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闻采访重在访问,也难在访问。采访犹如一次战役,有“学”可依,有“规”可循,共性的东西记者是可以通过学习事先把握住的。访问则是采访中的一个环节。犹如一个战役中的一次战斗,但它是一个关键性环节。一个战役中的决定性战斗,访问失败全盘皆输;尤其是采访对象情况复杂,难以事先充分预料,主要靠记者的现场应变把握,犹如战斗中的战术,需要机动灵活地运用。  相似文献   

2.
美国一位很著名的新闻界人士说过这样一句话:“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访问是决当不好记者的。”这话似乎绝对了些,但确是真知灼见。我从事新闻工作廿年间,每一篇成功或失败的作品,几乎都可以从采访中找到原因。可以说,廿年来,我采访的功夫每提高一步,新闻工作的水平也就上升一些——不仅写作的作品如此,就是编辑工作也是这样。因此,找笃信,采访不仅是新闻工作音的基本功,也是提高新闻工作水平的关键环节。采访是一门很复杂的学问,采访能力是由诸多因素构成的。成功的采访,往往需要采访者具有诚挚的态度、聪锐的头脑、广博的知识、深入的作风、机敏的谈吐、适宜的风度和充分的准备等。提高采访能力需要一个过程,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本文所谈是自己实践中的点滴体会,但愿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从一次不成功的采访谈起近几年来,我采访过数以百计的专家学者,写了百余篇人物通讯和专访专讯,师友和同辈常说我采访专家学者有点儿办法。其实,我并不是一开始就懂得如何采访专家学者的,也曾走过弯路,吃过亏。二十余年前,我初进报社时经历的一次不成功的采访,至今还在脑海中盘旋。我从这次失败中吸取教训,获得经验。它影响着我过去、现在和将来的采访生活。那是一九六五年的秋天,一天中午,总编室来电话,要我立即去北京大学中文系,听听一位教授对某个文学理论问题的看法,并写一篇简讯。吃罢午饭,我就赶往北京大学,很顺利地找到了这位教授。我不敢怠慢,摊开稿纸,准备记录他的讲话。他配合得也很好,一坐下就侃侃而谈。唐宋元明清,东西南北中,他足足讲了两个小时。可是,我的知识积累不够,他提到的书,我没有读过;他说的事,我未曾听过。当时不由汗流满面。回报社后,一篇三百字左右的短讯,整整写了四个钟头。这是一次失败的采访。我当时只粗知一般采访规律,没有掌握采访特定对象——专家学者的本领,不知道应该怎样与他们交谈……专家学者学富五车,记者也得广闻博览。他是专家,你要争当“杂家”。专家学者都是有真才实学的人。他们的学问广博而精专。记者接触面广,整天东奔西跑,做学问难达精专境界,但起码要做到广闻博览。他是专家,你要争当“杂家”。以杂家的本事去  相似文献   

4.
“深入”的第四种境界──“神”入“神”,精神也,是作品的精华。“神”入,即要求记者在采访时要深入被采访对象的精神境界,善于提精选粹,使自己的作品神采飞扬。法国新闻界有一位名人,他采写了大量有影响的作品。一位记者采访时间他写了多少字的作品?他回答说:“我写文章不计算字数,而计算思想。”这位名人的回答很有味道,值得深思。思想精华是新闻作品的灵魂,它赋予作品生命的活力,没有思想的作品只是一个文字“僵尸”。思想是一根红线,可以将散乱的材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珠联璧合的艺术品;思想是智慧的闪电,它使新闻…  相似文献   

5.
“你采访时用录音机吗?”《纽约时报》前驻北京记者福克斯·巴特菲尔德在回答别人提出的这一问题时说:“我不用,太麻烦了。整理录音太费时间,我每天采访的工作量很大,实在没有工夫去整理它,整理一次录音比采访所花的时间还要多,我就用一个小本子记下要点,这样很方便,发稿也快。”巴特菲尔德是一个有丰富采访经验的记者。在谈到采访技术时,他说采访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预先做好研究,心中有底,知道还缺什么  相似文献   

6.
西方新闻学者说:记者是同人打交道的职业。这是有道理的。不学会与人打交道,不学会与不同性格、不同职业的采访对象打交道,就难挖掘出真实、生动、深刻的“新闻”来。我在这几年采访实践中,注意对接触到的采访对象进行了一些观察和分析,把他们分成五种类型。对不同类型的采访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采访,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第一类,是愿意与采访者配合,又“能说会道”的。一般采访知识分子阶层和机关干部或者是文化水平比较高的普通市民中常遇到这种采访对象。他们既了解新闻事实,又具备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他们谈锋颇健,有“事”、有“理”、有“论”,有时,他们的谈话稍加整理就是一篇完整的稿件。采访这类  相似文献   

