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一个喊出“打倒孔家店”口号的人是吴虞(一八七一—一九四九年),四川新繁人。五四运动前后,在《新青年》杂志发表《吃人与礼教》、《家庭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等文章,大胆冲击旧礼教和封建文化。曾被人们誉为“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后来,他背叛了自己提出的口号,走到另一条道路上去了。第一个介绍俄国革命和  相似文献   

2.
“打倒孔家店”,是五四运动前夕的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反对封建道德礼教、封建思想体系的一个口号。  相似文献   

3.
“废督裁兵”的基本含意是废除督军,裁减兵额。这一口号是一九一八年底,在北京军阀政府进行“和议”的准备阶段,作为和平运动的口号提出的。此后,“废督裁兵”的政治思潮发展成为以民族资产阶级为主体的政治运动,颇有社会影响。但至今很少有人研究这一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上的问题。有的论著中认为这一运动的作用是“抵制人民革命运动的发展。”笔者认为,“废督裁兵”运动是新兴的经济力量反对军阀政治的产物,它揭露了军阀独裁、混战的罪行,客观上有助于人民大众政治觉悟的提高;对人民大众接受中国共产党“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政治主张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有利于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一面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谈判,一面积极准备发动内战.针对蒋介石的反革命两手,毛泽东同志提出革命的两手策略,“针锋相对,寸土必争”,即以谈对谈,以打对打的革命口号;同时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作为谈判的方针.以后,又提出了“和平民主新阶段”作为争取革命和平发展的策略口号.关于这  相似文献   

5.
杨献珍同志反复强调:“学习辩证法,就是要学会把两个对立的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本事”,并且认为,“这样就可以避免在实际工作中的片面性。”杨献珍同志在这里所提出来的是一个普遍原则,并不限于处理两个对立思想,而是泛指观察任何事物,都必须把两个对立的东西联系在一起,“要经常记住事物的两个侧面是不可分地联系着的。”这种否认矛盾,排斥矛盾双方的斗争和转化的所谓“联系在一起”正是“合二而一”,是“合二而一”这一资产阶级反动世界观的核心。醉翁之意不在酒。杨献珍同志拼命强调要学会把两个对立的东西联系在一起,并不是什么为了避免实际工作中的片面性,而是彻底反对“一分为二”。  相似文献   

6.
伦理主义在近代的衰落及“儒学兴国”的误区刘跃进引言:“儒学兴国”引起的思考近代中国的衰退,使中国人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中的伦理主义进行批判性审查,提出了“打倒孔家店”和“全盘西化”的口号,以此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伦理主义。在否定自身的同时,中...  相似文献   

7.
文化大革命期间,“造反漫画”漫天飞舞,上图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影响最坏的一幅漫画——《群丑图》。文革开始后,在《五一六通知》和《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中提出了对所谓“刘少奇、邓小平资产阶级司令部”和“彭真、罗瑞卿、陆定一、杨尚昆反党集团”进行斗争的口号.这幅造反漫画便是这一决定的产物。画上注明了作者为“斗争彭、陆、罗、杨反革命修正主义集团筹备处”.把文化大革命要打倒的所谓“走资派”.即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社会知名人士作为“反面人物”全都列了进去,颠倒美丑。  相似文献   

8.
张学良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声威显赫,而又十分关键的重要人物.作为奉系军阀首脑的继承人,他能在民族危亡之时,挥着从流,发动西安事变,确实令人钦佩不已.目前论述张学良政治立场转变过程的文章有许多,本文仅就张学良与“一二·九”学生运动的联系方面,考察分析他政治思想发生巨变的原因和过程.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九日,北平爱国学生六千余人举行示威游行,高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争取中华民族的自由解放”等口号,拉开了轰轰烈烈的“一二·九”学生运动的序幕.此时张学良将军正在西安,当他得知东北大学…  相似文献   

9.
本文坚持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对杨献珍“综合经济基础论”做了全面考察研究,指证这一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新的理论贡献,是对我国过渡时期经济基础实际状况的科学理论概括,是历经四十多年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检验的真理性认识.作者还认为杨献珍在五十年代就能打破姓“社”姓“资”的思想束缚,提出了很有理论见地的思想,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较早的正确的代表.  相似文献   

10.
标语是指“用简短文字写出的有宣传鼓动作用的口号”,而口号则是指“供口头呼喊的有纲领性和鼓动作用的简短句子”。标语和口号的意义相近,只是前者书面语色彩浓些,后者口语色彩多些。多数简短的具有鼓动性的句子既可以作为书写出来的标语,也可以当作呼喊的口号。所以,人们常常将标语和口号并称,我们这里所说的标语也包括了口号。目前,标语已经成为各级机关开展工作的重要工具,标语的宣传功能和环境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凡举重要活动,必有标语随行,如欢迎领导、鼓舞士气、告知活动、宣传精神、提醒注意等等。一些重要的会议或活动甚至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征集标语口号,如:公开征集2006世界水大会的标语口号,征集2007年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标语等。这些标语的征集,一方面可以解决活动所需的标语,另一方面,也是在群众中进行宣传的重要方式。标语的拟制是有规律可循的,拟制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标语内容要与时俱进标语要以鲜明的时代性吸引人、激励人。战争年代的标语多用以激励人民参加或支援战争。如:“打倒军阀!”“打倒蒋介石!”“将革命进行到底!”等;建国以后,标语的主要功能转变为侧重宣传特定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教育提醒民众。如:“向雷锋同志学习”...  相似文献   

