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蒋介石发动新生活运动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其专制统治 ,建立其政权的合法性基础。在他建构的以“礼义廉耻”为中心的理论中 ,存在着两个困境 ,一是不顾法律、经济、人民在道德中的作用 ,孤立地建构以“礼义廉耻”为中心的道德 ;二是其建构的新道德无法按照其所设计的从“衣食住行”中得以体现。这两个困境必然使得新生活运动走向失败的命运 ,也决定了蒋介石发动新生活运动的目的是不可能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新生活运动是1934年蒋介石发起的为提高国民生活习惯,改造社会风气的运动,《申报》广告中,很多商家借助政府大力倡导新生活运动的机遇,将自身产品与新生活运动相联系,以达到增加销售量的目的。本文试图以此为切入点,研究这一现象的产生以及对新生活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国民党统治区的新生活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4年2月19日,蒋介石在第五次军事围剿大本营江西南昌发起了一场所谓“重整道德伦理、刷新社会风气”的建设运动,这一运动从改造国民日常生活习惯着手,故称之为“新生活运动”。新生活运动的产生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当时,国民党统治面临着内外交困的严重危机,国内外多种因素的交织使蒋介石独裁政权陷于岌岌可危的境地。首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以星火燎原之势,席卷南方各省,革命势头越来越猛,蒋介石在几  相似文献   

4.
三十年代蒋介石发起的新生活运动,在当时国内外曾喧闹一时。地处中原的河南,在国民党军政机关的组织下也广泛地推行。本文拟对新生活运动在河南开展的概况,作如下述评,以飨读者,并就教大方之家。一、新生活运动的发动及其在河南的初步推行1934年2月19日,蒋介石为了“根除”共产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配合对中共苏区的军事围剿,克服国民党日益腐败的现象,重整社会秩序,在南昌各界扩大纪念周上作《新生活运  相似文献   

5.
新生活运动与抗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史学界对新生活运动的评价,一般从阶级立场出发持否定和批判态度。本文试图从民族主义的立场和原则出发,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考察新生活运动对于抗战所起的积极作用。新生活运动“明耻教战”的理论,成为激扬民族情感、预警抗敌御侮的精神力量和思想武器。新生活运动的实践也充分体现了抗日御侮这一主题,对抗战确有助益,其积极意义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
1934年蒋介石在南昌发起新生活运动,这场运动的出台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共和红军的存在发展以及国民党内部的叛乱,蒋介石想通过这一运动来“攘外”和“安内”,最终达到稳定巩固国民党统治的目的。新生活运动以恢复“礼义廉耻”封建伦常为手段,使运动带有严重的局限性,在初期即显现出颓势。  相似文献   

7.
1934年蒋介石在南昌发起新生活运动,很快全国大部分省市区相继成立新生活运动组织,推行新生活运动。安徽省在1934年3月首次提倡新生活运动,随后根据组织大纲,改组成立安徽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在1934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安徽新运促进会主要组织推行了“规矩~清洁”的经常性工作以及使人民生活趋于军事化、生产化和艺术化的一系列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和目的,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组织系统不完善,脱离实际以及回避抗日问题。  相似文献   

8.
试论新生活运动的特点与效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生活运动是一场广泛的社会运动,其影响波及全国,时间持续15年之久。新生活运动有极强的实用性,其形式和内容是由国民党各个时期的政策所决定的。当国民党政策立足民族利益时,新生活运动就产生积极效用;当国民党政策立足其阶级利益时,新生活运动就产生消极效用。  相似文献   

9.
本稿以日语专业大二学生为授课对象,以《新生活のスタート》(开始新生活)为例,从教学目标、策略和意识、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等方面对该课进行定位分析,并阐述了情景教学法、布置任务、教与学互动等的实际运用。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迫切的民族危机和现代化压力深刻形塑着基层社会的治理发展格局。为适应新的发展形势与要求,接受赶超式发展理念指导、依靠国家权力改造社会与个人的运动式治理成为更具吸引力的治理路径选择。作为运动式治理的典型缩影,20世纪30年代的山西新生活运动同时呈现出“日常运动”与“运动日常”的双重面向。前者指向治理范围与对象的“日常化”,表现为涵盖各类社会成员日常生活的“生活革命”面貌;后者指向治理策略与机制的“运动化”,试图构建广泛社会力量“有为而治”的治理图景。然而,由于治理目标设定过高、治理主体革命意志不足、缺乏牢靠的组织基础及其有力的社会动员与治理能力,山西新生活运动在推行中逐渐扭曲失真,反而给民众生活造成困扰。山西新生活运动建立合理有序的现代生活、塑造现代国民的愿景终于破灭。  相似文献   

