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5 毫秒
1.
题目 (2005年上海高考题)硫酸铁(PFS)是一种新型高效的无机高分子絮凝剂,广泛用于水的处理,现以铁的氧化物为原料来制取聚合硫酸铁,为控制水解时Fe^3+的浓度,防止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必须先将原料中的Fe^3+还原为Fe^2+,制取步骤如下:  相似文献   

2.
1银镜反应的本质是Ag+被醛基还原为单质,为什么用乙醛做银镜实验时要用氨水将Ag+转化为Ag(NH3)2+而不是直接还原 首先我们能够想到的是,若直接还原AgNO3溶液,则生成的银在酸性条件下不能稳定存在(体系内本来就有NO3-,还原过程中溶液pH会下降,酸性条件下即使还原出Ag也会随即被HNO3氧化)。  相似文献   

3.
用魔芋多糖(KGM)将肌红蛋白(Mb)固定在玻碳电极表面,制备了Mb-KGM膜修饰电极.包埋在KGM膜中的肌红蛋白与电极直接传递电子.在-0.2V~0.8V循环扫描,可得一对可逆氧化还原峰,式电势为-0.403V,这是肌红蛋白辅基血红素Fe^Ⅲ/Fe^Ⅱ电对的氧化还原.其式电势随溶液pH值增加而负移且呈线性关系,直线斜率为-47.6mV/pH,说明肌红蛋白的电子传递过程伴随有质子的转移.研究了Mb-KGM膜修饰电极对O2、H2O2、NO电催化性质.  相似文献   

4.
由于铁在冷的浓HNO3中产生钝化,一般必考查铁与稀HNO3的反应,还原产物可按NO处理.因铁元素显 2、 3价两种价态,且能发生2Fe^3 Fe=3Fe^2 的反应,故铁与HNO3反应有其特殊性,命题源点是下面的两个化学方程式:  相似文献   

5.
食用水中铁的含量较低,即使采用普通的光度分析,亦难得到满意的结果。作者经过认真研究,利用邻二氮菲作为显色剂与食用水中Fe^2+(若为Fe^3+则将其还原为Fe^2+)生成一种稳定的橙红色的络合物,采用标准加入法(外推光度分析法),经过多次重复测定,得到了具有一定的可信度的测定结果。  相似文献   

6.
冯彩婷  杨丽霞 《考试周刊》2010,(44):239-240
本文作者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谷类中的铁含量,采用干灰化法处理样品,用盐酸羟胺把Fe^3+还原为Fe^2+。在pH=4--6的范围内.邻二氮菲能与Fe^2+生成稳定的橙红色络和物Fe(phen)3^2+,根据络合物的吸光度及标准曲线可求得铁含量。  相似文献   

7.
[变题1]写出Br2和FeCl2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比较Fe^2+和Br^-还原性的强弱。  相似文献   

8.
光催化还原法制备载银二氧化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重金属离子光催化还原技术在不同条件下制备不同的Ag/TiO2,并用TEM等方法对这些催化剂的载银量、银的分布进行表征,同时利用这些Ag/TiO2催化剂对亚甲基蓝和甲基橙进行降解实验。结果表明Ag/TiO2对亚甲基蓝和甲基橙的脱色效果较TiO2有很大提高,而且载银量存在最佳值。在还原体系中加入EDTA时,可以适当提高催化剂的载银速度。  相似文献   

9.
该实验的现象是基于碱性葡萄糖还原亚甲基蓝的速率与空气氧化亚甲基蓝还原产物的速率不等而形成的。实验起始,过量的碱性葡萄糖把亚甲基蓝由蓝色还原为无色,这时如果剧烈摇晃瓶子,空气中的氧气又把无色的亚甲基蓝的还原产物氧化回蓝色的亚甲基蓝,蓝色又重现出来,而后溶液中过量的葡萄糖又将蓝色亚甲基蓝还原为无色。如此反复,实验能多次重复。这个实验非常有趣,并且在讨论化学动力学时作为演示实验经常出示。  相似文献   

10.
Fe^2+与Fe^3+的性质与应用探究”的教学中围绕氧化还原基本核心概念,让学生通过“读读、做做、议议、探探、练练”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把学生的“做中学”和“思中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提高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11.
Nano-Ag particles/polyacrylamide (PAM) composites were synthesized by γ irradiation method and then blended with ethylene vinyl acetate (EVA). Dielectric behaviors of the Ag/PAM/EVA composites are investigated as a function of both the concentration and size of Ag particles. When concentration of the Ag fillers is rarely low, dielectric anomalies were first observed in contrast to the traditional percolation theory. As concentration of Ag increases, volume resistivity and breakdown field strength are enhanced, loss tangent (tan δ) reduced and dielectric constant kept invariable. In addition, the above variation became larger when the diameter of the Ag nano-particles is smaller. Such dielectric anomalies may be understood by considering the unique "Coulomb Blockade Effect" of the nano-sized Ag particles.  相似文献   

