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运动性贫血是指“由于运动训练或比赛造成单位容积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数值低于正常值的现象”。运动性贫血是运动员在竞技体育运动训练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种身体机能低下的状态,运动性贫血的发生和发展是影响运动员运动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对体能类项目运动员的运动水平和运动成绩影响极大,所以引起运动医学界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2.
抗运动性贫血剂对运动员红细胞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运动性贫血的发生机理以及防治的有效方法.方法:本实验在动物实验基础上,从运动训练时间较长运动员的红细胞相关指标角度出发判断运动员的运动与贫血关系,并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运动性贫血组和对照组的红细胞形态变化特点进行观察.结果:贫血组运动员血红蛋白、红细胞数目、红细胞压积、MCHC指标显著低于同年龄和同性别对照组运动员(P<0.05)或(P<0.01),红细胞异常率显著高于同年龄和同性别对照组运动员(P<0.05)或(P<0.01);抗运动性贫血剂不同程度地提高血红蛋白、红细胞数目、红细胞压积、MCHC,红细胞异常率显著下降(P<0.05或P<0.01).结论:抗运动性贫血剂通过改善红细胞形态,有效减少红细胞的老化,从而达到治疗运动性低贫血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运动性贫血产生机理及其低氧防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性贫血不仅严重影响运动员运动技能的发挥和运动成绩的提高,且对身体十分有害。高血容量反应是运动训练适应性表现,不会造成真正意义的贫血,而运动训练中红细胞溶血、铁储备状况和造血因子的监测则是预防运动性贫血的重点。以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就运动性贫血的发生机制,从多个方面进行系统论述,为运动性贫血的研究和运动员合理防治运动性贫血提供参考,并对利用低氧防治运动性贫血的可行性提出理论性探讨。  相似文献   

4.
运动性贫血是指由于运动训练或比赛造成单位容积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数值低于正常值的现象。运动性贫血诊断的标准是:男运动员的红细胞数目低于400万/立方毫米,血红蛋白低于12克;女运动员红细胞数目低于350万/立方毫米,血红蛋白低于10.5克。一旦发生了运动性贫血,运动员经常会感到周身不适,头昏、眼花、力不从心、食欲不振,运动时易出现心悸、气促、心率加快、容易疲劳、训练质量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5.
抗运动性贫血剂对运动员和大鼠红细胞代谢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运动性贫血时运动员和大鼠红细胞代谢酶的变化,并通过抗运动性贫血荆的营养干预观察对红细胞代谢酶的影响,以探讨运动性贫血的发生机制及防治方法。方法:观察大鼠和运动员的醛缩酶(AD)、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Na^+-K^+-ATP酶、Ca^2+-Mg^2+-ATP酶的变化来探讨红细胞代谢酶的变化。结果;运动性贫血时大鼠和运动员的红细胞醛缩酶(AD)、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较对照组明显下降,抗运动性贫血剂使用后能不同程度地增加6一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Na^+-K^+-ATP酶、Ca^2+-Mg^2+-ATP酶的活性,但对醛缩酶(AD)活性的改善作用不明显。结论:大鼠以及运动性贫血运动员红细胞Na^+-K^+-ATP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均降低,红细胞内离子平衡失调,从而影响红细胞膜的渗透性。使用抗运动性贫血剂能改善红细胞膜的渗透性和变形性,对磷酸旁路代谢途径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但红细胞糖酵解能力则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红细胞变形性与体育运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探讨运动对红细胞变形能力的影响,以及红细胞变形性因素、变形性与运动的关系,提出研究红细胞变形性,对提高运动能力、预防运动员贫血,为运动员提供合理的营养都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运动性贫血是指由于训练和比赛使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值的状态。根据国内外多年来对运动性贫血的研究报道,从运动导致血浆容量增加,红细胞破坏增加,溶血、蛋白质供给不足,缺铁、缺铜及血清睾酮浓度下降等方面综述了运动性贫血的发生机理。  相似文献   

8.
营养干预对运动性贫血铁人三项女性运动员铁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铁人三项运动属于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目,以有氧为基础。因此,要求运动员有较好的有氧能力。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必需微量元素,铁是血红蛋白的重要组成成分,与运动能力特别是有氧能力关系密切。以运动性贫血女性铁人三项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分为贫血组,对照组为正常运动员。训练期间进行为期8周的干预,贫血组给予铁复合制剂而对照组给予安慰剂;观察营养补剂对运动员红细胞相关指标、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以及血清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运动性贫血运动员血清铁、血清铁蛋白显著低于正常水平,机体铁代谢紊乱;营养干预后的贫血组运动员的红细胞相关指标、血清铁、血清铁蛋白浓度上升,并显著降低了运动员的血清转铁蛋白浓度,表明铁复合制剂可有效改善贫血运动员铁代谢紊乱状况,对运动性贫血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一般人的贫血诊断标准男女分别为血红蛋白低于12克%和105克%、红细胞数分别低于400万/mm3和350万/mm3。由于运动而引起的贫血称为运动性贫血。并非运动员的贫血都是运动性贫血,运动员中的运动性贫血约占20~30%,女运动员高于男性,少年儿童运动员高于成年运动员。引起运动性贫血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运动使脾脏释放溶血因子造成红细胞脆性增加和运动中血流速度加快,使红细胞破坏增加,以及由于运动消耗增加及剧烈运动造成食欲下降,使红细胞的构成原料减少,造成红细胞生成减少,导致贫血。什么是运动性贫血?  相似文献   

