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古代良史的实录精神与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上) 古代传记文,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史传,即见于正史的传记;再一类是杂传,即见于文集、丛书等各类著作中的传记。 以人物传记为主体的二十六史,合起来约有四千卷,洋洋五千余万言,记录了中华民族辉煌壮丽的五千年文明史,介绍了在历史的大屏幕上演出一幕幕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的无数风流人物。 表彰真善美以劝正道,鞭答假丑恶以戒人心,这是中国古代传记文的传统特色。写帝王有仁暴之分,写官吏有清贪之别,写武将有勇怯之殊,写下层人物  相似文献   

2.
前此诸篇,我们着重讨论了古代传记文对新闻人物通讯的写作借鉴。 从本篇起,我们拟从不同的角度,讨论古代说理文对新闻评论的写作借鉴。 说理文要概括,要抽象、要务虚,但这种虚不是虚无缥缈,不是玄而又玄,不是空对空。立论,要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理论与事实,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这就是事理相辅。从事实中总结出规律——道理来,这就是即事明理。 事理相辅,即事明理,这就是本篇要讨论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传记散文是我国古代散文长河中的一脉支流,它源远流长,沾溉广表;传记散文又是我国古代散文百花园中的一丛奇葩,它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当我们轻舟荡漾于这一脉清流,信步倘佯于这一丛奇葩,我们会发现,古代的传记散文,是那么丰富多彩,五光十色,令人眼花擦乱,目不暇接,又是那么深广阔大,汪洋浩荡,令人望而兴叹,留连忘返。本文即拟从这一脉清流当中勺取一瓢清泉,从这一丛奇葩当中撷取一瓣清香,为我国古代的传记散文勾画出一幅简要的素描。传记散文的源头,可以上溯到二千余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左传)、(国语)、(战国策…  相似文献   

4.
一 在司马迁笔下,即使是同一类型人物,而“才出一语,乃觉口气各不相同”,这是作者善于用独具特色的细节描绘,表现不同于众的“这一个”,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在两千多年前的司马迁那个时代,自然还没有细节、个性、典型等我们今天常用的术语,而在写作实践中,有许多表现手法古今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5.
张镛 《记者摇篮》2009,(7):58-58
人学即为当代人类对人性真实的透视学。以人的本质为基础,以人的价值为中介,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核心的人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以不同的思维方式对人学进行全方位的探究,其目的都是为了使“人”这一社会主体能够真正体现其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记录历史发展的文库中,新闻文体处于特殊的位置,其中人物通讯运用更是经常。在人物通讯中,写作难度最大的是人物传记。人物传记的新闻性就是时代性。 运城日报最近开辟了“百名企业家列传”专栏,引起了人们普遍关注。传记,在它的多性中,史料价值为第一。报载的传记文章一旦汇集成书,一个新的企业家星座将在河东上空升起。 近观诸文,能够激励人心,启人智慧的成功传记作品不少,然而其中也不乏败笔之作。如,有的文章通篇没有人物的籍址;有的文章多用第二人称,而最后才道出姓名;有的用事繁杂,主旨不明,人物形象模糊;有的文词铺张,多叙述而少细节;有的干脆不记生平。严格来讲,这些都不是传记,或者至少可以说不是按照传记的章法来写的。  相似文献   

7.
在读这本书时,我便不自觉地想起了欧文·斯通的《渴望生活》。那是一本文森特·梵高的传记,相信读过它的人一定会留下极难磨灭的印象——为那本书中所传达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对生命与光明的崇敬与向往。——那么,此时此刻,我便不由自主地想到,对于这一部传记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是准确无误的史料?是记录一些鲜为人知的轶事?——是的,这些无疑也是重要的,然而更重要的,我觉着是应该表现出所传主的人格与精神来。准确无误的史料只是传记中的基本内容和外在形式,唯有人格与精神才足以构筑全篇的骨骼与精髓,是汩汩流动的血液和撼动人心的力量。这一点,欧文·斯通做到了;谷辅林、张启莲当然也做到了。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曾经创造出辉煌的科学技术,阮元独具慧眼,编纂了<畴人传>一书,这是中国第一部自然科学家传记,后人评价为"不朽之盛业".  相似文献   

9.
周永涛 《大观周刊》2012,(23):21-23
歌德赞扬了奈瓦尔翻译的《浮士德》法译本,这是翻译史家津津乐道的经典案例。但是对奈瓦尔翻译该剧的具体细节,知道的人就很少了。本文从奈瓦尔厚厚的传记材料中,整理出他翻译《浮士德》的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再现了他不同寻常的翻译经历,还原了这部翻译杰出的本来面目,并从中得出了相关的启示,颠覆了许多传统的翻译常识。  相似文献   

10.
新闻是易碎品,然而,许多新闻名篇佳作,如《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虽历时久远,人们仍念念不忘。这些新闻名篇佳作,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针对性,浓郁的时代精神和特色,在写作上大都采用了许多典型的细节。正是那些典型的细节,渲染了典型的环境气氛,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体现了作品的思想性和时代精神,同时,也正是那些典型的细节,在人们思想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新闻界要“多出精品多出人才”,认真研究作为新闻名篇佳作应具备的新闻细节问题很有必要。 细节,教科书上定义为:它是文学作品中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是那些属于细枝末节方面的描写。从表现内容上分,它有景物细节、场面细节、行动细节、语言细节、肖像细节、心理细节等,它们都是作品整体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以为,细节并非文字作品所专有,新闻作品同样需要细节,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作品中细节的运用比文学作品中细节的运用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选用最能展示现场情景的细节细节来自现实生活,来自人与社会、入与自然的斗争,也来自记者采访的现场。尤其在采写现场新闻、现场特写、目击记、访问记中现场细节更为重要。写现场,就是写最能展示现场情景的细节。摒弃走马观花、睛蜒点水式的采访方法,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深入现场,不仅口问、手记,还要善于用眼睛仔细观察,用心去感受,以掌握具体、生动而又翔实的第一手材料;经过反复比较和筛选,将最典型的现场细节材料,用形象化的语言再现出来。荣获全国第二届现场短新闻评选一等奖的《铁肩担国防——徒步随民工支前背粮队进墨脱…  相似文献   

