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4 毫秒
1.
目前,一些大中型国有企业出现了千方百计拒绝记者采访现象。企业要打造品牌,塑造形象,扩大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新闻媒体。那么,这些企业为何不欢迎记者采访呢?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记者素质较低。有些正规新闻单位的记者到企业来采访,不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采访,掌握第一手资料,千方百计抓“活鱼”;而是住  相似文献   

2.
有的新闻是“看”来的,所以有人强调,“要学会用眼睛采访”;有的新闻是“听”来的,所以有人强调,“要掌握提问的艺术”;有的新闻是“跑”来的,所以有人强调,“脚板底下出新闻”……关于采访的箴言睿语已经很多了,本文还是想罗嗦一句:记者还应该用“心”去采访。所谓用“心”去采访,就是采访者特别注重自己在采访中的“感受”,从“感受”中去提炼新闻主题。一个记者,在采访中既然有所见,有所听,就必然要有所思有所感。如果一个记者的职业神经不是很麻木,他就不会停留在所看到和  相似文献   

3.
有一家报社总编说,他去年收到几封来自亏损企业的信件,反映一些记者患了严重的“嫌贫爱富”症。效益好的企业里记者整天象走马灯,而亏损企业门可罗雀,多年难见记者的影子。他们诚恳希望报社派记者到穷厂走走,向报社道道企业的苦衷。有的记者为什么会“嫌贫爱富”?除了正常采访外,是否还有其他因素在内?有的人去富厂采访,除了吃好住好以外,还能捞到“红包”等灰色收入。而去穷厂,至多是招待一餐便饭而。特别是近几年来,有偿新闻之风盛行,花样不断翻新,新闻发布会接连不断,“新闻穴头”应运而生,记者拿“红包”司空见惯,记者…  相似文献   

4.
夏海 《军事记者》2002,(12):57-57
笔者长期在基层工作,常与上级新闻单位的记者打交道,在交往中觉得不少记者“官气”很浓,甚至“官气”逼人。“官气”表现之一:摆架子。有的记者爱把自己当作“上面人”,处处要表现得高人一等。基层有活动邀请记者,要打招呼,下去车子接,回来车子送。倘若基层采访安排有什么不妥,他心里准会老大的不高兴。“官气”表现之二:讲排场。有些记者采访时不是直接接触采访对象,而是喜欢找当地宣传部门,由他们安排采访事宜。采访时有人接待,有人陪同,人多势众,前呼后拥,就像某些领导下基层视察工作似的。有时连续采访,还喜欢蹲宾馆,…  相似文献   

5.
新闻采访中的沟通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淑宏 《新闻窗》2009,(4):54-55
一篇优秀的新闻报道离不开前期的充分准备和后期的精心撰稿,而新闻采访的成功与否则关系到整篇新闻报道的成功与否。新闻采访要靠人与人的交流和沟通来实现,在这一过程当中,记者无法要求改变被采访者,只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实现采访的成功,因此,“沟通”在新闻采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记者要善于利用沟通来获得被采访者的信任,打破陌生人之间对话的尴尬,这样才能使采访顺利进行,新闻报道也才能做到真实。  相似文献   

6.
俗语说得好“万事开头难”,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开头,所以在写新闻的人里边流传着一句话“千斤采访四两写”,来表明采访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性。一个多年从事新闻写作的老记者说过一句话:“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当不好记者的。”那  相似文献   

7.
是记者采访过程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除了批评性报道有一个由表及里的深入过程外,更主要的一个方面是因为目前电视的影响日益扩大,一些曝光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会设置种种障碍阻止记者的采访工作。我们在有关这方面的报道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被曝光者在摄像机前,有的气急败坏,有的破口大骂,有的伸手堵镜头,在这些“最佳的采访对象”面前,他们的无理举动,常常会使记者的报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也有一些被采访者为防止新闻曝光,采取或大门紧锁,或一问三不知,或避而不见,以此来对抗记者采访。面对这些“软钉…  相似文献   

