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作者,作品,读者一个环节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其中作品是媒介,是联系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个桥梁,作者以文字符号为形体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者往往从已有的经验出发,  相似文献   

2.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作者、作品、读者三个环节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作者通过作品流露情感。蕴合哲理,直抒胸臆,读者通过对作品的阅读,触模作者的灵魂与其发生思想共振,情感共鸣。同一部作品面对不同层次的读者的赏析所体出的情感是不同的。犹如看戏,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阅读作品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3.
高尔基说过:“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这说明了阅读的价值在于精神的交流,在于丰富人的内心世界。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应重视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阅读的过程也是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过程。由于读者和作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读者和读者之间有一定的差异,这就造成了理解和感悟的差异性,阅读个体是千差万别的,他们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情感经历不尽相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面对同一篇作品,学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思想情感,面对此情此景,教师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这正是一个…  相似文献   

4.
阅读是复杂的心智活动。首先是由眼睛对文字符号的感知,然后把信息传入大脑,进行复杂的分析综合活动。它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像,还有兴趣、情感、意志等多种心理活动。阅读又是读者与作者、作品的对话过程,它以读者和作者的知识、思想情感的撞击为特征。作者通过自己对生活和人生的体验,将社会现实熔铸成作品,同时也把自己的观念、意识、情感注入作品中。读者通过自己的解读,深入到作者所创造的世界,并把自己已有的经验融注到作品中,认识作者眼中的世界,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与作者进行心灵交往,洞见作者的人品、性格和爱好等,从而获取…  相似文献   

5.
阅读是作者、作品、读者三个环节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作品就是联系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媒介桥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创造性解读文本,用文字、声音、情感和想象为他们营造诗情画意的语文世界,让他们体悟阅读趣味,收获阅读果实。  相似文献   

6.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关键,阅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语文能力。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应把阅读训练当作重点。阅读的过程,就是从语表到语内,由文里到文外,多层次地去感悟语境,多角度地去解读作者,从而获得自我创造的形象、满足自我情感的需求。说到底,阅读的过程,就是读者对作品中的语言、形象(意象)、情感思想的想像体会和思考认识的过程,是情感与理性的结合,是一种思维的再创造。这种带有读者主观情感和意志的阅读,实际上就是一种创造性阅读。  相似文献   

7.
正散文贯穿于中国文学的始终,是一种最为真实最为彻底最为直接的展现作者心灵世界、抒发作者情感、展现人格魅力的文体。依照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标准和散文的文体特点,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引导学生能够读懂文本,帮助学生通过阅读入情、阅读入境、阅读入眼,引导读者与作者的有效情感沟通,感知作者在文章中所抒发的情感。一、阅读入情,诱发情感共鸣任何一篇优秀的散文作品都闪烁着作者独特的思想火花,在作品当中作者表达对时代和人生的深刻感悟,抒发作者对事件、对社会深刻感情。作者依情造文,读者就要  相似文献   

8.
王向阳 《现代语文》2009,(12):28-29
一、语文阅读与审美体验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关键,阅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语文能力。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应把阅读教学当作课程重点。从阅读的过程看,阅读就是从语表到语内,由文里到文外,多层次地去感悟语境,多角度地去解读作者,从而获得自我创造的形象、满足自我情感的需求。说到底,阅读的过程,就是读者对作品中的语言、形象(意象)、情感思想的想像体会和思考认识的过程,是情感与理性的结合,是一种读者的审美体验过程。由此可知,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文本的审美体验过程。  相似文献   

9.
用反讽的视角阅读当代小说,寻求与作者和作品的情感与意识的交流,从而形成共鸣,无疑是一种可行的方法。迟子建创作的中篇小说《福翩翩》,运用反讽的艺术手法,描写了两个相邻家庭的艰辛生活,反映了两对夫妇情感世界的曲折变化,给读者以一种巨大的思想冲击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小说的题名“福翩翩”,既是对它的主要故事情节的概括,也是对其中一个典型画面的形象描绘。  相似文献   

10.
用反讽的视角阅读当代小说,寻求与作者和作品的情感与意识的交流,从而形成共鸣,无疑是一种可行的方法.迟子建创作的中篇小说<福翩翩>,运用反讽的艺术手法,描写了两个相邻家庭的艰辛生活,反映了两对夫妇情感世界的曲折变化,给读者以一种巨大的思想冲击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小说的题名"福翩翩",既是对它的主要故事情节的概括,也是对其中一个典型画面的形象描绘.  相似文献   

