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教材对知识的来龙去脉和数学的应用重视不够,不重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不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脆弱.新教材对此做了大的调整,增加了具有广泛应用性、实践性的教学内容,重视数学知识的运用,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贯穿在教材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成为每位数学教师重视的问题。新编数学教材从概念的形成、方法的归纳、知识的运用等方面已为这方面的教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但如何运用这些条件,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数学教学更贴近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要我们不断实践和探索的。下面就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相似文献   

3.
周贺亭 《考试周刊》2009,(32):76-76
数学应用题教学,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好途径。传统教材对数学应用题教学重视不够,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淡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普遍偏弱。新教材对此作了较大的调整。  相似文献   

4.
高职院校数学教学状况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学军 《教育与职业》2007,(21):111-112
现有的高职院校数学教材偏重知识的传授,强调结构的严谨,对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学生的数学学习特点重视得不够,特别是数学教学和知识应用脱节,这是高职数学教学改革应该注意的问题,必须在教材、教法、教学评价方式和教师素质方面进行改革和提高.  相似文献   

5.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成为每位数学教师重视的问题。新编数学教材从概念的形成、方法的归纳、知识的运用等方面已为教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但如何运用这些条件,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数学教学更贴近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要我们不断实践和探索的。下面就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相似文献   

6.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小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本质,应成为每位数学教师重视的问题。新编数学教材从概念的形成、方法的归纳、知识的运用等方面已为这方面的教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但如何运用这些条件,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数学教学更贴近生活实际,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我在这方面的体会。  相似文献   

7.
<正>线性规划是现代数学中研究最优化理论的重要模型.它的实际运用范围十分广泛,从解决技术问题的最优化到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经济、军事等众多领域都发挥作用.简单线性规划这部分内容体现了新教材重视数学应用,重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贴近生活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学好简单线性规划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线性规划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对高中数学中线性规划问题的应用进行了剖析,对此类问题的求解思想和一般步骤作  相似文献   

8.
马娟 《山东教育》2002,(34):45-46
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纵观世界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已成为各个国家课程改革的方向。我国新的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数学本身的发展,数学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了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因此,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  相似文献   

9.
钟梅清 《考试周刊》2011,(51):85-8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同时又指出:"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一要求揭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学生要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无论是美国数学课程标准,还是其他国家的数学教育都对其普遍重视。我国的《新课程标  相似文献   

11.
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中最为重要的能力之一,数学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着重阐述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逐步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2.
学生要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无论是美国“数学课程标准”,还是其他国家的数学教育都对其普遍重视。我国的《新课程标准》要求“让每个学生人人都学会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应用问题。”学习就是为了应用,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对新学习的数学知识,教师应多方搜集现实生活及其他学科中与新知识相联系的背景,  相似文献   

13.
很多数学概念、方法、公式来源于物理模型 ,而用数学的知识解决物理问题往往也十分方便 ,在近两届的教学工作中 ,我们注重学科间的配合、协调、衔接、互补 ,收到明显效果 :1、学生体会到书本知识来源于实践 ,又指导实践 (解决实际问题 ) ,培养认识世界的观点 ;2、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有力地调动学习积极性 ,提高了学习质量 ;3、对所学知识的跨科适用 (通常未明确指出 ,学生总是把各科孤立看待 ,片面理解 )理解更深刻 ,掌握更扎实 ,促进了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4、由于现行教材的不妥之处 ,部分数学知识明显滞后 ,影响物理科教学 ,教学时作…  相似文献   

14.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成为每位数学教师重视的问题.但如何使数学教学更贴近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要我们教师不断实践和探索的.下面就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相似文献   

15.
程芳 《考试周刊》2014,(30):68-68
正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主要是指通过学科教学教育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总体目标之一。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即学生能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分析、处理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保障。而重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正适应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结合在实践中的体会与  相似文献   

16.
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是新课标对如今小学数学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小学数学的教学要求教师将教材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能够从数学课堂中感知生活,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才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体验中真正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理论,教师往往对于学生如何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不够重视,这就使得小学生的数学能力得不到根本上的提高,所以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更加贴近生活就成为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对小学数学教学"贴近生活"的策略进行研究讨论。  相似文献   

17.
新课标下新颖的数学建模教学模式,是我们数学教师值得探索的课题。它是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新的方式,它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有助于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体验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增强应用  相似文献   

18.
在小学阶段,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小学数学的学习是对学生数学思想的启蒙,数学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都会运用数学知识,这就需要学生不仅要学会数学,还要懂得如何运用数学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果只是机械死板地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而没有用心去体会数学的独特之处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动手操作能够不断促进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揭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又为实际生活服务,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20.
王霞 《考试周刊》2012,(55):71-72
长期以来.我国的数学教育过于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学生的数学能力发展不全面。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与社会生活相脱节.教学中忽视数学与日常生活特别是学生的生活背景的关联。所以,教师要使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让数学生活化走进初中数学课堂.并学会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