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随着现代化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信息化传播方式也渐趋多样化,在此时代背景下,三网融合的出现为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三网融合下,广播电视新闻要明确自身发展的目标,为可持续性发展探寻合适的道路.本文主要对三网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目标和路径进行分析,以期促进巩固其地位,促进其发展.  相似文献   

2.
媒体融合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家工程"三网融合"的实施,昭示着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媒体融合给传媒业界带来了新的契机,对广播电视新闻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提出我国广播电视新闻教育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包括创新广播电视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合理设置与媒体融合相关的课程、构建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界与业界"联姻"等.  相似文献   

3.
本文系统梳理了自2009年以来我国学术界对三网融合与广播电视发展的研究成果,选取了"三网融合的传播学意义及对传媒格局的影响"、"三网融合下各产业的发展"、"三网融合下广电的应对措施"和"对三网融合的规制改革"等四个重要议题,对比了学界对各个议题的不同研究视角和观点碰撞。基于对现有研究不足的认识,本文尝试援引媒介生态理论的框架,找到三网融合与广播电视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三网融合又叫"三网合一",是电信业、广播电视业和互联网业三者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兼容、相互服务,通过技术整合和业务融合,打破广电的内容、电信的宽带垄断,通过终端融合、传输融合、内容融合,为用户提供广播电视、通讯、信息和数据等多种服务。  相似文献   

5.
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CCBN)组委会于2011年2月21日在北京民族饭店举办了推进三网融合共享广电未来CCBN2011新闻发布会,此次会议也标志着CCBN2011正式起航。新闻发布会以推进三网融合,共享广电未来为主题,在十二五开局之年以及三网融合背景下,  相似文献   

6.
在三网融合这个大背景下,我国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已经不符合现在发展趋势,在这个形势下遭受了重大的冲击。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三网融合这个大背景,在发展中取得有利地位,并为自己企业带来竞争力,就需要抓住时机将挑战变为机遇。在节目的开展中不断融入新的手段,提高节目质量,并拓宽新闻信息的传播形式和渠道,确保消息的及时性以及实时性。严格控制发展的每一个环节,提高节目收视率为企业增加收益。下面将对三网融合下的广播电视新闻现状以及发展等相关内容进行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以促进广播电视台的发展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三网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面临的新挑战、新方式、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及其相关的未来展望等几方面的阐述,探讨了“三网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这一课题。这一研究对提升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产业政策是"四级办电视",目前,中央三台合一,省级卫视搭建融媒体平台,县级融媒体中心逐步在全国推行。那么,市级电视台如何应对媒体融合?作为城市电视台立台之本的新闻节目,怎样调整生存策略、功能定位和内容生产,才能得以在新媒体上延续自己的公信力、影响力和引导力?本文通过对城市电视台新闻生产的观察和分析,从理念更新、内容创新等方面,探索城市电视台新闻生产与移动短视频形态从"融合"到"熔合"之路。  相似文献   

9.
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媒体发展的战略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永新 《新闻传播》2010,(3):8-9,11
2010年新年伊始,国务院推进三网融合的新政终于出台。随之,工业和信息化部、广电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符合条件的国有电信企业在有关部门的监管下,可从事除时政类节目之外的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制作、互联网视听节目信号传输、转播时政类新闻视听节目服务等。  相似文献   

10.
由中国电子学会有线电视综合信息技术分会和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多媒体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010中国数字电视与网络发展高峰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有线电视综合信息网学术研讨会”(China Cable Net Summit 2010,CCNS 2010),于2010年8月7-11日在青海省西宁市隆重召开,会议的主题是“三网融合的挑战与机遇”,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广播电视规划院、发展研究中心及中国传媒大学的专家以及各地广电行业人员分别围绕“三网融合与传媒机构管理的政策走向”、“三网融合的若干问题”、“三网融合新政下的媒体融合与业态创新”、“三网融合对广播电视行业的影响”等话题展开了激烈和富有意义的交流。  相似文献   

