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钟嵘《诗品》是现存我国最早一部诗论专著,清人章学诚将其与刘勰《文心雕龙》相提并论。结合《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及相关史籍,对钟嵘作《诗品》之年代、《诗品》之本名及其品第违失等方面稍作考证与分析。  相似文献   

2.
《二十四诗品》是对二十四种诗歌风格的归纳,也是对二十四种美的形态的分析,本文以道家美学为背景对其进行了审美学上的分析。审美本体上,显现“道”是《诗品》美学的追求;审美方式上,它采用“立象尽美”的体悟感性方式;审美人格上,它通过去蔽求真,诗意地栖居,以理节情,铸就审美的人。  相似文献   

3.
钟嵘《诗品》以惊心动魄、一字千金来称赏《古诗十九首》的艺术价值,充分肯定了《古诗十九首》在中国抒情诗歌中的崇高地位.情感真挚、婉曲深幽、语短情长是《古诗十九首》显著的美感特征.作为五言诗的典范,在《古诗十九首》中,情与景的融合可以说达到了妙合无垠的境界.善于写哀感,擅长抒忧伤之情是《古诗十九首》不同于其他抒情诗歌的地方;抒情隽永,意味深长是《古诗十九首》高超的审美意蕴之所在.  相似文献   

4.
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中国诗学》,引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中国古代诗歌理论著作体例的划分,将以钟嵘《诗品》、释皎然《诗式》、欧阳修《六一诗话》为代表的诗歌理论著作分为“诗评”、“诗格”、“诗话”三类不同的诗论体裁,不具备体裁学意义。从体裁学意义来看,包括“品、式、格、话”等各种具有断想式的论诗方式和记录式、随想式的结构组织的论诗体裁都是各种类型的中国古代诗话。  相似文献   

5.
钟嵘《诗品》将齐梁间文坛领袖沈约置于中品,且在序中攻击沈约颇为自负的声律学说,引起后世争议。通过对沈约及其声律学说的探讨,指出"四声八病"说虽然在草创之初不免有繁琐而多拘忌的毛病,但却是魏晋以降文学进入自觉时代之后的必然产物,同时也跟汉语音韵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沈约声律论为后来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奠定了基础,实属诗歌艺术规律的一项重大发现,是诗歌审美观念更新的必然结果。在从古体诗向格律诗演进的过程中,沈约实有开拓首创之功。  相似文献   

6.
曹旭《诗品集注》功力深厚、校注精当,为近年来同类研究中带有总结性的力作,然而其中仍有舛误。如谢灵运条,在各种异文中,究竟应取“兴多才高”还是“学多才博”呢?这关系到钟嵘是如何认识、评价谢灵运的问题,《集注》选择了后者,似失钟嵘本意。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从《诗经》开始,可考的诗歌历史,已经有三千多年。就诗歌研究和诗歌理论来说,如果从孔子算起,也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有关诗歌的著名论著主要有汉代的《诗大序》,六朝的《文心雕龙》、《诗品》,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宋代的《六一诗话》、《岁寒堂诗话》、《沧浪诗话》,金代的《滹南诗话》,明代的《四溟诗话》,清代的《姜斋诗话》、《原诗》、《随园诗话》、《艺概》等等。古人留下了如此众多的诗歌作品和理论著作,确实为我们今天学习研究诗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兴"对哲学语境中天人合一之心物关系向审美活动中的情景合一之情景关系过渡的作用。并将《诗经》中的兴体诗和六朝以后的诗歌中的用"兴"情况作比较,力图通过对"兴"背后所体现出来的古典诗歌审美意识的变迁,及其"兴"与情与景,与境界等美学概念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文心雕龙》是南北朝时一部文论巨著,至今有着深刻的影响。文章所论述的"情采"是《文心雕龙》中最重要的美学范畴之一。"情采"一词,一是情,一是采,情在采先。笔者分别从"情""采"及其互相关系方面简析刘勰的文艺思想。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一直存在着以诗讽谕怨刺的传统,这一传统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它形成于中国古代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反映着古人的文学观念。《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的政治怨刺诗是这一传统最早期的作品,《诗经》政治怨刺诗是《诗经》中最具有批判性的作品。它不仅数量上在《诗经》中占有很大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它对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它开创了我国怨刺讽谕的诗歌传统,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选取了最能反映政治怨刺诗特色的呼告抒情、借古讽今、敷陈直叙三种表现形式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钟嵘《诗品》将陶潜列入中品,且以为其诗源出于应璩,这一断语至宋以后颇受人诟病指责。实际上,钟嵘此说之所以会导致宋以后普遍的批评,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应璩诗颇多亡佚,后人不得窥其全貌;二是陶潜诗由晦而显,至宋而极,后人遂以为应璩不足以笼罩陶潜耳。  相似文献   

