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进程,是一部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时代发展相结合、同人民群众相结合,不断探索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的过程。揭示和探讨我们党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三化"进程,对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更好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既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任务和重要目标,也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了现实的层次性诉求问题。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到党政领导干部、理论宣传工作者、人民群众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理论主体的广泛认同,形成普遍的社会共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领导干部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理论宣传工作者要功底扎实、善于深入浅出;群众要自觉入耳、入脑、入心。理论主体的层次性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人本性诉求。  相似文献   

3.
在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要向人民群众宣传、灌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这就要求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与时俱进,要选择和创新带有时代气息、贴近人民群众及其思想实际的方法,即符合群众口味、满足群众对理论需要的方法,也就是实现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大众化。  相似文献   

4.
目前,学界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但是,理论界忽视了两个基本概念的界定: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境中的"大众"。结果是:第一,把马克思的思想与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混为一谈,把经典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完全等同,同时把前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当成了经典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变得模糊化、抽象化;第二,把一般意义上的"人民大众"或"人民群众"当成了特殊语境下的"大众",抛开具体历史条件抽象地谈论大众概念,必然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大众主体被遮蔽。两个关键概念被遮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将脱离实际,产生不了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5.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最本质的特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坚持价值主体的人民性,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价值评价的人民性,始终站稳人民群众的阶级立场;坚持价值目标的人民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马克思主义才能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  相似文献   

6.
以人民为中心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遵循,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巨大成就的重要法宝。以人民为中心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凸显人民群众在大众化中的实践主体、接受主体、创新主体、评价和检验主体地位。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在科学分析人民群众主体结构的基础上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在科学把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新变化的基础上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史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早期实践史,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很好的历史范本。理性透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早期实践,对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重要启示: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满足人民群众的理论需要和维护与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改进马克思主义传播方式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与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论辩与较量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8.
最广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进一步提高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仅要靠党对群众的灌输,还要靠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学习,以及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应用、实践,充分发挥他们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主体性,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自我教育活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有一个正确处理好先进性与广泛性关系的问题,必须分层进行,充分发挥不同群体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当前,要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党的理论工作者、人民群众、青年这四个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9.
以实践的角度来认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实践性的角度来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本质要求和必然追求.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地位,以理论成果造福群众,理论宣传贴近群众。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任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肩负重要历史使命:凸显价值论,强基固本,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人民导向;贯彻方法论,立足传统,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路径;落实发展观,面向世界,拓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空间范畴。上述三重使命统一于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社会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学者与人民群众是一对相互促进的范畴,二者共同实现自身的价值飞跃。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称和涵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称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即它所指称的对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涵义是指相结合这个对象的具体内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既是实践创新,又是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再生产过程。只有在实践和理论的统一上,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外延和内涵。  相似文献   

12.
中国建设和谐社会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步骤和战略安排,在这样的历史进程中,建立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不仅是中国现实的需要,也是中国未来和谐社会的实践基础。利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解释和展望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途径,是构建指导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发展需求,也是和谐社会最基础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3.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对理想社会新人的质的规定。它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发展要求 ,对之进行了科学的论述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把我们党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包含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大众化,又包括宣传普及的大众化,即为马克思主义具体化、通俗化和普及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互促进、紧密联系。回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总结经验,对于我们今天如何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历史重任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发展并不断创新的过程。这两个过程是完全一致的。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文章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实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启示来加深读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从学习的认知含义看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难题并非因为马克思主义不通俗,其根本在于大众主体对马克思主义是否认同。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对于主体认知和认同马克思主义有重要作用与意义。为了建设学习型社会,要以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为主体认知的主要途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要掌握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科学方法,提升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程度与水平,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认同的实效性;要适合时代认知特点,利用多种形式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主体认同。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马克思主义,寻找适合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并将积累的丰富经验提升为理论,用以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包含着独立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调查分析中国实际、提出初步的行动方案、引导和动员群众参与、总结实践经验、制定纲领策略、深化群众实践、调整政策策略、提炼创新理论等基本环节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是个常提常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仅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在实践上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新时期必须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不仅在理论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在实践上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大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行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文化运动到毛泽东思想的诞生,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一个由表层到内在的中国化的历程。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和领导中国革命的历程无不透射着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以寻求中国问题的"根本解决"为出发点,李大钊坚持"求真"的方法论原则,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朴素的辩证思维、民本思想、义利观和革故鼎新精神,立足工农群众的实际,以发展生产力和走共同富裕道路为价值取向,从而形成了其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问题的思索轨迹。  相似文献   

20.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不仅表现为逻辑性的学理形态,而且表现为实践性的应用形态。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紧紧抓住"中国向何处去"这一历史主题、时代课题,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进程中,圆满回答和成功解决了这一课题,指明了中国前进的方向,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魅力与生命力,从而在各种社会思潮中居于主导和引领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