8.
我们追踪采访的连续报道《朱总理亲切拥抱无臂青年黄阳光》荣获了广西新闻奖、中国晚报新闻奖、广西残疾人新闻奖。有的同志问我其中奥妙何在,这里谈一些体会。能否找准“新闻眼”关系作品的成败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按照罗丹的观点,就是要用自己的眼睛从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出美来。此前,曾经有不少记者采访过黄阳光,有的记者采访后,认为没有什么新闻价值,就搁笔了。也有一家媒体在报纸上刊登了通讯及照片,但没有在社会上产生多大反响。我认真阅读和分析了这篇报道,认为…  相似文献   

9.
在传媒界,记者首先是一个信息的采集、加工和生产者。当记者的都知道这么一句行话:“七分采访三分写”,说的是采访在整个采编流程中的重要性。新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当好记者,除了学好理论外,还需要大量实际操作来强化训练。有的记者跑了一天回来说没什么  相似文献   

10.
如何让"非合作型"采访对象开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冰 《青年记者》2006,(14):41-42
近年来,新闻采访遭到拒绝的事件屡屡发生,记者被打被骂的暴力纠纷也时常见诸报端。当然,在记者被拒事件中,新闻记者采访遭拒更多的是以非暴力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可以说,这种新闻采访遭受软拒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更为普遍,对新闻活动的影响更大。“非合作型”采访对象的心理分析新闻采访学把采访对象分为“合作型”和“非合作型”两种类型,“非合作型”的采访对象,即在特定的情境下,对记者采访明确持不欢迎、不合作态度的人。面对记者的采访,为什么有的采访对象积极协作,有的采访对象则消极对抗呢?采访对象这些形形色色的心理有无规律可寻,受…  相似文献   

11.
在基层采访,经常可以听到一些单位领导向我们诉苦说,现在个别媒体的记者在基层已经到了令人讨厌的地步,太有损于记者的形象了。有的到单位采访非“一把手”不见,似乎没有“一把手”出面陪同,就体现不出记者的“价值”;有的把新闻当成谋取个人利益的“跳板”,不给好处“不动手”;更有甚者,个别记者打着舆论监督的幌子,为了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动辄就用“曝光”、“见报”等手段来要挟基层,不达目的不罢休。难怪有人把记者列入了“三防”重点对象。   新闻记者有舆论监督的权利,那么谁来监督记者呢 ?这是一个值得人们深思…  相似文献   

12.
在采访中,从表面上看,记者是主动的,而被采访者是被动的,但许多时候恰恰相反,被采访者其实是处在主动的地位。比如,记者提的问题,他可以毫无保留地回答,也可以来个无可奉告。所以。记者在采访中对主动与被动要有一种辩证的看法,要力争变被动为主动。记者要掌握采访中的主动权。有两层意思:一是记者要想法让采访对象配合自己的采访,让他提供记者所需的新闻事实;二是记者在采访中要注意不被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避免因做了被采访者的“传声筒”而为其所用。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国内一些地方经常有一些假冒记者出现。这些怀揣着伪造的某某通讯社、某某电视台、某某报社记者证或介绍信的“记者”,打着采访的幌子,向企业和单位及个人行骗,其目的是骗取金钱财物。这些假冒记者的出现,不仅给一些新闻单位的工作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而且危害了社会。 这些犯罪分子为什么要以“记者”身份来干违法的勾当呢?细细想来,恐怕也有我们新闻单位自身的问题。 近几年来,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沉渣泛起,也使我们新闻队伍中的个别人或多或少地染上了一些不正之风。有的记者、编辑利欲熏心,见钱眼开,往往利用自己的身份到处伸手索取钱财;有的记者在采访中不是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隐性采 访借舆论监督之风大 行其道。隐性采访是 记者不暴露自己的真 实身份、或公开记者 身份但不道出真实采 访意图,以更好地接 近被采访者,获取第 一手资料的一种特殊 的新闻采访形式。这 种以某种特殊身份从 事收集新闻,取得被 采访者的信任与之合 作,让对方毫无顾忌 地提供新闻事实的非 常做法,是因为舆论 监督要“揭短”、“亮 丑”,自然是被监察对 象不愿意、不高兴的 事。他们会千方百计 对付你,阻挠你,甚至 出现限制记者行动自 由,抢砸摄像机,殴打 记者等恶劣行径,这 就给舆论监督的第一 步──前期采访,获 取…  相似文献   