12.
古代传记文,对于有重要历史地位的、有丰富多采经历的人物,多详载其一生主要事迹,如《史记》中的《项羽本纪》、《魏公子列传》,《汉书》中的《苏武传》、《霍光传》,等等。 另有许多优秀的短篇传记,着重记述传主最为突出的一件事。其主要写作特点是:一篇一事,不蔓  相似文献   

13.
前苏联文学家高尔基将文学称为“人学”,精彩地道出了文学的本质功能。在古往今来浩如烟海的文学画廊中,无以数计的各不相同的“人”的形象为其做了最为生动的论证。与其对应,有人将新闻称为“事学”,且不论这一概括是否全面、准确,但它也简练地道出新闻的基本特点,即一切新闻均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没有事实也就无所谓新闻。文学———“人学”,新闻———“事学”,这使我们清晰地看出二者的分野。然而,做为本文所述的人物通讯这一新闻文体,却在这分野上似乎兼备了文学的特征,写事也是写人,写人更是写事。但二者的重合毕竟不是“‘人学’+‘事学’=人物通讯”,它的重心仍必须落在它的以事实为基石的新闻种属上。清代金圣叹曾把《史记》和《水浒》进行一番比较后说:“《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因文生事却不然,只在顺着笔性走,削高补低都由我。”这位才子说出了史实和演义两种创作方法的不同,颇给我们以启示。毫无疑问,写人是文学的优势。做为文学作品中的“人”,得益于“因文生事”的特性,使其可以顺着笔性,通过诸如虚构、集中、夸张等手法,而不必顾忌“脸是山西,嘴是山东”的囿于事实的窘迫,从而得到丰富与发展,塑造出富...  相似文献   

14.
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 ,这是他对文学本质的深刻感悟.当我们对新闻学有了很深的感悟的时候,同样会由高尔基的文学观联想到新闻学的本质,新闻学的本质应该是实践基础上的人学,我们且称之为"实践性与人学性"并重的科学.这里所说的"实践性与人学性"是笔者提出的概括新闻学本质的一个新闻学语句,其内涵界定为:新闻学是新闻传播主体在新闻传播实践中把握的人学,即新闻传播主体在新闻传播实践中对人生、社会、政治以及传播环境等制约新闻传播因素的整体驾驭能力和水平.因此,新闻学的本质是,研究新闻传播主体如何驾驭传播环境的科学,它充分体现出实践性与人学性有机融合的形态,是在实践性与人学性基础上进行架构的科学.  相似文献   

15.
在诸多卡夫卡的传记里,马克斯·布罗德撰写的卡夫卡传记最为独特。这是因为,马克斯·布罗德不仅是卡夫卡最密切的朋友,两人自中学时代即认识,而且布罗德本人是著名作家,在批评领域也颇有建树,文字水准很高。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官员普遍好读书,这是一个悠久的良性传统。 中国古代历朝的官员,大多是自幼人学,随之开始读书(经、史、子、集),目的是秉持“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士子的价值理念,经过若干年严格的训练和伏案阅读的习成,在人仕时方能知晓为人处世之理和感悟治乱兴衰之道。  相似文献   

17.
难写的传记     
这题目是看到一位友人写的《传记漫议》一文而想出来的。文中说:“中国缺乏优秀的人物传记,更缺乏符合近代要求的传记。我们必须正视这一令人难堪的现实”。此话我以为是对的。至少在目前,满意的传记还太少,与其他类别的文学作品比,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其实,我对此问题认识的缘起,也与这位友人有关。一个多月前,他约我写一本关于茅盾传记的书。我连忙推辞,这种工作,倘无几年充分准备,是做不了的。但他因我写过茅盾方面的论文,便执意不允,且因旧情尚好,我无奈,最后硬着头皮接受了此项任务。  相似文献   

18.
我的母亲     
去年初叶至善先生重病住院期间,他写的《父亲长长的一生》一书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至善先生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书,也是他晚年倾注全部心血用散文笔调写出的、充满爱心和理性的传记著作,受到读者和研究者的重视。其实,至善先生在写作父亲传记以前,曾经作了充分的酝酿,甚至想到如何把握一部长篇传记的创作。因此他先写了《我的母亲》一稿,作为写长篇传记的“试笔”。后来这部分的内容大部揉进了父亲的传记中。遗憾的是,因健康原因,《我的母亲》一稿没有时间继续写下去。本刊得到至善先生家属提供的这一遗稿,由本刊首次全文发表,以纪念至善先生逝世一周年,并飨读者。——编者  相似文献   

19.
杨桂军 《大观周刊》2012,(8):247-247
根据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只有当人具有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并现实地作用于客体的时候,他才可能成为活动的主体,具有主体性。换而言之,人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是可以培养和发展的。现在的中学生,应该说还只是一个发展中的主体,待开发的主体,  相似文献   

20.
电视新闻记者应时刻注意抓拍那些能够传神的细节镜头,用现场感极强的典型细节打动观众,感染观众。有人说电视新闻受拍摄现场和时间制约,不宜用于表现细节画面,这恰恰是一种误解。不妨作一比较:一篇题为《黄河的儿子——杨联康徒步考察黄河散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