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6 毫秒
1.
春意盎然的四月,我应朋友凡红的邀请去英国度假。凡红是我国第一位在国外获得体育史博士学位的女学者,在妇女体育研究方面颇有成就。凡红告诉我,在英国学习的邓亚萍不久前专程来这里与她探讨中国妇女体育问题,还讲了自己如何夺取世界冠军的故事,邓亚萍的奋斗经历和聪明干练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聊到邓亚萍,话题自然落到了乒乓球上,凡红问我是否有兴趣看看英国的乒乓球俱乐部,了解一下英国的大众乒乓球活动,出于职业的兴趣,这个提议正中我下怀。在伦博赛国际教育体育公司总经理格雷克先生的积极帮助下,英格兰颇有名气的伦敦前进乒乓球俱乐部欢迎我去采访。  相似文献   

2.
提起邓亚萍,人们自然会想 到她在赛场上那种勇猛、顽强以 及不服输的精神。虽然“邓亚萍 时代”已经过去,但是“邓亚萍 精神”却时时激励着年轻运动 员。迄今为止,她在世界大赛上 的成绩仍然最优秀。如今,离开 球场的她,在学业上依然奋力拼 搏,她要为自己成为乒乓球大使 而付出全部的努力。 1999年5月, 学习英语不到一年,她就能在国际奥委会的会议上用英语发言,使与会人员无不为之惊讶。现在她正用自己的行动,在学业上再创奇迹。 1997年英国曼切斯特的第44届世乒赛,是我最后一次参加的世界大赛。我希望自己能继199…  相似文献   

3.
我是一名先天失明的残疾青年,自幼酷爱体育。通过电波与体育结下不解之缘,我积累了不少体育知识,被大家誉为体育“活字典”。所以,1995年被郑州经济广播电台聘为“一周体育综述”的节目主持人。“中国体育报”、“新体育”、“乒乓世界”等体育报刊常出现在妈妈手中,她几乎每天都要把这些报刊中的新闻、评论文章读给我听,使我了解了许多国内外的重要赛事,并熟悉了许多国内外著名运动员。乒坛皇后邓亚萍,是我心目中的英雄,我常常被她为体育献身的精神鼓舞。邓亚萍说的“只有付出超人的代价,才能获得超人的成绩”成了我的座右铭。渴…  相似文献   

4.
在邓亚萍挥拍比赛的年代,她是中国乒乓球运动员的象征,总是人们谈论的话题,如今离开球台的邓亚萍仍然常常被人们关注。在悉尼奥运会期间,邓亚萍暂时放下手中的书本,专程从英国赶到澳大利亚,去竞选国际奥委会的委员,可惜由于地域、项目等因素落选了。这本是一个已经过去的话题,但是11月中旬一纸传真到了邓亚萍手里,这一话题又被重新谈起。国际奥委会发给邓亚萍的传真同时也发给了中国奥委会,内容是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指定了5名著名运动员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的委员(任期四年),邓亚萍榜上有名。真实,对于邓亚萍和中…  相似文献   

5.
《围棋天地》2004,(16):5-5
最近一段时间,《体育人间》电视节目正在播放邓亚萍的故事,其中,她的恩师张燮林说的那段话令人难忘。  相似文献   

6.
凡看过邓亚萍打球的人,常为她那每球必争,遇惊不乱,遇弱不弱,遇强愈强的气概所折服。她总是有那么一股于虎劲。正是凭着这股敢打敢拼的劲,邓亚萍自13岁起,在短短的8年里,已拥有了全国冠军、亚洲冠军、世界冠军等几项桂冠。大凡体育运动,身高臂长者占优势,乒乓球运动自然也不例外。然而身高只有1.50米的邓亚萍却对这一看法颇不以为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西安市不同年龄妇女的体育认知、体育动机和体育消费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西安市妇女的体育认知水平不高,体育动机主要来源于生理方面的需要,各年龄段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体育消费水平较低,各年龄段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1999年4月,邓亚萍负笈远行英国,在诺丁汉大学语言教育中心攻读英语。近一年的书窗生活,使原来那个乒乓斗士变了,变成了一个安静的学子。 春节前夕的一个凌晨(北京时间),记者拨通了她在诺丁汉大学学生公寓的电话。电话那边,是邓亚萍清晰爽朗的声音……  相似文献   

9.
西安市不同家庭结构妇女体育生活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西安市不同家庭结构中妇女的体育生活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西安市妇女的体育态度、体育动机、锻炼项目、场所、形式的选择不受家庭结构的影响,各家庭结构之间无显著差异;在锻炼时段的选择上,单亲家庭与其它家庭之间差异非常显著;各家庭结构中妇女的体育人口平均不足3成;夫妻家庭妇女的体育生活质量最高,单亲家庭妇女的体育生活质量最低。  相似文献   

