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研究以企业员工为研究对象,修订了《员工人际交往中的自我情绪归因问卷》,并将其和艾森克人格问卷的中国版简式量表作为研究工具,考察员工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自我情绪归因和人格的关系。结果表明员工在人际交往中的自我情绪归因倾向性依次为预期、压力与放松、身体状况、回报与目标实现、环境与他人情绪、他人态度与评价、运气;EPQ-RSC分量表与各归因因子的相关显著,揭示了人格与人际交往中的情绪归因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王新银 《林区教学》2013,(11):118-119
为了探讨高校学生对学习成绩的归因,通过考试结果归因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暗示:学生对学习成绩总体上倾向于作内部归因;归因存在着性别差异,对女生来说,外在的不可控因素较为重要。在失败归因上,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稳定性归因;自我评价失败的抑郁质和胆汁质学生看重外部原因。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家庭婚姻冲突对问题少年人格与应对方式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为家庭教育培养孩子提出建议和方法,本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EPQ)、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CSS)和儿童感知婚姻冲突量表(CPIC)对62名问题少年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心理症状九因子与威胁认知、自我归因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P<0.05),情绪稳定性、消极应对方式与婚姻冲突各因子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P<0.05)。研究表明,婚姻冲突影响了问题少年的人格、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来自婚姻冲突的威胁认知和自我归因是导致青少年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中国组织情境下探索员工工作场所排斥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方法:以工作场所排斥量表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对211名在职人员进行调查,得到有效问卷202份。结果:(1)被试的工作场所排斥程度较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水平较高;(2)被试的工作场所排斥得分及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总分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3)被试的工作场所排斥得分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总分及各因子分存在显著相关。结论:员工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其在工作场所知觉到的排斥程度越低。  相似文献   

5.
运用人际交往归因量表对169名交往不良青少年的人际交往归因特点和期望进行了探讨和分析.结果表明:青少年对交往成败有着不同的归因倾向;交往不良青少年在交往归因上更加消极;成败归因差异显著;交往不良青少年在交往中"自我防御性归因"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6.
抽取359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自尊量表,害怕负面评价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与Levenson的内控/他控/机控量表,探讨控制源与人格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自我控制与自尊有正相关,与害怕负面评价、艾森克人格量表中的精神质和神经质有负相关;情境控制和他人控制与自尊有负相关,与害怕负面评价、艾森克人格量表中的精神质和神经质有正相关。聚类分析和方差分析显示:内控高的人有较高的自尊和外向,而在害怕负面评价,神经质和精神质量表上得分较低;外控的人自尊较低,较内向,相对于内控的人,他们更害怕别人负面评价,在神经质和神经质量表上得分也更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职在校护生归因风格与专业承诺的关系及人格特征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艾森克简式人格问卷(EPQ-RSC)、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MMCS)和大学生专业承诺调查量表对1312名高职在校护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高职在校护生的专业承诺总得分为96.00±16.27,均分为3.56±0.60,呈中等水平,有待进一步...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初中生学的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状况与其学业情绪之间的典型相关关系及回归关系.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对286名初中学生进行测评.结果:对初中生人格特征与学业情绪的典型相关分析发现,第一、二、三、四典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850、0.746、0.536、0.089.症状自评量表(SCL-90)九因子及总分和中学生学业情绪的四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812;典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748、0.667、0.424、0.072;对其进行统计学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初中生人特征与学业情绪之间相关性较高;以学业情绪维度作为因变量,以艾森克人格的三维度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内-外向(E)对学业情绪没有明显的预测作用;神经质(N)、精神质(P)对学业情绪的四个维度均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各因子及总分与学业情绪各维度之间存在相关,典型相关性显著,说明学业情绪在所调查的初中生群体中,与其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情绪归因是对情绪的认知归因,分为自我归因和他人归因两类。情绪归因研究最初是从儿童道德认知领域开始的,其后又产生了错误情绪归因研究、一般情绪归因研究等研究方向,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就情绪归因研究本身来说,在研究对象的拓展、研究情境的优化、归因对象的完善、测量方式的改进以及与其他因素的相关研究等方面仍面临着一些困境,未来的情绪归因研究应力求从这几个方向努力,以期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医学贫困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归因、分型与相关因素,采用多种心理量表与问卷对有不同程度交往心理困惑的302名贫困生进行交往心理状况探查。结果显示:贫困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自卑敏感型、孤独偏执型、交往焦虑型、羞怯恐惧型、嫉妒怨恨型、多疑戒备型、虚荣攀比型等心理障碍。所以,人际交往的自我认知与交往能力、情商水平、人格的差异等主观因素是贫困生引发各种交往心理障碍的主要等因素。  相似文献   

11.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将领导—成员交换作为中介变量,建立辱虐型领导对员工建言关系的概念模型。辱虐型领导对员工促进性建言行为和抑制性建言行为均有显著负面影响,且领导—成员交换部分中介辱虐型领导与员工促进性建言的关系,领导—成员交换完全中介辱虐型领导与员工抑制性建言的关系。这一结论对组织中领导的培训与选拔、领导效能和员工组织参与度的提升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目前高校教育职员的现状、国外管理人员培训的经验,探讨和研究了我国高校教育职员培训制度。  相似文献   

13.
成就目标和归因方式是近来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本研究以三亚、成都和杭州三个不同城市的三所大学共240名大学生为样本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以探究成就目标、归因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希望对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个人因素有更多了解.  相似文献   

14.
归因训练在初中生英语学习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丁  袁越  王斌 《怀化学院学报》2007,26(11):160-161
本研究运用问卷、访谈及实验法对归因训练在初中生英语学习上的运用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归因训练可改变初中生在英语学习成败的原因知觉、期望和情感因素,应用归因训练促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数学学困生是学校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其成因复杂多样,转化过程艰辛,收效甚微.了解数学学困生归因特点,教育工作者可以对学生归因进行指导,预防学困生的形成.研究表明,数学学困生学业失败主要是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或者是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原因造成的,具有明显消极归因模式.  相似文献   

16.
体育大学生归因方式、自我效能与情感平衡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考察大学生归因方式、自我效能和情感平衡的关系,并比较体育与非体育大学生之间的差异。结果发现:体育与非体育大学生在归因方式和情感平衡上不存在差异,但是二者的情感平衡均低于一般水平;所有大学生在进行归因时多做内在的、整体的和可控的归因;体育大学生在归因方式、自我效能和情感平衡上均不存在性别差异;自我效能对体育大学生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和情感平衡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远程教育机构开展知识管理要以其各类工作人员对知识有用性的认识和可获得性情况为基础。本研究采用直觉反应式问卷调查法,对中国三所远程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及学习者就以上两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各类人员对知识有用性评价的高低取决于知识与他们工作、学习和个人发展的紧密程度,而获取知识的难易程度与他们工作职位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8.
A four-year follow-up study comparing the performance of intellectually superior children admitted early to school and the performance of normal children admitted at the regular time is presented. Achievement scores, self-emotional adjustment, and school success (promotion/retention) are discussed. Results of a stepwise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reveal nonsignificant findings regarding variables that contribute to school success. The effects of early school admission involving “gifted” children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
归因理论对于学校教育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它可以帮助教师寻找到教育的契机和方法.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归因,直接影响其学习信心和对前途的期待.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归因倾向是可以改变的,教师可结合归因训练,并利用课堂教学,运用教育与引导的方法,帮助学生作出正确、积极的归因,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