渐呈现出类型化、游戏化的特点。因此,以正冈子规为代表的俳人便提倡“写生”的创作手法,对传统的俳句与俳文进行了近代化的革新。日本的俳论起源于古代的和歌论与连歌论,在江户时代之后得到了系统性的阐发。战后,桑原武夫、山本健吉等评论家也提出了较有影响力的俳论。对日本俳谐与俳论的梳理,可以为中日俳谐文学的比较研究提供一种参照。  相似文献   

18.
王苹 《现代语文》2002,(2):54-55
音乐,是人类心灵的诗章。我们的古人很早就懂得音乐。孔子“三月不知肉味”、韩蛾“余音绕梁”、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留给后人很多佳话。而诗歌又可以按乐谱曲来歌唱,因此,诗与歌是不可分离的。许多大诗人都精通音律、善解乐声,并留下了脍炙人口的篇章。  相似文献   

19.
论中唐文人词源于声诗孙维城多年以来,囿于“文学起源于劳动”的观念,人们几乎一致认定词兴起于民间.鲁迅先生说:“歌、诗、词、曲,我以为原是民间物。文人取为己有,越做越难懂,弄行变成僵石,他们就又去取一样,又来慢慢的绞死它.”①胡适也说过;“文学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20.
我国几乎有中、高考制度开始 ,中、高考作文就不容许学生写作诗歌 ,至于说平常的作文训练 ,别说初、高中未开过“洋荤” ,甚至连我国大学中文系的《写作概论》中都没有诗歌。笔者认为这是很不科学的。一、诗歌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瑰宝我国诗歌最原始的形态是“兮”、“邪许”等劳动号子 ,它伴随着语言的产生而产生 ,又往往和音乐、舞蹈结合而成为歌。当歌独立于劳动、音乐、舞蹈 ,在人们口头创作流传 ,并向叙事方面发展时 ,便产生了诗。从我国古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可以看出 ,当时的诗歌作者几乎囊括了社会各阶层的人物 ,其内容也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