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丰 《新闻前哨》2008,(9):40-42
对新闻作品进行分析、比较和论说,几乎是从有报纸起就有的活动。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总编辑评报》,就是这样一本以报社记者作品为对象的新闻评析集。本文从《评报》的内容出发.简要分析了评报作者在新闻改革的文化背景和媒介生态下,描述媒介行为、分析新闻作品、解说新闻现象、评定传播效果、论证传媒从业人员规范等各方面的“鉴识”和“认定”,从而在评报中挖掘其更深层的价值,用于指导报业实践。  相似文献   

2.
葛松 《军事记者》2014,(2):15-16
受众通过信息反馈影响新闻媒介。对于军区军兵种报纸来说,读者反馈实际反映了对报纸的阅读体验和价值判断。全媒体时代,增强军区军兵种报的服务功能,一方面要靠编辑记者眼睛向内自我评判、自我提升;另一方面,要注重用读者的眼睛来盘点报纸看点,用读者的评价来衡量办报效果,在此基础上改进办报质量、提升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3.
笔者通过对媒介融合及专业报纸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专业报纸需要从新闻报道形式、新闻制作、传播渠道及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变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4.
从近代报纸诞生到互联网的出现,“第一媒体”和“第四媒体”的年龄相差几百年.跨越这几百年的距离,报纸和网络现在作为活跃的媒介形态同时为广大受众提供着新闻信息.这两者间的关系,经历了各自发展时期、对抗时期、竞争与合作并存时期、报网互动时期以及未来可以预见的报纸、网络和其他媒介形态走向融合的时期.本文采用文献分析和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以报纸和网络间关系的演进过程为线索,通过对二者关系的分析,着力探讨报网互动的出现原因和互动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5.
媒介融合背景下“智慧立报”的传播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强 《东南传播》2013,(11):11-13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其生存与发展成为业界和学界关注的话题。在这种媒介融合的趋势下,报纸需要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对此,《文汇报》总编辑徐炯提出了"智慧立报"的立报理念。本文将从现实背景、历史依据、传播学解读及现实对策几个方面阐述"智慧立报"的现实境遇和历史依据,并提出实现策略。  相似文献   

6.
评报与办报     
评报是办报信息反馈的形式之一,历来为报人所重视。从军报创刊半个世纪的办报实践看,评报一直是办报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报人还是通讯员,都有必要高度重视评报。把办报与评报结合起来,才能使报纸越办越好。评报是军报的优良传统军报有重视评报的优良传统,可以说军报评报的历史和办报的历史一样长。早在1955年军报试刊时,就发函向部队的广大读者征求意见:你认为哪些稿件好,哪些稿件不好,为什么?社论、评论有无针对性和说服力?时事政策宣传觉得如何,应当怎样搞得更好?中心工作和经常性工作报道是否切合部队实际,有无指导性?对报纸…  相似文献   

7.
评报是研究、改进报纸最有效的手段;是采编人员业务学习、学术研究、讨论问题、自我教育的好课堂;是分析报纸存在的问题、肯定进步、找出差距最简便的方法;是开展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教育,领导报纸不断前进的有效手段;更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政治家办报原则的具体体现。作为都市报的评报显然要与它的定位相结合,要注意舆论导向和格调,要检查每天新闻报道的内容和品质,要研究其他媒体特别是新媒体,要打磨本报的个性与风格。而专业评报则承担着更准确,更专业,更前卫,更开拓的责任。  相似文献   

8.
在新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环境下,新的媒介形式越来越多,使报纸等传统媒体遭受剧烈冲击。不管是新媒体抑或是传统媒体,均在持续努力探索传播方式以及生产信息的全新方式,传统的媒介同新媒介之间因为对立,就会进入到合作与竞争的模式下。因此,媒介融合就是实现转型与发展的必然选择,报网之间的相互同和,就成为媒介融合下报纸媒体的重要生存与转型的途径。本文通过探究报网融合在中国发展的实践以期为转型中的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媒介融合时代报网互动的必然性及其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媒介发展史的分析和对网络媒体与报纸的比较,指出在我国报网互动的初级阶段所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建议,以便促进报纸与网络的优势结合。  相似文献   

