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申博片是一次成功展示中国形象的案例,其中大量的视觉符号、丰富的视觉形象充分彰显了影像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独特性。本文从研究申博片的结构安排、内容分析入手,试图从影像符号的角度来认识和了解价值影像的发现与选择,挖掘视觉符号背后的深层意义,以此弘扬中国东方文化,有效实现跨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文化传媒的观察视角,对西方备受关注的视觉文化时代下的媒介特征进行了一些总结和探讨文章认为,视觉文化是一种崭新的文化新形态,其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影像“而媒介,尤其是电子媒介,正是影像的主要缔造者和传播者。因此,在视觉文化时代,媒介在传播理念、传播体制、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上都表出了一些比较明显的时代特征,文章着重从这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计算视觉传播使用计算机视觉方法,在方法体系、问题视域与解题标准方面带来研究范式的转型,为传统的视觉传播(视觉文化传播)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新的学术想象力。同时,在计算视觉传播研究的实践中,我们还应该注意将这一研究范式与视觉传播(视觉文化传播)研究范式结合起来,注意西方研究相关工具与数据库的适用性,警惕其中可能蕴含的政治、国家和种族等方面的视觉算法偏见。在此背景中,增强计算视觉传播研究基于像素的图像与社会文化的阐释能力,发挥这一研究的人文关怀作用,从中国传统视觉精神、视觉(文化)传播实践与视觉经验出发,分析与预测中国视觉传播(视觉文化传播)的热点、难点与发展趋势,突出中国问题域的独特性,彰显其紧迫性与现实性。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计算视觉传播(视觉文化传播)研究范式,这是计算视觉传播研究理论本土化建构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4.
在视觉文化传播日益盛行的时代背景之下,随着消费逐渐成为生活、生产的主导动力和目标,视觉符号被广泛应用于市场营销中,并贯穿于营销说服的诸多环节。由于视觉与意象、思维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营销说服手段的视觉符号传播并不仅仅局限于广告等直接可视的宣传方式,而是贯穿了从产品的开发设计直至消费者的购买、消费的整个过程,并通过意象的生成机制最终作用于消费者的,心理层面,影响其购买行为。立足于这一观点,本文从视觉思维及文化研究等角度分析这一泛化的视觉营销说服的作用机制以及它与视觉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5.
张荣欢 《今传媒》2012,(9):145-146
自摇滚乐诞生以来,无论是现场表演还是电视录影带,其流行和发展就离不开视觉表现的因素。本文结合摇滚乐的发展过程,从视觉传播角度解读摇滚乐的流行元素、传播的文化内涵和符号传播方式。因此在视觉文化的背景下,摇滚乐的传播内容和发展趋势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6.
沈丽 《东南传播》2014,(6):105-107
我国首部探寻茶文化的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通过一片茶叶将整个世界连成一体。这部以茶人茶事为题材的纪录片,通过写意的视觉语言将丰富而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演绎得韵味悠长。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角度对该纪录片独特的视觉效果和中国哲思进行研究,为国产纪录片走向大众、沟通世界寻找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文化移转是指某一文化与另一文化在相遇时被改变和吸纳的过程。本文以美国迪斯尼公司的动画电影《木兰》(1998年)和梦工厂全球公映的《功夫熊猫》(2008年)为例,从影片制作过程和文本本身入手,以叙事学方法分析其中的文化转移过程并进行一定的比较研究,试图找到全球化语境下文化转移的美国模式以及十年中这一模式的变迁。  相似文献   

8.
视觉文化传播: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视觉文化及其传播是在现代性大背景下出现的一种现象, 然而视觉文化却表现出显见的后现代特征。本文在分析相关文献著述的基础上认为: 无论用纯粹的现代性还是后现代性都无法界定视觉文化及其传播的性质。在视觉文化及其传播过程中, 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复杂交错, 两者之间既有矛盾紧张的一面, 也有关联甚至合谋的一面。从总体上来看, 视觉文化及其传播更应该被视为一种现代性现象, 而不是相反。视觉文化, 就其内容、表现形式、审美趣味和原则而言, 主要呈现出后现代的特征; 而就其传播驱动力量、传播方式、传播体制而言, 主要遵循现代性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本文系“电视艺术理论名家系列访谈”之十一。在整合视觉文化研究与传播学的基础上,孟建教授创造性地提出“视觉文化传播”的全新理论构想,从视觉文化传播的语境与表征出发,上升到合理的文化构成,以一种传播形态与文化生产的理论构建,证明了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  相似文献   

10.
视觉文化传播: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   总被引:37,自引:4,他引:33  
本文认为 ,人类社会生存的环境是由三类环境总体构成 :自然环境、社会体制环境和符号环境。显现着现代文化特征的社会 ,某种意义上说是各种符号系统通过传播而构筑的社会现实。当下 ,以视觉为中心的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正向传统的语言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提出挑战 ,并使之日益成为我们生存环境的更为重要的部分。显然 ,现代文化正在脱离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 ,在现代传播科技的作用下 ,日益转向以视觉为中心 ,特别是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 ,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 ,也标志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当然 ,这更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以往的传播学研究更多是在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展开 ,并据此进行着“意义传播”的研究。而现在的传播研究则在消费社会来临的基础上 ,更为注重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展开 ,并据此进行着“形象传播”的研究。这一新的传播理念 ,某种意义上是由马克思符号经济学在传播学领域的发展而引发的一场变革。在语言为中心的文化传播形态中 ,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语言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 ;而在形象为中心的视觉文化传播形态中 ,占据重要地位的(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其影响上 ,但未必在质量上 )是视觉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其中  相似文献   

