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韦艳梅 《海外英语》2013,(2X):245-246
预设和蕴涵是语义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两者研究的是句子和句子之间的语义关系。文章主要阐述了预设和蕴涵的含义以及两者的共性和个性。预设是说话人的常时背景知识,是说话人与受话人的共同背景知识。而蕴涵则是一种特殊的语义推导,它阐释的是言语交际中基本单位语句所暗含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语言交际总是在意图的表达—领会—再表达—再领会这样一个不断反复的轮回中进行的。交际的价值也正是在言者(作者)/听者(读者)角色不但更替的这一周而复始的语言交际过程中得以磋商而最终实现的。在语言交际中蕴涵和预设是话语理解的两种主要推理。作为语义关系,研究它们旨在区别二者之间的异同。作为语用现象,重在区别预设和声言(即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之间的异同。从语言交际的行为来看,句子具有蕴涵,言者具有预设。二者都是未被言者通过话语直接表达的但又在交际过程中得以传递的已知信息。作为语义关系的蕴涵一旦进入语境或与言者相关,便会进入语用范畴,传达一定的语用意义。而作为语义关系的预设,总是把自己和句子的命题联系在一起;作为前提的语用预设总是把自己和言者联系在一起。鉴别蕴涵和预设的方法主要是否定测试法和嵌入测试法。  相似文献   

3.
蕴涵是两个命题之间的一种真假关系,它要求如果前件真那么后件亦真;隐涵和预设是蕴涵的两种适用形式,它们要依赖于语境、语句意义和语用规则的分析和运用.  相似文献   

4.
蕴涵是两个命题之间的一种真假关系 ,它要求如果前件真那么后件亦真 ;隐涵和预设是蕴涵的两种适用形式 ,它们要依赖于语境、语句意义和语用规则的分析和运用  相似文献   

5.
预设、蕴涵与假设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预设、蕴涵与假设是逻辑学中的三个重要概念。本文讨论了这三个概念的各自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得出结论:如果命题p预设了命题q,则p必然蕴涵了q;而如果p蕴涵了q,则p却不一定预设了q。传统逻辑中的假设不是判定命题真值的标准,而是保证推理形式有效性的一个前提条件,不能简单地用蕴涵和预设理论对它加以解释或进行取代。  相似文献   

6.
根据Klinge和Nicolle的论述,句子的成分可分为命题内容和操作成分两类。命题内容传递概念信息.而操作成分则传递程序信息。句子表达的语言意义就是程序信息与概念信息的结合。概念信息和程序信息这两个概念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英语时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先设”是指说话者在说出某个特定句子时所作的假设,它与说话者、话语、命题及语境密切相关,是与说话人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关系。从语义学的角度看,先设是句子本身具有的一层意义;从语用学的角度看,先设是说话人的预设。  相似文献   

8.
非P不是命题P的否命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命题P是蕴涵式,那么命题P有其否命题,命题P的否定式为非P(┐P),非P与命题P的否命题不相同。  相似文献   

9.
"先设"是指说话者在说出某个特定句子时所作的假设,它与说话者、话语、命题及语境密切相关,是与说话人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关系.从语义学的角度看,先设是句子本身具有的一层意义;从语用学的角度看,先设是说话人的预设.  相似文献   

10.
解读幽默中的文化预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预设是以隐含的方式内嵌于句子或语段之中无须断言的、有特定文化身份的信息或命题。作为一种语用现象,文化预设影响着人们对幽默语言的解读。本文试从文化预设的文化词汇、共知性和合适性的三个特点来分析和欣赏语言幽默的艺术,以此来达到娴熟驾御语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根据是否考虑特定的言语场 ,义句可首先分为静态义与动态义。静态义句指某个句子在不考虑特定的言语场时具备的意义 ,包括基本义句和附加义句。基本义句指义位或义位组合后产生的字面上的意义 ,蕴含义与预设义都是义句基本义的下位概念。附加义句包括形象附加义句、情感附加义句、语体附加义句、风格附加义句 ,前三种义句和义句包含的义素存在一致关系。动态义句指言语交际中的实际义句 ,是言语场对静态义句的选择结果 ,包括动态基本义和动态附加义。静态义转为动态义 ,表现为四种结果。  相似文献   