11.
一五四运动时期,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这一口号在当时的新文化运动中,曾激励着人们胜利前进,是新文化运动的锐利思想武器。五四运动已经过去六十年了,新文化运动也已成为过去,但是这个口号却随着时代的发展所赋予的新的内容,有着没有成为过去的东西。民主和科学本来是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武器,对欧美资本主义文明起过巨大的作用。五四运动时期,中国激进民主主义  相似文献   

12.
《教育文汇》2006,(6):11-12
当有的小学出现了“八荣八耻”校服的时候,我想,又一个好思想经过各级领导的“传达”、“贯彻”和“落实”,被转化为口号了。  相似文献   

13.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土生土长”的影响非凡的思想,它曾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长河中占据“统治思想”的地位。当然,儒学的历史也是所经沧桑、屡经波折,既有封建帝皇把它作为至高无上统治思想的辉煌时期,也有”焚书坑儒”、“打倒孔老二”的凄惨岁月。但是,我们  相似文献   

14.
8月15日《江淮学刊》(第4期)李凡夫:《坚持斗争的哲学反对矛盾融合论——评杨献珍同志的“合二而一”论》作者指出,杨献珍同志在理论工作上的错误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而是长期的、一系列的。例如,在基础与上层建筑的问题上,在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上,杨献珍同志都有过比较严重的错误。当然,问题不在于是不是有过错误,而是在于能不能改正错误。从当前的事实来看,杨献珍同志并没有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是进一步发展了他的错误。问题的严重性就在这里。《江淮学刊》(第4期)马数鸣:《方以智的“合二而一”是辩证法吗?——与杨献珍同志商榷》《江淮学刊》(第4期)李双成:《在烦琐  相似文献   

15.
答:目前国内学术界很多人认为,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是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提出来的.例如,荣孟源主编的《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第1页的“编者说明”中就这样写:“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日寇侵占了我东北三省。蒋介石对此采取不抵抗政策,实行对外妥协退让的路线,并且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反革命口号。”再如,四川大学历史  相似文献   

16.
一、不能把吕大临、方以智的思想充作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规律在7月17日《人民日报》所载王中、郭佩衡同志的文章中,摘抄了一些杨献珍同志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见解。其中,杨献珍同志一再把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规律说成就是古人吕大临的“合有无谓之玄”(注)与方以智的“合二而一”论。我以为,这种做法是反历史主义的。其结果,必将马克思主义降低到吕大临、方以智的水平,从根本上曲解马克思主义的这一重要原理。吕大临、方以智都是中国封建制末期的思想家。他们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们自己的阶级地位、知识水平,都使他们没有、也不可能发现科学的对立统一规律。  相似文献   

17.
汉字的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首歌唱道”人字是相互的支撑”,毛泽东说,“毛字是个反手,说明打倒蒋介石易如反掌”,一个只有三岁多的孩子,看到一个汉字“明”字,就懂得”是太阳公公和月亮公公在一起”,这些美妙而大胆的联想好像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奇妙绚丽的大花园。  相似文献   

18.
我和同桌     
一时失言我入小学时,刚刚粉碎了“四人帮”,虽不晓得“四人帮”是谁,却也照样痛恨,经常与同学们振臂高呼:“打倒四人帮。”觉得既有趣又过瘾。一天放了学,同学们都走了,我与同桌秀英还磨蹭着收拾书包。我一时高兴喊了句口号,谁成想竟喊出了天大的错误。我是要打倒“四人帮”来着,不知怎的鬼使神差却喊了声“打倒毛主席”。话一出口,我自己都吓了一跳,千万别让人听见哟。这怎么可能呢?同桌秀英就在我身边。她即刻转过身,恶狠狠地说:“好啊,你敢说打倒毛主席。”“不不。我说错了,我……”我急忙辩解,秀英却不肯听,全然不顾…  相似文献   

19.
一、蒋介石对中国外交战略的基本考虑1929年7月,蒋介石在北平两次讲话,关于中国外交战略的“最重要的观点”可以归纳为四个基本点:(一)由于外国帝国主义处于一损俱损的连带关系之中,中国目前对之不可能全部打倒,更不可能同时打倒。对中国来说,要推翻帝国主义,达成完全独立,最需要的是“有适当之机会,又能利用机会”。抓住机会则事半功倍,丧失机会则徒劳无益。(二)帝国主义国家的利害对立与相互矛盾,势必引发新的国际战争,尤其在英美日之间及苏日之间,这种趋势最为明显,而中国则是其冲突的焦点。国际战争之再起即是中国的机会,帝国主义者互相…  相似文献   

20.
蒋介石制定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曾是国民党处理内政、外交、军事及其相互关系的一个基本政策。它对于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国政治和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对这个政策的探讨是进一步研究蒋介石的政治思想、中日关系史和国共两党关系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究竟在何时形成与确立?海峡两岸的许多学者的认识颇不一致。大陆学者的看法大致有三种:其一。蒋介石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之后确立;其二,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以前提出,《淞沪停战协定》签订之后正式确立;其三,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以前酝酿产生,同年11月30日由蒋介石正式提出并把它作为南京政府的“基本国策”。台湾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有的认为1931年7月蒋介石决定“攘外必先安内”是一种策略;也有的认为在一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