10.
运动性贫血的发病原因有很多,红细胞的变形性下降、机械脆性和渗透防性增加是其中的原因之一。我们以大鼠力竭性运动的模型,研究长时间运动引起体内脂质过氧化水平和血液ATP含量对Na~ -K~ -ATP酶的活力的影响及与红细胞变形的关系。结果显示:长时间运动后血液ATP含量下降:Na~ -K~ -ATP酶活力下降,与红细胞的变形性呈正相关:红细胞膜上脂质过氧化水平升高;与红细胞变形性呈负相关。提示:长时间运动引起的脂质过氧化水平的升高和膜Na~ -K~ -ATP酶活性下降是造成红细胞变形性下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运动性贫血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种身体机能低下的状态。运动性贫血将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机体机能水平,通常引起血液中红细胞破坏增加,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严重缺铁等现象,其发生和发展是影响运动员运动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多糖铁复合物是以三价铁(Fe3+)为核心,多糖为配合物的复合补血制剂,具有副作用小、配合性稳定、溶解度好,含铁量高等优点,本文对于10名符合国内亚理想血红蛋白(Hb)标准运动性贫血运动员,通过服用多糖铁复合物前后对运动员血液常规检查对比,发现运动员血红蛋白(Hb)有明显的提高,贫血症状改善.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2.
在竞技体育训练过程中,尽管运动员贫血的发生率并不高,但在运动实践中,往往运动训练引起的血红蛋白(Hb)浓度明显降低、仍未达到贫血标准的现象却多为常见。这种现象使Hb运输O2和CO2的能力及物质能量代谢能力下降,从而影响运动员运动能力,尤其是对体能类项目运动员的运动水平影响极大。本文分析了竞走中长跑运动员五周训练过程中网织红细胞参数的变化规律,以及在发生运动性血红蛋白降低时,前一周网织红细胞参数与后一周Hb水平的相关性,为预测正常训练过程中运动员低血红蛋白的出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体育运动容易造成各种创伤且伤口不规则,容易感染,伤口愈合周期长,且易形成疤痕。运动创伤是困扰教练员、体育指导员、运动员或参与运动者的一大难题,如何使用有效的方法手段促进运动创伤伤口愈合,减少创面,缩短病程是一个值得探讨研究的问题。剖析运动创伤伤口的特点、皮肤结构及其对伤口愈合的影响,探讨相关干预手段对于运动创伤皮肤伤口伤口愈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核心力量训练在竞技体育训练中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备受教练、科研人员的青睐,被业内人士称为体能专项化的桥梁。本文以广州体育学院田径队4名女子铁饼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进行16周的核心力量训练。结果表明:运动员实验前后倒出手速度差异显著,4名女子运动员的专项专机能和素质都不同程度地得到提高。通过核心力量的训练运动员摆动腿在旋转中的摆幅大小及速度进步明显,且能减少运动损伤延长运动寿命。  相似文献   

15.
以《中国体育报》为研究样本,从新闻叙事的角度,分析近年来体育人物的刻板印象及变化。这样的认知结果,有利于宣传体育与传播体育精神,有利于社会成员认识与评价当代体育与体育人物,有利于督促体育人物群体自觉维护其良好的一面而更加自律。  相似文献   

16.
运动训练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熊文  朱咏贤 《体育学刊》2004,11(5):132-134
探讨了运动训练学在竞技体育中指向直接获得竞技状态;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包括相关的实践内容和学科自身研究;运动训练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发展还不成熟;运动训练学学科地位具有确定性,但属性还存在分歧;学科的研究方法还不成熟,方法运用应注意适用性问题;学科应注重科学学的研究,在科研机制、设置、人才建设等方面也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7.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浙沪两省市194名游泳运动员进行运动性伤病调查,主要从运动性伤病的类型、部位、性质方面对比分析不同竞技水平游泳运动员的伤病表型特征。结果显示:优秀运动员运动性损伤较常见,多以慢性劳损为主,损伤部位依次为肩关节、腰背部和膝关节;一般运动员常发生急性损伤,损伤部位依次为膝关节、肩关节和腰背部。两组运动员鼻炎和中耳炎均常见。因此,依据运动性伤病的可能原因与机制,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以减少运动性伤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运用调查、访谈、文献资料调研、逻辑与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四川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基本现状、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方式、未来的走向等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近几年,四川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存在制约其长足发展的突出矛盾与问题。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过程中,四川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应当根据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总体发展目标与趋势,结合四川省特殊的经济、社会、体育发展实际,确立培养"健康、全面发展的高水平运动员"的目标定位,选择"多元化"的培养模式。为此,四川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要以调整"体、教结合"为突破口,鼓励支持多种力量开展培养工作,努力建成符合四川省实际情况的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和运行机制,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由单一学校途径向重点依托社会、企业方向转变,最终实现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多元主体"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9.
在网球运动损伤中,膝关节损伤是较为常见的运动损伤。各种体育运动均有不同程度的膝关节运动损伤现象。运动损伤给群众的健身运动、竞技运动员的运动训练、及体育院校学生的训练均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网球运动有关膝关节运动损伤的预防与治疗的方面进行研究,以避免在网球运动中各类膝关节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