11.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高层次的阅读,绝非是仅仅探寻和领悟文章的思想主题,表层性地解释文章的结构,或是解析文章的结构,或是解析文章的技巧。”阅读的本质是要从文章外部表现世界的“物质符号”上理解其精神内核,即以作品为媒介,借此体验、感悟和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和思想。这种阅读活动,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它需要双方都敞开自己,倾注进全部的生命意识,以最终达到交融与同构。  相似文献   

12.
《理智与情感》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丁的首部小说,在这一作品中,不仅体现出了作者娴熟的手笔和极富魅力的创作思想,同时随着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情感及心理世界的发展,总能令读者找到共鸣。这样出色的作品中总是不乏耐人寻味的地方。基于此,主要以作品中女主人公埃莉诺及玛丽安对三位男主人公的不同态度,以及两姐妹在作品中理智与情感的对立为基础,从女性主义意识的转变方面对奥斯丁的这一作品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3.
课文是情感的载体,好的文章,都充盈着作者的情感,奔涌着作者的思潮,在一字一句之间,情感被渗透,被传达,被倾诉。无数的教育事实也告诉我们:学生通过分析课文中语言文字里蕴含的思想情感而产生的心理意识,再经过老师发自肺腑的真实情感去拨动、震撼情感之弦,学生就会动情,捕捉到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相似文献   

14.
<正>阅读是一个获取信息的思考过程。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阅读活动则是指师生从文本中接受它要表达的意义,与作者在语境中进行沟通对话,在作品中的作者意与作品外的读者意之间架起情感的桥梁,实现文本意向个体认知和精神涵养的积极转化。那么语文文本阅读教学应该关注什么?如何走进文本呢?一、读懂作者:接受文本,走进作品的灵魂(一)读背景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时代是作品的土壤。阅读任何文本,都要看看文本所处的社会背景、文化现状、生活  相似文献   

15.
能让孩子聪明和成长起来的,不是埋头苦学,而是大量阅读。阅读的本质就是以作品为媒介,借此体验、感悟和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和思想。阅读名著,是读者与作者之间心灵的沟通和思想的共鸣。学生大量阅读文学作品,不但能提高思维能力、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能成为健康的有素养的读书人。因此,如何让学生正确阅读,是摆在语文老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个性化阅读,首先是作品本身的要求。我们阅读的作品,其中倾注了作者的观念、意识和情感,体现着作者对生活的思考方式、感情表达习惯以及审美趣味等,可以说,优秀的作品都是作者情感和个性的结晶。阅读作品,只有在我们体会到作者的切身感受、发现作者特殊的思维方式时,才能进入作者在作品中营造的“个性”领域。我们知道,文学语言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因而作品中就会有某些“不确定”因素。有的作者故意在作品中留下某些“空白”,这就需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去“确定”、去“补白”。换一句话说,作品本身的这种“潜在空间”为个性化阅读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7.
新课标审视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阅读的本质是"读".阅读活动就是一个由"读者、作者、作品"三者构成的"三边"活动.在这"活动"中,读者与作者通过作品产生心与心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对文章进行生命情感和心灵的投注,悟得文章的真义,获得灵魂的洗礼.  相似文献   

18.
引导学生将情感因素注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是非常积极而明显的。做到这一点,教师需先引导学生认识到,阅读本就是一个读者与作者的情感与情感之间的对话;进而加强学生参加这一对话过程的策略与方法的指导。  相似文献   

19.
美国著名现实主义小说家亨利·詹姆斯早期最负盛名的代表作《贵妇人画像》,被公认为是其文学生涯中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这部作品中作者的精神主体和情感的潜意识都受着情感所支配,因此一直以来成为文学评论界的焦点。本文从亨利·詹姆斯的历史轨迹和主体情感、叙述视角以及读者阅读当中的感受与理解,阐述其不确定的情感,以此来剖析作品独具特色之源。  相似文献   

20.
正"隔与不隔本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用来评价文学作品是否自然,能否使读者毫无障碍地进入作品意境的。"[1]本文所说的"隔",则指文学作品阅读中,学生与作品、作者无法进行心灵的对话,阅读中缺乏情感的倾注与体验,使得主体(学生自我)、客体(文学作品)无法合二为一,文本得不到重新创造的状态。究其"隔"的原因有很多:如缺少阅读的习惯,或者是以读图代替读文,读网络文章代替读经典作品,使得文学作品的阅读从客观上、心理上都疏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