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德尔菲法和AHP层次分析法筛选出核心指标并确定指标权重,初步建设了由“应用实践”“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3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构成的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问卷调查进行验证。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十分注重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在该指标上的增值效应显著,但在“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上的增值效应存在明显不足。基于此,提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评价指标体系、创新设计应用型人才多元质量评价标准和探索学生学习成果增值评价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教育增值理念的视角研究发现,2016年英国全国高校教学评价体系——“教学卓越框架”(TEF2016)建立的内在动因是教育质量观向“人才培养中心观”转变背景下教育增值理念的兴起与发展。为提升高校教学质量,加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英国2022年发布的TEF2023紧扣TEF2016存在的增值内涵理解功利化、增值目标多样性难凸显、增值评价效率低下等问题,进一步丰富评价维度与指标内涵,以增值特征重构评价标准框架,并且对增值评价的组织管理进行优化。通过这些举措,TEF2023希望全面反映惠及共同利益的高校教学增值,平衡增值评价的标准多样性和过程规范性间的张力,以及减小评价关键环节的成本。这些改革背后展现出英国对“教育增值”内涵、本质和特点的深入理解。英国的经验可以为新时代我国探索科学的高等教育教学增值评价模式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课程思政实施中,必须深入贯彻和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在评价的原则上,要坚持为了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增值”、基于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增值”、围绕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增值”,注重发展的过程性和综合性;在评价的理路上,要以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发展评价为圆心,渐次延展到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评价、以课程为单位的课程思政评...  相似文献   

4.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探索增值评价”,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美国公立高校自愿问责系统(VSA)曾有较大影响力,对我国推进高等教育增值评价有借鉴意义。充分梳理和分析VSA相关文献与实践可知,社会现实的诉求、大学生发展理论的积淀以及自愿问责政策的推动共同支撑了VSA采用增值评价的设计逻辑。基于内部设计放眼VSA外部推进,可归纳出包含起点、过程、结果、再评估、监测和调整五个环节的推进机制。国内公立高校增值评价应从多方面塑造聚焦于学生发展的“增值”评价生态,注意把稳学生增值的评价本位,尝试搭建纵横结合的评价设计,努力促成学校教师的深度参与,尽力实现增值评价的自我革新。  相似文献   

5.
“实验校”增值评价是对教育评价机制改革的一种积极探索。文章结合浦东新区强校工程建设,从基本认识、理论基础、指标体系和实践探索等方面,对“实验校”增值评价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指出要充分认识增值评价的复杂性,结合评价对象的主要特征,加强评价方案设计和实践的专业化,确保增值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6.
“双减”背景下,探索发展学生增值评价应以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目的,在评价中不可忽视由于评价主体认知偏差、评价方式运用窄化以及理论指标体系的缺位所带来的问题和隐患。“双减”背景下探索发展学生增值评价首先需全面树立正确的增值评价观念,建立健全评价指标体系,以信息技术赋能开展增值实践,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并对所得结果做出合理解释及运用,充分发挥增值评价应有效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在达到国家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同时实现科学减负。  相似文献   

7.
巢慧君 《河北教育》2006,(10):20-21
新课程倡导对学生的评价应坚持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不但要关注评价的结果,更要注重评价的过程。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近几年来从国外引进的“学生成长记录袋”这一新型的教育评价方式引起了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大家都在积授探索、不断总结。我们对众多的理论与实践经验进行了学习和吸收.在三年级英语教学中对成长记录袋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也有一些问题和反思,现结合班级实际,谈谈我们是如何创建和使用“学生成长记录袋”的。  相似文献   

8.
教育增值评价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历经思想萌芽、实践应用以及深入发展的演进路径;中国从90年代引介开始,经历反思、小规模研究实践、广泛探索等多个阶段,在理念、技术与应用上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如何发展好增值评价仍存在诸多现实问题与挑战:理念上,存在增值评价是学生增值还是教育增值的观念争鸣,以及增值评价是简单增量还是考虑背景后的预期水平与实际水平差异原理认识上的差异;技术上,面临通过增值模型获得对增值“净效应”的理想追求,与实际约束性的评价条件难以实现的两难困境;应用上,增值评价还存在评价内容选取与材料(数据)采集、方法技术选择以及结果使用等全流程的应用困境,同时还需解决城乡、区域、学校和不同教育层次上增值评价均衡发展的难题。面向未来,深化对增值评价发展趋势的认识,理清其未来进路,推进增值评价中国模式的建设进程;深化增值评价理论的认识,推进增值评价的专业化发展;深化评价组合功能的认识,推进增值评价的科学化发展;深化技术赋能评价的认识,推进增值评价的智慧化发展;深化立足实践扎根中国的认识,推进增值评价的本土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受绩效主义影响,我国学生发展评价通过自上而下的目标构建、责任到人的任务分解“、对表对标”的效果评估、赏罚分明的结果反馈和不留情面的责任追究等途径,使整个评价从过程到结果都呈现出客观化的特征,满足了政府对教育管理“公平与效益”的需要,迎合了公众对客观性、公平性评价结果的追求,但却存在将学生发展评价一步步推向既无“教育”也无“人”的极端量化的风险。这不仅助长了教育评价中工具理性的泛滥,而且还引发了教师间、学科间、学校间、区域间的无序竞争,削弱了教育事业的公共性,破坏了教育生态。增值评价和学生发展相遇,为矫正这种错误的评价逻辑提供了新的视角。学生发展增值评价应站在“学生立场”,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道德尺度和科学依据,探索增值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路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依据相关模型的框架搭建了包括伦理素养、组织素养、合作素养、循证素养与反思素养五大素养在内的结构模型,其中各素养依次回应了增值评价“为何评”“如何评”“有效评”“科学评”“高效评”的问题。当前可以从外部支撑的推进、良性环境的营设和教师行动的强化三个层面来促进教师增值评价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美国高等教育增值评价模式的兴起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回应社会问责,一种重新回归学生本位,关注学生成长和发展,评测高等教育为学生带来影响的增值评价运动正在美国大学兴起。增值评价主要测量学生从进入大学到毕业期间所发生的变化,目前可运用直接法、间接法、事后法三种方法来测量。学生的增值是学校教育质量的根本体现,增值评价改变了大学以往过多以"输入"为标准、以经验判断为主要依据的评价模式,构建起了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可显现证据为基础,以教育过程、学生学习结果为核心的一套新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是对以往高等教育评估模式的超越,也是美国大学回归大学之道的根本体现。  相似文献   

