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庄子》中有这么一段:“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藏小大有宜,犹有所循。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循,是恒物之大情也。”  相似文献   

2.
《诗经·邶风·燕燕》之终章非错简所致,《毛诗序·燕燕》与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诗论》相关内容可相互发明。《燕燕》抒情于终章得“以礼节情”、“情礼和谐”之义,胜于始初“恣情违礼”之状态,《诗论》“贤于其初”者,其此之谓也。  相似文献   

3.
在古代汉语中,“谓P曰”“言于P曰”都是“对P讲(说)”的意思。“谓P曰”适用范围很广,“言于P曰”却有着特定的运用范围。例如: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里的“言于P曰”是平民(赵括的母亲)对君主(赵王)进言。下面几个句子也是类似情况:①孔子言于定公曰:“臣无藏甲……”(《史记·孔子世家》)②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战国策,燕策一》)再如:无忌言于平王曰:“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史记·伍…  相似文献   

4.
“本”即《景岳全书.求本论》所说“所谓本者唯一而无两也,盖或因外感者,本于表也;或因内伤者,本于里也;或因热者本于实也;正不足者,本于寒也。但察其因何而起,起病之因,便是病本,只此表里寒热虚实六者而已。”“本”就是阴阳和它归属下的表里寒热虚实,也就是八纲。八纲就是复杂的病理改变的概括,包括病因、病机几个方面的意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又如《素问.玉机真藏论》说:“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  相似文献   

5.
一、口语定义 口语,顾名思义“口”就是嘴巴”,“语”就是言语,口语就是用嘴巴讲话。 “口语就是言语,也就是说出来的话。(见《辞源》)。”“口语就是谈话时所使用的语言。”(《见现代汉语词典》)。 上述几种解释都有一定的道理和根据。但是都较为笼统,它们都不能揭示我们所研究的“口语”的内涵。我们认为,口语的定义应该是:在特定的语境中,为成功地完成特定的任务,凭借声音进行听、说的一种言语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的《太史公书》在完成之后的处置情况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均有交待。《自序》曰:“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报任安书》曰:“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自序》所言“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两名互文见义。前者称“藏”,即藏本,后者则应是传本。《报任安书》谓“传之其人通邑大都”(案:“通邑大都”指京师),正与《自序》“副在京师”相互发明。又,“在京师”者既称“副”本,“藏名山”者则应是正本。可见《太史公书》原有正、副两本,正本…  相似文献   

7.
“把”字句究竟出现于何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字句究竟出现于何时,学术界众说纷纭.王力先生《汉语语法史》指出“唐代以后,处置式产生了”;潘允中先生《汉语语法史概要》则认为用“把”组成的初期处置式在南北朝已陆续出现.但是,我们在《睡虎地秦墓竹简》(以下简称《秦简》)一书的《法律答问》中发现一个值得研究的句子:可(何)谓“臧(赃)人”?“臧(赃)人”者,甲把其衣钱匿臧(藏)乙室,即告亡,欲令乙为盗之,而实弗盗之谓(?)(也).该句中的“把”不能看作是表“握持”义的动词,而应是表处置(到)、起提宾作用的介词;“甲把其衣钱匿臧(藏)乙室”是表处置(到)的“把”字句.假设上例中的“把”是动词,则“把其衣钱匿臧(藏)”的结构形式为V_1OV_2.在古汉语中,  相似文献   

8.
<正> 本文所要讨论的是这样一个“是”字: ①后母闻言,于瞽叟诈云:“是你怨家有言:不得使我银钱。若用我银钱者,浑家不残性命!”(《敦煌变文集》卷二页一三二)“是”字置于句子之首以加强语气,“怨家”指舜,“残”即“留”意,同页有“是你怨家修仓,须得两个笠子”,“是”字和上“是”字是同一作用。笔者所用材料是向达先生等编《敦煌变文集》和《苏联所藏押座文及讲唱佛经故事五种》(周绍良、白化文编《敦煌变文论文录》附,以下称《五种》)。统计的结果是:共有这样的“是”字21例,其中,《敦煌变文集》有20例,《五种》有1例。虽然仅有21例,但是分为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9.
哈斯宝的《新译红楼梦》的手抄本现已发现了五种。除了我校蒙语专业合勘整理出版时所用三种手抄本以外,内蒙古语文历史研究所还藏有两种手抄本(其中的一个是残本)。这些手抄本上都有“所抄”、“所写”年月。但转抄者们所注明的年月对研究者关系不大,所以人们不关心。如内蒙古大学图书馆藏本,这个本上写有“抄于光绪五年”。人们很注意内蒙图书馆藏本和内蒙古语文历史研究所图书馆藏本,前者注有“始写于道光二十七年孟秋上旬”,后者注有“写于壬子年孟秋吉日,修订于甲寅年中夏”。哈斯宝在他所译红楼梦的“读法”里写道:“这本书里,凡是寓意深邃和原有来由的话,我都旁加了圈,中等的佳处,旁加了点;歹人秘语,则划线标识”。可是上述五种抄本都无此种标识,由此可以断定这五种手抄本都不是哈斯宝的原译本。那么,这五种手抄本上出现的“写于×年×月”和“抄于×年×月”的所注年代是属于哈斯宝翻译的年代呢?还是转抄者们抄写的年代呢?研究者们有了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困惑一 :新课程规定的五大学习内容是否 有轻重?口语交际、综合 性 学习 是 否 可 以 根 据不 同 的 办学条件和学生实际作弹性处理? 《 语文课 程标 准》 指 出:“ 语文 课 程应 致 力 于 学 生 语文 素 养 的形成和发展。”课标和教材规定的识字和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 项 学习 内 容 都 是 语 文素 养 的 主要 组 成要 素 , 而 综 合 性学 习 却 是“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基本途径 ,所 以 ,这 五 部 分 学 习内 容 并 无轻重之分。口语交际是学生进行人际 沟 通, 发 展 合 作 能 力的 基 本 素质 , 自然 必 须 按 要 求 认真 …  相似文献   