10.
略论美国殖民地时期的体育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对美国殖民地时期的体育作了初步介绍与分析,指出:美国的体育来源于欧洲,但其主源是英国的各种户外运动。殖民地的体育内容丰富多彩,并且已有某些“体育文献”的出版读物,体育应是教育的组成部分这一体育思想开始萌芽。但英国殖民者的封建统治甚严,广大民众,特别是妇女是无权享受的,体育只是上层阶级消遣取乐的工具。  相似文献   

11.
正在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奥运冠军邓亚萍,在学业非常紧张的时候,却从英国回到北京,加盟北京2008年奥运会组委会,以专家的身份参加市场开发部的工作。2003年2月24日,邓亚萍走马上任,开始了她在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工作的第一天。从运动员到博士生,再到北京奥组委的工作人员,世界冠军邓亚萍在短短的十余年时间中经历了三次大的角色置换。一套优雅得体的黑色套装,加上一幅很斯文的眼镜,邓亚萍就这样出现在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国内赞助商处的办公室、出现在记者面前。面对记者连珠炮似的“围攻”,邓亚萍不仅如在赛场般镇定自若,而且伶牙俐齿,一展去英国“充电”和转型后的风采。  相似文献   

12.
《中国学校体育》已走过 20个春秋了,当我打开 1982年《学校体育》 (我从 1982年开始阅读该刊 ),那时的刊物比较单薄,而今《中国学校体育》不仅栏目与页码增多,内容也更为丰富多彩了。 20年的耕耘,她已根深叶茂、桃李芬芳,她凝结着体育工作者的心血,成为了体育教师的知心朋友。   曾记得八十年代初,我利用业余时间搜集有关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资料,编了一册《基本体操》,投寄人民教育出版社体育编辑室,不久编辑室王占春先生来函鼓励我说:“工作多年的老同志,在有生之年写点东西至关重要。”并告诉我,他已将其中一节《雨天…  相似文献   

13.
中日女子大众体育现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类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领域的作用正日趋显著,妇女的体质问题愈加受到关注。因此,增强妇女体质、增加妇女体育人口数量,对实施和完成《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促进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中日两国妇女大众体育现状,包括运动目的、运动项目和体育人口等作比较分析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声音     
《新体育》2008,(6):7-7
“一个主要问题是,写中国体育的人对中国如之甚少。大多数体育记者都是评论员,并不进行实地调查。” ——47岁的布朗奈尔是圣路易斯密苏里大学的人类学家,在以中国体育为研究对象的一小群学者中,她的立场是最乐观的。她说“我参与过美国的花样滑冰,相信我,那里的孩子们也得成天训练,他们的父母也逼着他们。当我看到美国媒体上说中国的体育学校是‘痛苦的流水线’时,我觉得很荒唐。”  相似文献   

15.
《乒乓世界》2008,(9):150-150
8月11日晚,在北京奥运会乒乓球单打决赛抽签仪式之后,北京奥运村新闻官邓亚萍和瑞典乒乓球名将瓦尔德内尔两位奥运冠军出席了国际乒联与国际体育记者协会在北京举行的记者招待会。  相似文献   

16.
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不同培养模式对提高国家竞技体育水平和推动高校体育工作都有重要的意义.以清华大学的田径运动员胡凯和邓亚萍,人民大学奥运跳水冠军郭晶晶,北京体育大学举重奥运冠军张湘祥为案例,对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模式进行研究,为高校的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唐人的健美观念与唐代宫廷妇女体育活动的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整个封建社会,唐代妇女的体育活动最为兴盛,尤其又以宫廷妇女体育活动独具特色。本文对唐代妇女的审美观念,、唐代宫廷妇女的体育活动与封建社会其它朝代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唐代宫廷妇女喜好力健豪侠为特征的活动形式和内容,与唐人以女性的健壮丰腴为美的观念有着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经过五局的艰苦奋战、邓亚萍终于以3比2击败陈静,蝉联奥运会女子单打冠军。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高兴地再次为邓亚萍颁发金牌。邓亚萍再也控制不住激动的心情、泪水夺眶而出。在新闻发布会上,她两眼仍含着泪花,在回答各国记者的提问。 记者:邓亚萍小姐,你在被连追两局的时候是怎样想的?第5局又为何打得那么顺手? 邓亚萍:其实陈静是一位水平很高的选手。谁胜一两局部是很正常的。主要是第3局我没能把她“咬住”,让她发挥了正手攻球的特点,第4局又未转过弯来。第5局开始,  相似文献   

19.
应邀观摩八运会的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上海又见到了他的中国老朋友——参加八运会乒乓球比赛的奥运会冠军邓亚萍,并向她赠送了纪念品。 13日晚,国务委员李铁映在这里的新锦江饭店会见了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和其他国际奥委会官员、国际体育组织的友好人士。代表河南参加乒乓球比赛的邓亚萍也参加了会见,而且和萨马兰奇等坐在了一边。  相似文献   

20.
在2008年进入尾声的时候,邓亚萍带着她标志性的微笑,占据了北京大街小巷的灯箱广告。以献血为主题的公益广告在奥运年即将结束的时候,将邓亚萍再次推向公众面前。而我们农历新年期间面世的那期杂志封面,也锁定了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