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教材注为:“庐冢(zhǒng).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也称‘庐墓’。这里指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庐。屋舍。冢,坟墓。”这样的注解令人费解。  相似文献   

2.
<正> 褒禅(bāo chán)山亦谓之华山。(点明褒禅山褒禅山也叫它华山.的别名。)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唐朝和尚慧褒最初筑屋在它的山脚,而且终于埋葬(在)那里;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点明褒禅山名称的由来。)今因为这个缘故那以后取名它叫“褒禅山”。现在  相似文献   

3.
“卒”义辨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一册》)中,有“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一句。课本注释把“卒葬之”释为:“终于葬在那里”,这就等于把“卒”解释为“终于”。一些选本、参考书亦多用此解。其实这个解释欠妥。首先,“卒”在这里是“死”的意思。《尔雅·释诂下》:“卒,死也。”《辞海》也释“卒”为:“古指大夫死亡及年老寿终。后为死亡的通称。”把“卒”释为“死或死后”,直接说明了慧褒  相似文献   

4.
先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开头一段文字: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教材《游褒禅山记》:“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课本释“卒葬之”为“终于埋葬在那里(指褒禅山)”。释“卒”为“终于”,不正确。“卒”是一个多义词,可作副词,释作“终于”,还有一个常用义项:“古指士大夫及年老者寿终”,如:生卒年月。  相似文献   

6.
是“最终”不是“死”──《游褒禅山记》“卒”义辨析安徽定远中学李同生高中语文(人教社1990年10月版)第一册《游褒禅山记》中有一条注释值得商讨。课文对“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一句的“卒葬之”,解释为“死后埋葬在那里”(265页注释①)。显...  相似文献   

7.
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一次,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将“褒”字写错了,两次订正后,第三次仍然写错.一气之下,我罚他写了两百遍“褒”字.不久,我又发现他将“褒”字上部写成了“六”.我只得再次要他记部首、笔画,并提示他:“褒”字是‘衣’字拉断,‘保’字藏中间.”当时,有一学生插话:“‘衣儿’扯两断,‘保’字中间藏”,引得满堂哄笑.后来,一提起这个字,便有人念这两句话,因而很少有人再错了.这证明强迫学生机械记忆,让他们“服苦役”是不行的.只有让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思维活动,才能收到较好的记忆效果.  相似文献   

8.
《魏书·释老志》 :“自洛中构白马寺 ,盛饰佛图 ,画迹甚妙 ,为四方式。凡宫塔制度 ,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 ,从一级至三、五、七、九。世人相承 ,谓之浮图 ,或云佛图。”王恒先生《〈魏书·释老志〉与云冈石窟———兼谈佛教艺术中国化》一文 (载《敦煌研究》2 0 0 1年第 3期 )对上引文进行分析后认为 :“佛图”或“浮图”亦即“塔” ,“佛图”或“塔”为“四方式” ,并“从一级至三、五、七、九”级。在对云冈佛塔进行分析后认为 :云冈所雕佛塔 ,继承了《释老志》所言汉代式样 ,即“四方式”和“从一级至三、五、七、九”级。案 :《释老志…  相似文献   

9.
省编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课《深切地怀念敬爱的董老》,附有董老的光辉诗作《九十初度》。编者对诗的第二句“吾生多难感蹉跎”的“蹉跎”一词是这样注解的:“蹉跎——这里是挫折的意思。”我认为这个注解是值得商榷的。《汉语辞典》蹉跎一词的第一种解释是:“失足颠踬,如‘中扳蹉跎’(见楚辞)”。第二种解释是:“谓失时,如‘年已蹉跎’(见晋书)。”《新华字典》上则直接解为“把时光白耽误过去,如“‘岁月蹉跎’。”我们现在用“蹉跎”一词常用它的“空过时光”这个意思。  相似文献   

10.
常与学生一起畅游诗海,吟完唐诗,再诵宋词,真是受益匪浅。一天,学生突然问及李清照《如梦令·常忆溪亭日暮》中“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意思。旁边一同学说:“注解上不是有吗?‘争’通‘怎’,这句话的意思是:怎么渡过这片河塘,早点回家,以致惊起了一滩水鸟?”另一同学拿出四川大学出版社编的《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说:“这里有注解,‘争渡’指‘奋力划船,寻找归路’。”还  相似文献   

11.
传说有三个皮匠结伴而行,途中遇雨走进一间破庙,恰巧庙中有三个和尚。三个和尚看到三个皮匠,顿时无名火起,粗暴地质问:“凭什么说‘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三个和尚没水喝’?”尽管皮匠们谦让有加,和尚们还是坚持要“讨回公道”。于是。官司打到了上帝的殿前。  相似文献   