15.
李楠 《记者摇篮》2005,(5):11-11
采访与写作是记者的两个基本功。西方的新闻传媒在挑选记者时,十分在意他的采访功底。相比之下,我国的新闻教育就不太重视采访的思维和技巧的培训。正因如此,在实际工作中,采访给年轻记者所带来的困惑可能要比写作所带来的苦恼多。笔者在采访实践中懂得,采访要有“放”有“收”。  相似文献   

16.
“有通稿吗?”时下,有些记者赶到新闻发布单位或采访现场后,总是很关心地这么问。一旦听说有“通稿”,便如释重负,把“通稿”往文件包里一装:“等着看报纸吧!”说罢潇洒而去。很难想像这些靠“通稿”过日子的记者能写出什么像样的新闻。靠这样的记者能办出让读者喜闻乐见的报纸吗?现在,有的单位和部门热衷于召开各种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他们往往在开会之前就组织人员为记者代劳,把需要报道的事写成由本单位领导审阅后感到满意的“通稿”。可以说,在记者来之前已是万事俱备了。拿他们的话说,请记者们来只不过是捧捧场、加深…  相似文献   

17.
在学习温家宝总理关于《乡村八记》写给范敬宜的信,学习中宣部刘云山、吉炳轩两位领导同志关于《人民日报》刊发《〈乡村八记〉概述》的有关批示时,有的媒体提出在兴调查研究之风中,记者要强化采访中的调查。笔者认为这个意见值得各家媒体重视。记者在采访中,访问与调查二者是水乳交融的。有的新闻学辞书对“采访”的解释是:为采集新闻而进行的调查或访问活动,是记者获取新闻事实的主要手段,也是记者的主要工作内容。可是近几年来出现了有的记者在采访中放松调查的情况。有的记者采访会议拿到会议材料就离开会场写报道去了,结果报道见报后,…  相似文献   

18.
隐性采访与策划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采访,是记者采用非记者身份收集新闻材料的一种采访方式。通过对近年来大量隐性采访案例的分析,笔者发现“策划新闻”这一现象在其中占有较大的比例。隐性采访究竟如何策划新闻,隐性采访与策划新闻之间是否存在着一定的必然联系,记者在隐性采访中如何规避策划新闻的误区?下面,笔者试对这些问题进行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19.
提问是新闻采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闻采访中扮演着中心角色。提问,看似简单,实则不然。它是对记者思想水平、业务水平、政治立场、社会活动能力的综合锻炼和检验。 学会提问,先要敢于问,然后要善于问。有的记者在采访中经常会问这样的问题:“您遇到了哪些困难?”“您的感受是什么?”“您的愿望。是什么?”“您的打算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就像简单的公式,缺乏个性。泛泛地提问往往得到的是泛泛的回答。那么,怎样避免泛泛提问呢?  相似文献   

20.
新闻摄影是抓拍还是摆拍,这是涉及报道思想、采访作风和记者素质的大问题。新闻摄影要坚持抓拍,反对摆拍。抓拍有许多难题需要解决,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有以下“四难”:一、发现有价值、出画面的新闻难。抓拍新闻图片,首先要发现新闻,捕捉到新闻,到新闻发生现场,置身于新闻发生的过程中,才有可能抓拍到新闻图片。但我们的一些作者,背着相机上高山、下海岛、登舰船,转游了十天半月,拍了十来个胶卷,拿出来的片子让人一看,很少有称得上是硬碰硬的新闻。有的作者还是靠采访到的一两件铁闻旧事,找个相似的环境,找个风和日丽的清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