7.
谢顾问:有人说,搞新闻的人要有“点子”,带着点子去采访才有的放矢,从而避免大海捞针,事倍功半。可也有人说,应当有什么事写什么搞,如果带着“点子”去采访,往往容易造假。请问,到底能不能带着“点子”去采访?54676部队赵志军赵志军同志:要回答你提的J,1题,先要弄清一个概念:究竟什么是“点子”。有的通讯员通过认真学习上级的宣传精神和新闻单位的宣传计划(或者叫报道提示,宣传打算),从而根据本部队的实际,列出几条选题重点,壬。果把这些选题重点叫“点子”,我看带着这些“点子”去采访,确实有助于在采访中准确地确…  相似文献   

8.
成熟的记总是既采访事实.又采访思想。可是为数不少的年轻记、通讯员.或因采写时间太紧,或囿于对“新闻”的定义——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理解机械片面,或认为基层群众讲道理(思想)大多讲不出什么道道来等,在采访中往往匆忙采访事实,忽略或放松了采访思想。这样写出的稿子只能是一般化的,难有深度.更难出精品,因此这一偏颇做法需要引起重视和纠正。采访中能不能做到“采访思想”,不仅有对这一做法必要性的认识问题,还有一个如何掌握具体操作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9.
近一个时期以来,新闻界对隐性采访这种“非常规武器”的运用颇为引人注目,并为新闻报道带来一股求实、求真的清新之风,受到广大受众的好评。隐性采访是相对于显性采访而言的,又叫微服采访。它是中外记者为获取新闻而采取的一种特殊采访手段,中外新闻史上不乏成功例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以及新闻改革、新闻竞争的需要,隐性采访将得到越来越多的运用,因此有必要从理论上对它的优势、缺陷及相应对策等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0.
电视采访的技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是七分跑,三分写。”从新闻界一直流行的这句话, 不难看出采访的重要性。一、摆正记者身份,以“情”取胜。在采访活动中,第一步是要接近采访对象,这是采访成功与否的关键。这就需要记者放下身架,有时候甚至要故意“套近乎”。而在实际工作中却有一些从事电视新闻的记者把话筒和摄影机作为自己的尚方宝剑,似乎所有人都有义务回答提问。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采  相似文献   

11.
记者和采访对象的谈话,是为采集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和观点而展开的。记者采访总离不开提问,提问是十分重要的一环。要使采访成功,就要掌握提问的方法和技巧,学会提问的艺术。一、化整为零,各个击破提问宜具体、明确。记者如果笼统、抽象地提问题,采访对象就难以回答。提问时应该按照事物形成、发展到结束的全过程,将一个大的、总的问题化成若干个具体问题,一个一个地细细提出。具体问题解决了,大的、总的问题也就自然解决了。1991年初,我同市电台一位记者到南山矿区采访。见到厂长李文桐劈头便问:“李厂长,您对你们厂的改革有何看法?”李厂长笑着说:“这么大的问题,我三天三夜  相似文献   

12.
1958年8月6日,是我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生涯中最怀念、也是最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我跟随毛主席采访。正值盛夏,天气多变,清早还是红日升腾,不一会就阴云密布,淅淅沥沥下起了雨,且雨越下越大。当时任河南日报新乡地区记者的我正在办公室赶写稿子,突然接到地委办公室电话通知我:“今天下午有中央领导同志到新乡县七里营去视察,要作好采访准备。”我问:“是谁去七里营视察?”回答说:“不知道”,我又问:“几点去?怎么走?”要立即赶去!”从电话上的回答声中,我悟出这次采访任务非同一般。我放下电话机看了  相似文献   

13.
银笙 《新闻知识》2001,(6):31-32
一篇稿子能不能成功,当然与谋篇布局和文字有很大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看能不能深入采访。有人说“深入采访是成功的一半”,我以为是“七分采访三分写”,也许有些偏激吧。   深入采访就看你 是否挖出别人不知道的东西   现在的一些记者到一个地方去采访,常常是随便问一问,要上几份材料就打道回府,这样怎能写出好的报道来 ?根据我自己的实践,我总要挖出别人不知道的材料才结束采访。   在这里,我想举一个文学创作上的例子。著名的法国大作家莫泊桑年青时曾拜福楼拜为师。他向福楼拜请教时,福楼拜讲了这样一段有见地的话:“如果…  相似文献   