12.
利用显微拉曼技术研究了真、假茅台酒的正常拉曼光谱(Normal Raman Spectroscopy)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urface 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在室温环境下,得到了真、假茅台酒的在632.8 nm激发光下的NRS,但是它们谱图差别不太明显.通过研究活性衬底银胶上真、假茅台酒的SERS,结果显示,它们的SERS谱差异明显.特别是在真茅台酒的SERS中,出现了属于其主要香味成分糠醛的谱峰,而在假茅台酒SERS中,这些峰不出现或者强度很弱.因此SERS光谱法可以作为鉴别茅台酒品质和真伪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3.
测氯实验废弃物AgCL沉淀溶于氨水后,在70℃的恒温水浴中被葡萄糖还原为金属银,后者溶于硝酸,制备了测氯实验用试剂——硝酸银。硝酸银的回收率为97.69%,投入产出比为1:21,在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达到了实验废弃物"零排放"的环境要求目标。  相似文献   

14.
利用硅片上的金表面形成半胱胺自组装膜,并在半胱胺膜上接上荧光物质异硫氰酸荧光素,用落射荧光显微镜及电子倍增电荷耦合器件间接表征沉积在硅片上的各种金图形.该方法简便,灵敏度高,表征出的金图形清晰,最小直径为5—7μm.  相似文献   

15.
以醋酸锌和硫化钠为原料,采用PEG-400晶形控制剂、固相反应-微波水热耦合技术快速获得了单分散纳米硫化锌微球.利用XRD、TEM、FT—IR及UV—Vis对产品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获得的纳米硫化锌微球属于立方形晶相(闪锌矿),微球粒径为100-150/lm,分散性好,纯度高.分析了PEG-400分子控制形成单分散纳米硫化锌微球的机理.与传统水浴热法相比,微波水热可将反应所需时间从8.0h缩短到1.0h,且有助于ZnS前驱物的快速晶化。酸性大红3R水溶液的光催化降解活性测试结果证实,与传统水热法获得的纳米ZnS微球相比较,微波水热获得的纳米ZnS微球表现出了更高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6.
以抗坏血酸为还原剂,制备了一定粒径的纳米金.所制备的纳米金对葡萄糖与菲林试剂反应有强烈的催化作用,且生成的氧化亚铜微粒在870 nm处的吸光度与葡萄糖含量呈正比.据此,在优化实验条件下,建立了分光光度法检测葡萄糖含量的新方法.该方法灵敏度高、操作简单,可用于葡萄糖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7.
采用共沉淀法合成了Ag2O/NaNbO3复合光催化剂,并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别对其物相和形貌进行表征,用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仪对其光学性质进行研究。在可见光下以罗丹明B(RhB)为目标降解物,检测了Ag2O/NaNbO3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与纯的Ag2O和纯的NaNbO3相比,Ag2O/NaNbO3复合光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光催化活性,其光催化活性的提升可能归结于p-n结的形成,使得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复合机率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8.
纳米银对黄瓜和小麦的毒性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研究纳米银对黄瓜和小麦的毒性及在植物中的转运和分布,探讨其毒性机制,为纳米银的环境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创新要点:1.选取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为对象,比较研究纳米银对其萌发阶段和生长阶段的毒性效应及其影响因素;2.多数研究中的纳米银均有表面修饰,本研究选择无表面修饰的纳米银材料,排除表面活性剂的干扰因素;3.以络合剂半胱氨酸掩蔽解离出的银离子,探讨纳米银颗粒对植物毒性的贡献。研究方法:通过植物根长(图2)和生物量(图3)分别评价萌发和生长阶段纳米银的植物毒性。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测定植物组织银元素的含量(图7)。通过组织切片,利用透射电镜(TEM)观察植物根中银的微观分布(图6)。通过在暴露介质中添加半胱氨酸掩蔽银离子来评价纳米银颗粒对植物毒性的贡献(图3和5)。重要结论:在较高暴露浓度情况下,纳米银和银离子对小麦和黄瓜都具有明显的毒性。但当纳米银浓度低于200 mg/L,银离子浓度低于5 mg/L时,两者均能促进黄瓜根系的生长。两种植物在营养生长阶段比萌发阶段对纳米银的毒性更敏感。纳米银暴露后,银首先积聚于植物的根,然后被转移到地上部。为评价纳米银释放的银离子的作用,我们测定了暴露后介质中银离子的浓度。在种子萌发阶段,黄瓜和小麦的暴露液中约0.03%和0.01%的纳米银溶解,而在营养生长阶段,溶解的纳米银达到0.17%和0.06%。半胱氨酸作为银离子的强络合剂,能够彻底消除纳米银对黄瓜和小麦的作用,说明纳米银的植物效应可能来自于其释放的银离子。  相似文献   

19.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有针对性地制作计算机CAI课件,把一些微观抽象的化学现象和课堂上无法充分演示的实验,利用二维或三维的图 象、动画进行模拟,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特别是把从字材料中获得的概念转化为直观的形象,把难以想象的微观世界宏观化,通过直观的视觉来帮助学生观察分析,从而使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一些疑难概念、理论等为学生理解接受。  相似文献   

20.
采用机械混合法、溶胶-凝胶法制备TiO2掺杂Ag/SnO2电接触材料。实验结果表明,在机械混合法中,Ti4 不能进入SnO2的晶格,也没有提高SnO2的电导率;在溶胶-凝胶法中,Ti4 能够很好地进入SnO2的晶格,从而改善触头的电性能。微观组织分析表明:纳米触头中SnO2的分布要比非纳米触头中SnO2分布均匀,可以避免因SnO2的富集而降低电导率,从而提高Ag/SnO2触头的电性能和电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