11.
苏状 《当代传播》2011,(5):37-40
20世纪末以来,视觉文化研究源发西方并随即入土中国.然而,视觉、视觉文化、视觉文化研究、视觉文化传播研究是一个纵贯古今、兼涉中西、因缘相承、互为涵构的系列命题.那么,视觉文化传播作为一个在国内兴起发展不越十年的研究领域,有必要在“泛语境”下对其进行文脉爬梳、理论反思,以明晰本事,鉴照来者.  相似文献   

12.
林龑 《新闻世界》2009,(11):175-176
经济全球化要求跨国公司必须实现国际化生存和跨文化管理。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试图分享彼此信息和意义的行为就是商业性跨文化传播,而跨国公司在中国特殊的儒家文化商业氛围中也必将完成其中国式的生存转型。本文从跨文化传播角度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经营理念转变进行学理上的探讨,从文化休克、文化适应及交易性文化这三个方面还原“送礼”争端的跨文化传播过程。  相似文献   

13.
尧遥 《新闻世界》2014,(5):324-325
伊斯坦布尔、东京、马德里申办2020年夏季奥运会的宣传片不仅展示了城市形象与综合实力,而且蕴含了人类丰富的精神文明成果,成为多元文化交融的载体和媒介,透露出的文化交往互动方式与价值规范,使其超越了作为宣传片的意义。三部申奥片既立足本民族,又以开阔的全球视野在文化混杂与整合中进行着意义构建,成为申办城市乃至一国文化的传播经典。  相似文献   

14.
仝菲  周莹 《青年记者》2012,(17):17-18
对于媒介文化,一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媒介文化,即通过大众传媒形成并起作用的一种亚文化系统,大致可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原有的各种文化通过媒体来进行制作、加工、传播和交流而发生变化和发展,即原有文化的媒介化;二是指媒介本身及其传播活动构成的一种特殊的亚文化形态.这实际上就是文化视域媒介传播的一个既封闭而又开放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郝盼盼 《兰台世界》2016,(16):144-146
模因论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为研究科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新视角。从模因论的视角看,西方科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遵循着文化进化的规律,经历着选择、变异和适应的动态进化过程。科学文化的传播是科学文化模因在中国模因环境选择的结果。而科学文化模因的适应与变异促进了科学文化模因的成功复制,有利于科学文化在中国的顺利传播。  相似文献   

16.
严兰  范玉金 《新闻世界》2011,(9):268-269
全球化趋势锐不可当的今天,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是一项重要工程。但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经过翻译加工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在词语的运用上、文化意象的传播上、文化形象的塑造上都失了应有的自然和优美。本文将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翻译角度来探讨中国民族文化在对外传播过程中的失落。  相似文献   

17.
人类视觉认知的历史是人类对“所见即所在”、“所见即所得”观念不断反思的历史,在这种反思中,视觉传播经历了多种形式的变化。但无论哪一种视觉传播形式.其传播过程都存在着各种文化的碰撞.而这些碰撞在现代的Flash传播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电影作为文化产业的主要支柱之一,对于文化事业的繁荣,对于中国民族文化形象的建构与传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如何在主流大片中建构中国的民族文化形象,这对于主流大片的进一步发展,对于中国电影国际形象的确立,对于国家文化形象的有效传播,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分别从后殖民语境下中国电影的民族文化建构、文化氛围的创造与"二次创造"、主流历史的正面表述、故事与人物载体、民族化、多元化、现代化视觉传播系统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相应的论述.  相似文献   

19.
媒介实现跨文化传播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文化的多元性是一种客观存在,跨文化交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伴随着现代社会与后现代社会时代的到来,跨文化传播的“媒介”或载体也在不断丰富、不断出新。在信息化传播时代,文化传播的“媒介”主要为现代传媒如电影、电视、网络、报刊等,视觉传播是最直接的手段。因此,当前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在媒介的选择上,必须树立现代意识,视觉形象意识。毕竟,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汉语对于西方人来说又比较难学,运用传统的文字手段向外输出中国文化,效果是肯定大打折扣的。正像许多现代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是从香港电影武打明星李小龙身上开始的,而不是从学习《论语》、阅读翻译的中国文学名著入手的。  相似文献   

20.
崔志康 《新闻传播》2023,(18):23-25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国内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在新时代建设过程中将文化走出去作为主要目标。电影属于文化艺术中的一种,主要依靠视觉内容吸引观众目光。中国电影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通过电影传播有助于此类文化发扬和传承,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但因为不同国家在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使得中国电影在国际传播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基于此,本文将文化走出去现状及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现状作为出发点,分析当前中国电影在国际传播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应对策,为中国电影国际化发展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