14.
在新闻采访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心理障碍,特别是初学采访的记者和初次与记者打交道的人,最容易出现心理障碍。心理障碍严重干扰着正常的采访秩序,影响采访效果。心理障碍严重的还导致采访失败。研究心理障碍的目的就是要使采访者了解和掌握心理障碍的规律,随时校正自己和对方的心理,消除采访中的心理障碍,提高采访效果。采访中究竟有那些心理障碍呢?这里把主要的、经常出现的心理障碍归纳起来,供大家参考。 1、恐惧失败心理。记者在接受采访任务后,随即会产生采访能否成功的心理。有经验的记者,虽然也存在着恐怕失败的心理,但心理上压力不大,往往能够自控,自觉地消除心理障碍。初学采访者的心理就大不一样,心情特别紧张,总怕采访失败,完不成领导交给的采访任务,在上级面前漏“底子”;怕采访失败在朋友面前掉“架子”;怕采访失败在社会上没“面子”。对此,在采访中担心失掉重要新闻事实和细节。提问面面具到,事无巨细,什么都怕漏掉了,结果什么也没采访深入。因为恐惧采访失败的心理,无形中增加了心理压力,妨碍采访的正常进行,如主动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少,流水帐式的记录多,写出的报道当然一般化。怕失败的心理更造成一些记者不敢找上级找名人采访。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所传“七分采、三分写”,说出了采访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可以说采访是记者必不可少的工作环节,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采访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采访者良好的心理素质。特别是在对名人采访中,这种良好的心里素质便上升到成功因素的主导地位。一般来说,采访名人比采访普通人的难度要大得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采访对象的名气对采访者造成的心理压力。因此,采访名人成功与否,从某种意义上讲不取决于采访者的学识和对被采访者的了  相似文献   

16.
《新闻战线》杂志第四期发表庹震写的《“鼻子”和“绳子”——浅议“三包采访”》,我看了很有同感,值得开展一次讨论。“三包采访”、“组团采访”,依我看,只要倡导者出以公心,管理者有章有法,执行者品德良好,一般说总是利大于弊的。倡导者和新闻单位都节约了时间、节省了精力,无形中也会在参加活动的新闻从业人员中间引起一番激烈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检验记者“道行”高低强弱的竞技场。倡导者自愿从物质方面提供一点儿资助行不行? 笔者的回答是:“愿者上钩。”这是因为:一方面,这种采访方式、方法,同我  相似文献   

17.
有人说电视采访与报纸、广播采访最大的区别是镜头前的采访。镜前采访不仅仅是一种电视前期新闻采集的手段和方法,它更是电视节目后期制作中节目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电视采访的成败与节目的好坏优劣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8.
好的采访,是新闻成功的一半。新闻采访可以说是一个记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在记者最早成为一种职业时,人们称之为访员,可见采访是记者工作的一个主要内容,好的记者首先应该是一名好的采访者。人们常说的提高新闻质量,最根本的要从提高记者采访质量这个源头抓起。要真正做好采访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电视新闻采访。如何做好现场电视新闻采访,常握正确的采访方法,树立良好的采访观念是提高记者对新闻现场的理解和把握能力的关键。下面几个方面可以说是电视新闻采访的几点基本要求:一、好的新闻敏感是成功采访的基础所谓…  相似文献   

19.
新闻报道活动,主要由记者和通讯员的采访和写作构成。采访是写作的基础。这里,我们不妨还追问一下:就采访本身来说,它是不是也需要一个基础和前提呢?如果需要,它的基础和前提又是什么呢?是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是记者和通讯员发现与鉴别有价值新闻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新闻嗅觉、新闻鼻或新闻眼。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真知还须自躬行。”回顾几年前我对大邑原始森林(即西岭雪山)的那次采访活动,不但加深了对新闻敏感重要性的认识、而且对新闻敏感的内涵也有了一些新的理解。现在结合自己的采访经历,谈谈以下几点:一、预见性…  相似文献   

20.
新闻采访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中进行的,只不过在记者采访中的社会交往与一般的社会交往不同,它是在新闻领域中发生的。艾丰在《新闻采访方法论》里说:“采访的过程,就是社会交往的过程。”外国新闻学者认为,新闻事业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行业。大约有99%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访问——也就是向人提问题——为基础写成的。采访离不开与人打交道,如何与采访对象有效沟通,如何表达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情感,往往成为一篇好新闻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