12.
曹丕和钟嵘均注重对作家创作风格的品评,但是二人采取的态度不同。曹丕认为作者在风格上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其原因是他们的才性不同所致,因此反对区分其高下;而钟嵘不仅谈作家的风格,还着重按照品第划分了作者的层次,对他们进行了优劣高下分析和批判。笔者本着追踪溯源、知人论世的精神.尝试从二人各自不同身世身份的视角,分析二人对作家创作风格采取不同态度的缘由,以期对深入把握《典论.论文》和《诗品》主旨做些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秀句"一语最早见于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在六朝文学觉醒的大氛围中,第一批秀句应运而生。唐诗鼎盛有诸多因素,对于六朝秀句文化的承绪与光大,亦为要因之一。秀句具有独立性、典型性、特出性、创新性等基本特征,其主要体式为五七言二句对偶式。我国最早的秀句集为唐褚亮《古文章巧言语》、元兢《古今诗人秀句》。唐以来诸多秀句集的编纂,证明我国秀句文化源远流长。秀句与诗话相互依存,相互推动。中国秀句文化早于千余年前就波传到日本,对于日本汉诗秀句文化的生成与发展起过弥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畅广元教授撰著的《诗创作心理学——司空图<诗品>臆解》(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是近年来对晚唐诗人司空图《诗品》研究的一项新成果。同以往的研究者比起来,作者对原著的臆解和引论并非紧紧依倚不离跬步,而是以原著的思想火花,照亮他的理论视域,激活他的审美体验,启发他的审美思维,从而得以引中出自己的理论见解,将读者引入他构筑的别一“诗品”世界。畅广元这本著作的独特之处,首先表现在思维指向的转换上。人们一般都从风格论的角度来阐释《诗品》,把它当作是论述诗歌的二十四种意境特征,或创造二十四种意境诗的艺术手法。畅广元则转换视角,不再将诗歌的表层特征作为自己的考察内容,而是将思维的触角仲向诗人深层的内心世界,将理论思维指向诗人创作各种诗的心理活动和不同的心态,以便深入地把握和揭示诗歌创作的规律。这就比单纯静态地考察诗歌的外在的意境特征更具有创作论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江淹诗论说     
江淹的诗歌有的意象奇崛峭拔,有的具有悲壮凄凉之气,有的基调沉郁而朴茂道劲。其仿拟之作,大多达到貌合神似的地步。他的《清思诗五首》表现出超尘脱谷的境界,显得空灵飘逸。《悼室人十首》抒写诗人难以抑制的悲痛和伤感,情感哀婉缠绵。在永明诗风盛行的南朝,江淹的诗歌可谓独树一帜,钟嵘《诗品》评价为“诗体总杂,善于模拟”,刘熙载《艺概》论云:“有凄凉日暮不可如何之意”,在诗美和诗境上别具有特色。但模拟毕竟非作家自身本色。江淹在诗思上不可避免地受到羁制,欠缺深刻的笔力。  相似文献   

16.
《仲夏夜之梦》具有"妙不可言"的艺术构思,根据中国传统美学中关于"妙"所指向的审美的奇特感悟、发现、精妙表达等特征.从妙时、妙境、妙人、妙物、妙趣、妙情、妙意等方面研究该剧"妙"的审美特征,并探讨莎翁"妙"的美学渊源与审美启示.  相似文献   

17.
自《尔雅》广泛传习以后,由于它体例完善、内容广博,不少学者就赓续这种形式,写出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多种新著,如《小尔雅》、《广雅》、《比雅》、《拾雅》、《埤雅》、《尔雅翼》、《骈雅》、《迭雅》、《通雅》等等,形成了我国传统语言学领域中的一派——雅学派。这一类著作,从训释方式看,是以今语释古语;从编排方式看,是把一组同义或近义词列为一条,再依大类编成若干篇。这就是我国传统语言学领域里的“义书”,即现代的“义类词典"。它跟依字形编排的《说文》和依字音编排的《切韵》,鼎足而三,是我国传统语言学中的重要一支。这些书的价值各不相同,其中以《小尔雅》成书较早,且为历代注疏家所引用,影响较大。本文拟对《小尔雅》产生的时代、作者、内容等作一初步探讨,以便求教于专家同行。  相似文献   

18.
柯勒律治是19世纪初英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著名的湖畔派诗人,他的两首代表作品《忽必烈汗》和《古舟子咏》的文学、诗学和美学价值已经得到了西方学术界的认可并且曾被我国多位译者译介。韦努蒂作为异化理论的主要支持者和理论贡献者,指出“异化”是一种译者不干扰作者,而尽量使读者靠近作者的翻译方法。本文通过分析柯勒律治诗歌中神秘因素的主要来源,剖析异化理论在翻译实践中保留诗歌诗意价值和诗学关感的重要意义,指出,异化理论既能拓宽读者视野,又能充分表述诗人独特风格,最大限度保留诗歌关感。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诗歌叙述问题的研究成果不多。国内许多研究者、评论家处于失语的状态,究其原因,应该是长久浸染了中国传统的"诗言志"与"诗缘情"两大诗学观念,过分关注了诗歌的美学特征——抒情性,从而忽视了创作主体的另一种言说方式——叙述。其实,新世纪诗歌涉及叙述并未中断,而叙述与抒情并不对立,它们相融在诗歌之中。  相似文献   

20.
牵牛织女的故事作为一个优美动人的传说 ,在中日文学史上都有所再现。但却存在着差异 ,从日本《万叶集》中的七夕星歌和唐代七夕诗文的比较中可以看出。首先 ,从情感内容上看 ,二者表达了一种渴望和愁怨的心境 ,但万叶和歌在感情上更为真挚、率性 ,完全是缘情而发 ,体现了大和民族真美一体的审美理想 ;而唐代诗文则沉郁、含蓄和内敛 ,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以中和为美的审美特征。其次 ,从思想主题上看 ,二者都有主情和述理的成分 ,但相比之下 ,万叶和歌主情为美 ,以自我感情的真实流露为主题 ,远离道德的说教 ;唐代诗文则重视伦理的作用 ,着力从对象所具有的特质深处发现精神、理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