12.
试析虚拟性让步句的规约隐涵和预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拟性让步句“即使p,也q”,有假言虚让句和实言虚让句之分,实言虚让句有显性实言虚让句和隐性实言虚让句之别。假言虚让句的规约隐涵是“若非p,则更q”;预设是(1)“实际上不是(会)p”或“实际上很可能非p”或“实际上不可能p,”(2)“若p,则一般非q”。显性实言虚让句的规约隐涵是“若非P,则更q”;预设是(1)“实际上一般不会(是)p”或“实际上与p存在量的差别,”(2)“若p,则一般非q”。隐性实言虚让句的规约隐涵是“要是p,则仅仅q”;预设是(1)“p为真,”(2)“若p,则可以非q。”研究虚拟性让步句的隐涵和预设应重视相关概念的界定。  相似文献   

13.
黄犬奔马句是修辞学工拙论的经典句,对黄犬奔马句的语义进行分析,可以从各句中论元的论旨角色的区分,了解句子的信息分布结构,还可以通过焦点与预设、焦点的三分结构和λ演算得出黄犬奔马句多种语义解释。这些语义分析体现了焦点对汉语句子语义解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试析语义蕴涵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逻辑语义学为视角,通过与语义预设、释义和实质蕴涵等的比较辨析,可重新厘清语义蕴涵的概念并概括它的基本特征,即:整体单向推出性、不可取消性、单一地转化为语用预设性、非保“真”性、传递性和显豁性。语义蕴涵理论脱胎于实质蕴涵理论,本质上是对实质蕴涵理论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预设、蕴含和含义是语言学上的三个概念,自从1974年Stalnaker提出语用预设以来,预设的研究成为一个热点同时也是难点问题。由于它和蕴含、含义之间的关系密切,有学者提出了把预设归结到蕴含和各类会话推断(指含义)中去,这就是所谓的“预设的归结论”。本文给出了对三个概念的界定,并通过一些例子分析了预设归结论的貌似合理性,指出了预设的归结论的实质,并举例说明如何利用预设的特点更好地为语言交际服务。  相似文献   

16.
反语与易色     
“反语”有正好相反的辞面和辞里两层理性意义(同概念有关的意义)和两层感情色彩(附加意义);作“反语”用的词语,可以用它的反义词语来理解或替换而句子的基本意思不变。“易色”有正好相反的辞面和辞里两层感情色彩,但只有一种理性意义;作“易色”用的词语,不能用它的反义词语来理解或替换,如果用它的反义词语来理解和替换,句子的基本意思就会发生变化,甚至完全相反,或者不合情理。“反语”一般同时又是“易色”,而“易色”却未必同时是“反语”。  相似文献   

17.
HSK初中等听力理解试题的语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用学中关于显义、蕴涵、预设、命题态度等概念,为研究语言交际中意义的准确理解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应用它们分析HSK(初中等)听力理解部分的考试题,可以更好地把握该类试题的命题意图和要求,也可以为HSK考前辅导提供一个较好切入点。  相似文献   

18.
预设触发语是句子中与预设义有语义联系的词语,通过触发语的词义,我们可以作常识性推理或者回溯推理,推导出句子的预设义。英、汉语中均有词汇作为预设触发语项,本文对英、汉语中词汇预设触发语的不同类型进行详尽描写,对比研究其异同,找出其语义特征,并能够依据这套特殊规则推理出它所引发的预设义。  相似文献   

19.
该文分析了预设对转折复句的作用以及在转折复句中预设的引发手段:预设可以影响转折复句的结构类型以及转折词的选择;预设使转折复句在更大的单位与上下文相衔接;转折复句中预设的触发手段有两种类型,词汇语法手段和语用调解手段。  相似文献   

20.
英语中虚假的主动性动词具有被动能力。它们在句中以主动形式出现,却表示被动意义。在逻辑上,句中主语可看作是这类动词发出动作的承受。在某些英语句型中,用主动形式的不定式表示被动意义。在少数动词、动词短语、介词、介词短语及谓语性形容词worth后用主动形式的动名词表示被动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