11.
一我国是几千年的文明古国,历来是讲文明、讲礼貌、讲语言美的。《礼记·曲礼》第一句就是“毋不敬”,又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阐明礼貌,礼节的中心是“敬”和“尊”,即不要不尊敬别人,要诚于中才能形于外。《论语·乡党》篇中说:“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评述了徽州学人与《四库全书》相关的三个问题:①“应诏献书”突出——盖以把藏书刻书建立于商业资本上,乃是徽商群体的首创,体现出藏刻主体和藏刻资金的双重突破;②徽人入馆“在事”者多,然多侨寓外郡。这表明徽商以江左为重点并辐射全国的以商品经济育才的丰硕成果,较之“天下之民寄命于农”的育才之难来说,是个巨大创拓;③徽人“被收录”者众。然明清徽籍学人特多而被斥入“存目”或弃掷于《全书》之外者更多;盖以作为明清“两次商品经济大潮”回应的徽籍诸多学人颇具民主性反传统思想和创新意识,与《全书》修撰宗旨形成巨大反差,故遭贬抑特甚(全国亦然)。这可说是《全书》修撰中的方向性失误和最大恶果。  相似文献   

13.
高语第二册(必修)《同说》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本来,前面的“《书》不云乎”同后面的“好问则裕”合起来是一句话,“好问则裕”不过是动词“云”的宾语,整个地是要说“《书》云:‘好问则裕。”这样的意思;可是,像课文那样标点——在“《书》不  相似文献   

14.
匋文与泥封 《铁云藏匋·附泥封》四册,系光绪三十(甲辰,1904)年石印本,据序言看,前者成于甲辰正月,后者成于同年二月。 刘鹗好研究古文字,他的“抱残守缺斋三代文字”研究项目即指甲骨文、陶文和古钱币文字。在《铁云藏匋》自序中,他考溯古文字发展源流顺序是:篆籀成于周,分隶成于汉,真(正)楷成于唐。他觉得,“欲求隶楷之原,汉魏六朝碑、版存者不下千通,可沿流而溯也”,惟“篆籀之原,舍钟鼎彝器款识而外,几无可求”,因而学者历来引为憾事。  相似文献   

15.
成语是熟语的一种,也叫现成话,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结合得很紧的词组合成的固定短语,作用相当于一个词。 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从书本上传下来的。其一,古代诗文词句的节录或节缩。如“中庸之道”出自《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风清弊绝”出自宋·周敦颐《拙赋》:“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劳,拙者逸;巧者贼,拙者德;巧者凶,拙者吉。呜呼,天下拙,刑政彻,上安下顺,风清弊绝。”其二,历史的故事。如“退避三舍”是《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退三舍避之”的故事。“破釜沉舟”是《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的“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的故事。其三,寓言故事。如“滥竽充数”出自《韩非·内储说上》、“守株待兔”出自《韩非·五蠹》。另一方面是从口  相似文献   

16.
一“混沌”者,天地形成前之元气状态也。《周易乾凿度》:“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似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似质具而未相离,谓之混沌。”《白虎通·天地》:“始起先有太初,后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混沌相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字亦作“浑沌”。《文选·七启》:“夫太极之初,浑沌未分。”李善注引宋均曰:“言元气之初如此也,浑沌未分也。”李周翰注:“浑沌为一气也。”《论衡·谈天》:“说易者曰:‘元气未分,浑沌为一’。”音转为“浑沦”。《列子·天瑞》:“太初者,  相似文献   

17.
玮琦 《初中生》2015,(4):17
◆书面语和口语的双轨发展从合拍到脱节再到合拍 先来厘清四个概念:口语、书面语、文言文、白话文.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文言文和白话文都属于书面语.但前者建立在先秦汉语口语的基础上,后者则建立在近代汉语口语的基础上. 1.先秦时文言和口语基本一致,中古汉语口语研究尚不足. 大约在先秦时期,文言文还是和当时的口语一致的.诸如《论语》《孟子》这类,可以说就是当时口语的实录.“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当时说话,也就是这么个腔调.  相似文献   

18.
郑众:“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物于事。”(《周礼·春官》郑玄注引)刘勰:“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文心雕龙·比兴》)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集传》)  相似文献   

19.
姚行地同志在今年第四期《图书理论与实践》中认为:“图书馆界的一些专家、学者根据汉·司马迁《史记》中‘老子者……居守藏室之史也,和唐·司马贞‘素隐’按‘守藏史周藏书室之史也’的说法把老子赠封为国家图书馆馆长是不合适的.”并以《周礼·天官》所载否认周设有“守藏室史”.  相似文献   

20.
“启发”,“启发式”,那已经是被人们用烂了的教育词汇,而且稍有文化修养者都知道,这一词汇的发明权是属于孔老夫子的,翻《辞海》、《辞源》,以及权威的《汉语大词典》都是这样写着的,而且有人马上会告诉你,这个词儿典出于《论语·述而》,原文是:“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白纸黑字,写得明明白白,怎么可以说是“夫子何曾言‘启发’”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