10.
李燕  关欣 《新闻前哨》2014,(1):94-95
广告在报纸媒体经营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受到激增的媒体数量和新媒体强势崛起的影响,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介市场份额被大幅压缩。为适应传播环境的转变,报媒广告经营必须转变思路.作为广告产业链的末端,报纸不再只是单纯的信息发布载体,而开始越来越多地承担产业链中上游所扮演的角色,业态边界日渐模糊。这既是报纸媒体广告经营的未来趋势,也是其摆脱不利局势的一种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1.
报纸作为历史最悠久的信息载体之一,如今正面临着新的生存和发展难题。降价、扩版、促销……一轮又一轮的报业营销战硝烟四起。各报业集团使出浑身解数争夺读者,以谋求新的发展契机。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免费报纸这个不算新鲜的媒介形式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加入了市场竞争的行列,免费取阅,不计成本。那么,与传统收费报纸相比,免费报纸的特点是什么?免费报纸又将给传统报业带来怎样的冲击?免费报纸在生存压力和内容质量之间如何平衡?  相似文献   

12.
叶璐  张膺浩 《今传媒》2013,(4):62-63
地铁报是在城市现代化与媒介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发展出的一种报业形态,地铁报的媒介性质与传统报业有所差异,因而其对媒介资源的占有、分配、整合都有别于传统报业.本文以地铁报创办时期的资源整合模式作为研究对象,并特别探讨其在媒介资源整合中与同集团旗下传统付费报纸的资源冲突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如今,报网互动已经成为媒介融合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媒介融合经历的一个重要阶段。报纸和网络的互动改变了传受双方单一的互动模式,受众参与度提高。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也从中获益,提高了影响力,拓展了媒介传播的效果。本文从受众角度着手,通过对受众自己人心理效应的分析,提出报网互动的发展策略,希望能促进报网互动的更好融合。  相似文献   

14.
行业类报纸是宣传行业政策与传播行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报纸内容质量的高低、版面形式的丰富以及灵活程度,影响着自身报纸的生存和发展.随着报业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新媒体的崛起,人们对行业报纸版式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媒介融合环境下,如何能更好地发挥行业报版面优势,谋求版面设计创新发展,本文主要结合《海峡资源报》版面设计以及福建省内部分行业报的实际版面应用略作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5.
王凡 《新闻世界》2011,(2):66-67
在许多新闻理论界和业界人士眼中,报业面对网络通信飞速发展带来的挑战,走"报网融合"的道路是其必然的选择。本文通过比较网络媒体与报纸信息传播方式、新闻内容生产的不同,说明仍处发展阶段的我国纸媒,虽然为了发展要迎合媒介融合大趋势,但报纸的本来任务或者说信念不曾改变,即以严肃的硬新闻、深度的分析报道占领观点市场,生产对受众来...  相似文献   

16.
报网一体化是时代环境下媒介融合的必然产物,是传统报纸在面对新兴媒体冲击的现实困境下求得生存和转型的重要路径,因此,报网一体化成为传统报纸已经或正在进行的战略选择.文章在对报网一体化概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分析当前报网一体化发展所表现出的突出特点,依托发展现状,指出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对报网一体化的科学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7.
《新民报》办报历史当中的出版实践及其出版思想与价值需引起重视。重新审视这份传奇报纸的创新发展路径可以发现:办报方针一以贯之确保报纸与受众的接近性,编读互动新闻联动拉近与读者心理距离,内容生产协同优秀作者形塑良性媒介文化,这些互动出版实践进路均能对现代报刊编辑部进行新型主流媒体建设、深度创新拓展探索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8.
由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媒介传播的形式越来越丰富,给传统媒体的生存发展造成极大冲击.传统媒体为扩大生存空间,新媒体为获得更好发展,都不断从生产经营、销售渠道上进行创新.传统媒介和新媒介之间的关系也一再变化,从最初相互独立,到彼此竞争合作,融合的程度不断加深.鉴于这种全新的媒体形势,报网融合逐渐成为各大报纸寻求发展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9.
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初期的<边区群众报>,是一份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以陕甘宁边区普通群众和基层干部为阅读对象的大众化报纸.经过多年的发展,<边区群众报>形成了一个"大众化报纸--大众化通讯网--大众化传播渠道"的大众化传播过程,涵盖了报纸的新闻来源、媒介形态和传播渠道等多个环节.大众化传播过程弥补了陕甘宁边区普通群众不能阅读报纸、不能获得有效信息的缺陷,实现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各种信息在边区社会的相通相融.使报纸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战争中得力的宣传工具,产生了极强的传播效果和极佳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20.
报社的总编室是生产报纸的核心部门,很多办报的思路、想法都从这里产生。编辑工作的特定任务最主要的就是对报纸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总体设计,并通过稿件的选择、修改和编辑来组织实施。这是传统媒体时期,报纸编辑的基本工作内容。但随着社会变革加剧,报纸编辑面对的是更加复杂的社会环境,媒介种类与数量的递增使报纸的竞争氛围异常激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