11.
内容是网站的核心,也是网站发展的灵魂,即便在三网融合的大时代背景下,渠道优势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网络媒体的发展,但内容为王——不仅仅是新闻信息仍是三网融合下媒体发展的时代命脉。从知名商业网站、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到地方重点新闻网站、重点城市新闻网站等都无不遵循这一定律,纷纷花费巨资和人力,加大内容建设.  相似文献   

12.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进步,以互联网、电信网和广播电视网三者之间相互交融的技术手段在各行业中不断的得到应用与推广。相对于我国传统媒体而言,"三网融合"技术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中的广泛应用,不仅实现了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提升信息传播的效率,同时也为我国电视节目的受众带来更加多元的信息和更加方便的服务。本文通过研究"三网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基本情况,简单分析在此背景下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优点,总结概括在新技术手段实现中广播电视节目发展的蓝图。  相似文献   

13.
引言"三网融合"又叫"三网合一",意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相互渗透、互相兼容并逐步整合成为全世界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三网融合后能为用户集中提供语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服务。智慧家庭又可称为智慧家庭服务系统,是在4C(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内容)融合、下一代广播电  相似文献   

14.
三网融合不仅带来传播方式的全新转变,而且也给广播电视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广播电视惟有敞开胸怀,积极主动地参与媒体融合,吸纳整合新媒体资源,不断创新评论节目理念和形态,才能创造新的机遇,从而开拓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5.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报业最现实的路径就是实现报网互动与合作。报网互动对新闻策划运行模式的革新方面,笔者提出新闻策划"报网互动模式"分别表现在三个层面的革新上,包括新闻事件策划、新闻报道的策划、版面栏目策划,并探讨现阶段新闻策划"报网互动模式"所遇到的资源整合、管理机制等难题和挑战,提出三个方面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国家大力推进三网融合的大形势下,对于广播电视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于媒体而言,既是合作也是博弈。广电借三网融合的东风,将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和国家发展战略之中。本文分析了三网融合中广电观念的滞后、体制的弊端;预测了三网融合后,媒体产业和广电事业的发展趋向将是"三屏融合";断言三网融合将对广电网络产生的积极影响,在诸多方面都将促进整个广电行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加坡传媒监管的制度创新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以来,为了迎接广播电视、电信及信息技术的进一步融合,政府对具体的监管机构、职能、监管方式及措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和调整.新加坡新闻、通讯及艺术部协同媒体发展管理局和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依照传媒专门法和机构法规,通过发照制度、内容分级制度、社会参与及行业自律等相结合的方式直接或间接达到监管媒体的目的.与新加坡相类似,作为广播电视和电信管理机构分立的国家,中国所推进的"三网融合"对融合后传媒业、电信业及信息技术产业的监管也提出了新的命题.新加坡在这方面的制度创新与实践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家全面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以来,县级融媒体基本整合了两微、两台、一网一报等平台,做到了技术层面的融合。而县级融媒体要更接地气,关键在于内容融合。从信息来源端、生产端、传播端三端入手可以做好县级融媒体的内容融合。在生产端,以连促通实现信息源融合;在生产端,通过融中有特,创作新闻内容;在传播端,通过反馈直达,让受众反馈变得"重要"起来。县级融媒体在内容融合上独具优势,但依然要坚守内容融合的核心:新闻性。  相似文献   

19.
三网融合背景下的下一代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容、网络和用户是媒体产业竞争的三个核心资源,在三网融合的架构下,除了网络和用户市场的争夺之外,对内容的要求也必然会发生变化.当前环境下,广电拥有内容优势不容置疑,但是在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显然不能照搬现在的内容结构体系,内容的生产、制作、分发、交易、管理等环节都需要适应三网融合的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20.
三网融合下的广电媒体内容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网融合"进程中,广电媒体的内容生产内外环境将发生很大变化,为应对这种变化,广电媒体在内容生产上须加大自有版权视频内容生产,以互动性、体验性为内容特色,还必须增强广电内容生产的"三种能力"(内容获取能力、内容整合能力、信息解读能力).在"三网融合"进程中,实现内容生产突破,既是广电传媒迎接新变局的重中之重,又是提升竞争力的必然之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