12.
教育公平已成为众多教育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增值评价由于其较好地解决了教育公平问题,正日益成为国际教育评价的热点。美国是教师效能增值评价使用最为广泛的国家之一,本文围绕美国教师增值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展现美国教师效能增值评价所取得的显著教育成果,为我国教育评价的改进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世纪之交以来,美国教师培养面临内部质量提升和外部质量问责的双重压力.在此背景下,伴随数据系统和分析方法的发展以及教师增值评价的推广,教师培养项目的增值评价应运而生.教师培养项目增值评价基于教师培养项目→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业成绩的因果逻辑,通过统计计量模型来评估教师培养项目对学生成绩的贡献度.其中项目效能的证据选择、效能测量以及效能增值结果的意义阐释构成教师培养项目增值评价的关键内容.教师培养项目增值评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响应了公众对于强化教师教育绩效责任的呼声,但依然存在着信效度和适用范围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科学设计与构建评估方案是实施评估的必要前提,也是评估运行、评估结论和信息运用以及价值增值的基本保障。设计并改进的"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吸收了先进的评估理念,反映了教育发展的趋势;借鉴并创新了评估的模式和方法,反映了教育的基本价值和大学的使命;同时,从制度建设和长效管理进行的评估情势出发,建立了高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推动了评估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传统学生评价过分强调鉴定、甄别与筛选的功能,其目的是“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儿童”,导致我国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步履维艰,所以,传统学生评价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批评。增值性学生评价从“选择适合于学生的教育”的目的出发,重视学生评价的改进、激励和发展功能,秉承尊重差异、注重起点、关注过程和强调发展的理念,因此,它自美国诞生以来迅速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  相似文献   

16.
The cognitive and learning styles research domain is a highly complex one which has recently been the focus of rigour–relevance debates (Coffield et al. 2004; Evans and Sadler-Smith 2006; Rayner 2006). There is considerable support for the existence and value of style as a construct (Sternberg 1996) even though further work is needed to evidence greater impact on practice. This paper shares the work and experiences of on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ommunity – the European Learning Styles Information Network (ELSIN) and its attempts to advance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cognitive and learning styles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other contexts. In so doing it highlights the principles around the development, coll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research as exemplified by the ELSIN experience and considered by other research domains in higher education. Future directions for cognitive and learning styles research within the context of higher education are outlined along with the role of ELSIN in highlighting and leading on these.  相似文献   

17.
Policies that require the use of information about student achievement to evaluate teacher performance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common across the United States, but there is some question as to how or whether to use student test-based teacher evaluations when student assessments change. We bring empirical evidence to bear on this issue. Specifically, we examine how estimates of teacher value-added are influenced by assessment changes across 12 test transitions in two subjects and five states. In all of the math transitions we study, value-added measures from test change years and stable regime years are broadly similar in terms of their statistical properties and informational content. This is also true for some of the reading transitions; we do find, however, some cases in which an assessment change in reading meaningfully alters value-added measures. Our study directly informs contemporary policy debates about how to evaluate teachers when new assessments are introduced and provides a general analytic framework for examining employee evaluation policies in the face of changing evaluation metrics.  相似文献   

18.
高校学生增值评价研究的思维方式呈现借鉴与批判并进的样态,即借鉴国外经验且抱有批判意识,同时开展本土化研究。其聚焦内容为增值评价工具与模型;其立论依据一方面来源于社会现实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度诉求,另一方面来源于成果丰硕的大学生发展理论;其新兴趋势导向实证调查和融合发展。国内高校学生增值评价研究需深入探讨理论根基的内在作用机制,构建多要素融合的增值评价模式,结合宏观研究与个案研究,加强面对大学生群体的实证调查。  相似文献   

19.
Since the late 1980s sex education has been widely promoted in the PRC, but this is not the first time in China's modern history that attempts to develop sex education have been made. The present essay traces the development of sex education debates over the last century, identifying the historical, political and social contexts in which they originated. It looks at contemporary sex education as part of a fragmented history characterised by thematic and ideological continuities as well as interruptions. In its focus on contemporary debates, this essay shows that sex education in China is largely dominated by an ‘abstinence only’ approach which remained scarcely questioned until recent times.  相似文献   

20.
增值评价“为了发展而评价、借助评价促发展”的理念满足了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核心诉求。研究结合济南市基础教育质量增值评价实践,提出了增值评价的价值意蕴,介绍了济南市的具体做法,讨论了影响增值评价赋能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要素,即区域支持的情景结构营造了有利于增值评价实施的政策环境和氛围,其效应往往间接产生;校长作为教师人际互动中的“重要他者”,其数据主导行为是重要推力;教师作为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核心,其数据智慧是关键拉力。三者共同发力,新的价值平衡的评价生态得以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