12.
佛教信徒以及俗界众人,口头禅之一便是“阿弥陀佛”。但在实际上,此“禅”何意,怕是盲念者多,真知者少。弥陀佛是一尊佛的法号。此佛是何佛? 答曰:未来佛。中国语汇中吸收了不少佛教用语,如“世界”、“幸福”、“真谛”、“觉悟”。“未来”也是佛教用语,有的译成“来世”。佛教徒作为天天要诵一遍、诵多遍的佛号是未来佛,足见佛教将“未来”看得多么重要。佛教徒们见了人就道一声“阿弥陀佛”,无异于频频提醒人们:“想想未来!想想未来!”如此频繁而无休止,真当得起“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了。  相似文献   

13.
《楚辞》中的“兮”字,原是楚国的方言。郭沫若《楚辞·离骚》注译:“‘兮’,古音读‘啊’”。孔广森《诗声类》云:“‘兮’,古音当音‘啊’”。自此以后,十多年来各类古典文学选本对“兮”字的注解,都依照他们两人的说法,注云:读“啊”或“呵”。如新近出版的程嘉哲《九歌新注》云:“把其中(指《九歌》)的‘兮,字都按古音念成  相似文献   

14.
吹牛     
飞飞喜欢吹牛,而且总有理由。有一天,他又吹牛说:“我家的小猫特别聪明。”红红与乐乐就问:“真的?”他说:“当然,你只要问它一声‘和尚住哪儿,’它总能立刻回答:‘庙——’”  相似文献   

15.
和尚应考     
从前有一个和尚,每见读书人应试回采,或当状元、或中举人、或为秀才,都光彩得很,心中不免羡慕,决定也去试一试。第一场考就是口试对联。主考官出上联日“孔圣人三千弟子下场去”,和尚答道:“如来佛五百罗汉上西天。”主考官又言:“子曰:克己复礼。”和尚稍想曰:“佛道:回头是岸。”主考官一听,心中来火,抓起惊堂木一拍喝  相似文献   

16.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有这样一句话:“雨村心下狐疑,只得停了手。”文下给“狐疑”作了注解: “疑惑,犹豫。这个词由‘狐性多疑’而来。”前面的解释是对的,后面说“由‘狐性多疑’而来”,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7.
“十二和尚”风俗是和佛教有紧密联系的一种民俗,它曾长期流行于我国北方某些地区。关于“十二和尚”风俗,《萨位齐县志》略有记载,撰者在引述《都参领志略》时说:“蒙人生子,有尽剪发者(即秃头);有留额门一撮者,名曰‘马发’(俗称“留马鬃”)。十二岁到奶奶庙,以驴还愿,或杂以草。后留发辫,曰‘十二和尚’。”(见该县志卷一《礼俗》,标点、注释为笔者所加)就笔者所知,旧时在内蒙古西部区行此种风俗的,多为汉族;蒙族行此俗的甚为  相似文献   

18.
狭义的口头禅指有的禅宗和尚只空谈禅理而不实行,也指借用禅宗常用语作为谈话的点缀。这里所说的是后者。例如,佛教徒每天念诵不辍的“阿弥陀佛”,乃梵文“Am itabha”的音译,是佛名,密教称甘露王,净土宗的主要信仰对象,称他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即最大的佛,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净土”———佛所居住的世界,故又称“接引佛”,又有无量寿佛、无量光佛等名号。信佛的人用作口头诵念的佛号,表示祈祷或感谢神灵的意思。就是说只要念一声“阿弥陀佛”他就会闻声而至,接引虔诚的你到他身边,从此身离苦海。当然应该反复祈祷并感激有加!在接引…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二册选入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编者对文中“趣舍万殊”一句中“趣舍”的注解是:“趣,通‘取’。舍,舍弃。”言下之意“趣舍”就是现代汉语中的“取舍”,但教科书对“趣舍万殊”的整体解释是:“意思是各有各的爱好。”如果直译,就是“爱好很不相同”,这里又把“趣舍”解释成了“爱好”,而没有了“取舍”的意思。显然,对“趣舍”的解释是值得商榷的。“趣舍”一词在古文中是一个比较常用的固定词语,不少词典在收录古汉语词语时都收入了这个词。《辞海》是这样解释的:“趣舍(qùshě),亦作‘取舍’、‘趋舍’。进取或退止。…  相似文献   

20.
秀外惠中秀:优美;慧:通“慧”,聪明。形容女性容貌秀美,资质聪明。《聊斋志异·香玉》:“生握腕曰:‘卿秀外惠中,令人爱而忘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