11.
本稿以日语专业大二学生为授课对象,以《新生活のスタ一ト》(开始新生活)为例,从教学目标、策略和意识、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等方面对该课进行定位分析,并阐述了情景教学法、布置任务、教与学互动等的实际运用.  相似文献   

12.
自1934年至1949年,蒋介石亲自发起和领导的新生活运动,是国民党在大陆统治22年期间,加强“国民文化心理建设”以“求民族复兴”的一项重要拳措。直至上世纪60年代~80年代,在台湾开展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与其一脉相承,可见对国民党确实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前后持续了15年之久的新生活运动最终未达预期效果,本文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3.
柴鲜 《商洛学院学报》2013,27(1):39-43,83
在贾平凹的《废都》里,借女主人公柳月之口,指出20世纪90年代人们的真实生活态度,他们对现有生活充满厌倦、无奈或焦虑,渴望改变现状,开始一种新生活,因此寻找"新生活"是贯穿整部作品的隐性线索。小说围绕作家庄之蝶与四位女性的情感纠葛,展现她们对"新生活"的共同渴望和不同的追求方式,但她们的追求并没有带来幸福的现实。从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来看,毁灭"新生活"希望的不是庄之蝶,庄之蝶也是受害者,毁掉希望的是植根于现代社会失去理性控制的欲望。  相似文献   

14.
《城市画报》以"新生活的引领者"自居,其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它对"新生活"这一概念的把握与理解,并使之建构的生活理念与生活方式成为城市人生活的引导。文章从最能反映杂志核心意义的专题报道入手,分析《城市画报》对作为"新生活"的都市生活文化的建构,并由此探讨"新生活"理念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道德根源在《尚书》。孔子修订《尚书》就是为了弘扬道德。尧帝以道德为标准选拔干部和接班人,舜帝继承并发展了尧帝的道德观,皋陶的“九德”和箕子的“三德”之说规范了道德的基本内容和准则,《吕刑》阐述了道德、法律和行政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从此,道德成为了仁人志士的追求目标。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修养》是一门以道德品质教育为基本内容的课程。道德品质包括三个基本成份: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者彼此联系,互相促进。正确的道德认识是产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基础,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是受道德认识调节和支配的,又深化道德认识。如何教好《青少年修养》这门课,我有三点建议: 讲清概念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在《青少年修养》教材中,有很多道德概念,如“修养”、“道德”、“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集体主义”、“小团体主义”、“理想”、“幸福”、“善”、“恶”、“美”、“丑”、“诚实”、“谦虚”等等。讲清这些概念,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认识,形成良好的道德  相似文献   

17.
电影《无极》在“放眼全球”的电影观念下企图营造一种“亦中亦西”的语境,但由于对西方文化缺乏精深的理解,最终在“奥斯卡”的盛殿前铩羽而归。博客搞笑剧《馒头》对《无极》进行戏谑性重构,立足于中国语境,采取了更加本土化的“法治节目”形式,但在精神实质上却与国际潮流更加合拍。因此,无论是仿西方的大片《无极》还是中国化的博客剧《馒头》,其实都是全球化或者本土化的表现,甚至是全球本土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创办于1992年的海门市东洲小学从办学之日起,就以“追求卓越”为学校精神,以“让我们的教育适合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全面而具个性的发展”为教育理念,致力于建设有文化有智慧有信念的“新生活学校”。“新生活学校”有一幅美好蓝图:每一个师生热爱阅读;每一个师生热爱运动:每一个师生热爱艺术;每一个师生热爱实践;每一个师生热爱生命。追寻着这样的教育理想,我们在新生活教育的大道上一路前行。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汉代道家学者严遵的道德观进行了初步探析,指出了他以《老子》的“道生万物”的本体论和《庄子》的相对主义作为哲学基础,集中阐发了“无为自化”、“返归真朴”、“和者道德之用”、“细名轻物”、“知足知止”,以及“留柔居弱”、“不为刚强”的道德取向。这些不仅在中国古代产生过深远影响,而且对于今天的和谐社会建设,亦具有历史借鉴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0.
易传发  朱辉 《科学课》2009,(12):52-55
鄂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在校园里运动》,属于生命世界中健康生活序列。本单元内容课文分为《运动前后》、《运动与呼吸》、《运动与心跳》、《运动与大脑》和《自由研究》五课。为了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和促进学生发展,在教学中应努力做到“两个把握”、“两个引导”、“两个重视”、“两个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