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翠琴 《教师》2010,(36):92-93
情境作文教学,就是教师根据作文训练的要求,有意识地利用或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用感官去体验和感受,并同步展开作文练习。小学作文训练中,教师要发挥情境作文教学的实践性、新颖性和发散性作用,切实做到素材生活化、形式多样化、表达个性化,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作文不仅仅是一种教学,一种训练,更是一个人生活的表达,是一个人心灵的产物。所以,在习作教学中应更多关注学生在习作过程中情感的体验、表达的惬意、交流的快乐,以此消除学生习作的恐惧。  相似文献   

3.
情境作文教学,就是教师根据作文训练的要求,有意识地利用或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用感官去体验和感受,并同步展开作文练习.小学作文训练中,教师要发挥情境作文教学的实践性、新颖性和发散性作用,切实做到素材生活化、形式多样化、表达个性化,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写作训练是学生依靠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与交流的沟通方式,是学生了解世界、理解自我、进行自主创造表达的完整体系。生活化作文教学就是在对学生的作文教学中洞察沟通生活与写作的有效方式,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懂得怎样去观察,如何去思考,怎样去体验与感悟,注重经验的总结与积累,引导学生从自己生活经验着手,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个人情感进行写作,小学生的作文生活化才会有成效。  相似文献   

5.
语言训练应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在小学语文语言教学的训练中,要迅速地提高学生的表达与应用的语言能力,扎扎实实地指导学生去学词写字,更好地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  相似文献   

6.
陈艳 《小学生》2011,(2):8-9
1沉浸式教学法 近年来在小学音乐课教学实践中,我们大量地运用了情境式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等各种手段在课堂上为学生们创设各种场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的去体验音乐课程所要表达的审美体验和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就是高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走入我们创设的教学思路中,在一个虚拟的故事或情境中与音乐所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这种学生对情境的接受度、投入度,与计算机仿真领域的一个现象“沉浸感”是完全一样的,  相似文献   

7.
一、重视说话训练 说话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积极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这种"说"的训练,不仅仅是单纯的"说"的技能训练,而是融阅读、理解等多种能力为一体的综合训练,它的提高所带来的成果,也不仅仅是学生说话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在作文教学中,应让学生通过文字能够真实地、具体地表达自己对人生、社会、自然的体验与感受。一篇好的作文,题材的选取至关重要,只有材料具有代表性、创新性,才能启发学生去思考,才能使学生将写作当作是情感的宣泄,真情流露,从而真正达到作文教学的目的。因此,教师应训练学生观察和捕捉材料的能力,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素材,不断创新构思,增强学生实践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9.
针对习作教学"老大难"的现象,笔者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摸索出三年级习作起步阶段的教学策略:一是在把表达方法的指导渗透到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激活学生的内在思维和感情体验,调动其表达欲望。再仿写、运用,做到读写结合,相得益彰。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积累素材,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表达。三是不急于求成,一次练习就训练一个点,或几次练习围绕一个点,让学生一练一得,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10.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巴甫洛夫认为符合兴趣的工作容易实现而且大有效果,而没有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积极性。一个人只要对某一事物感到兴趣,就有努力研究和获得它的强烈愿望。一个学生如果对某一学科产生兴趣,就会有一个主动学习和掌握它的迫切要求。在兰球的教学和训练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最容易从兴趣出发,也最容易被兴趣所左右,其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都和兴趣相连。兴趣的产生对于学生的兰球训练具有推动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才会精神饱满心情愉快地学习和训练,从而得到清晰的感知,认真的思考,牢固的记忆,即使在训练中碰到困难也会自觉努力地去克服,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自觉地投入到学习和训练中去。那么,在兰球课的教学和训练中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和训练中体会到,利用学生的求知心理,求新心理,求趣心理,好奇心理,好胜心理,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使兰球课的教学和训练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新课标提出:口语交际训练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和形式组织教学,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中人及日常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因此用活教材是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们不能把教科书理解为文本课程,教材应该是一种体验课程,每个学生在阅读中都带有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去体验教材。教学中,恰当运用课程资源,利用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刘恒英 《英语辅导》2016,(4):79+108
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应明确口语训练目标,设计适合学生的口语训练内容;变换口语训练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口语训练;注重口语交际实践,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体验。  相似文献   

13.
课文中所饱含的情感,教师讲不出,学生听不来。学生的情感要靠教师去感染、去熏陶;要靠自己去体验、感悟。没有感情的文章就没有生命力,没有感情的课堂就没有活力,而没有活力的课堂就难以激起学生心灵的涟漪。情感是语文学习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才能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才愿敞开情感的大门“情动而辞发”。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利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  相似文献   

14.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想象是创造的前提,如何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在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教材、教学图片、实物以及学生的情感体验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利用教材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因素,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5.
《我想对你说》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中的一个习作训练。本次习作训练旨在引导学生学会与人沟通、交流,表达真情实感,并培养学生想清楚再说、再写的良好习惯。如何让学生愿意敞开心扉,有中心、有条理地表达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如何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能深深地打动对方,是本次教学的一个难点。为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紧扣情感的脉搏,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使整个课堂成为了一个浓郁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16.
生命哲学中的教学理念蕴涵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生命哲学中蕴涵着具有时代意义的教学理念。在生命哲学看来,教学过程是一个去模式化的过程;教学过程是一个寻找、发现、建构各种关系的过程;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直觉与体验的作用;教学的过程是帮助学生形成自我经验和多元真理观的过程;教学应当用艺术的形式来表达;只有回归生命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才能。  相似文献   

17.
笔者在20年的初中语文教学生涯中,亲身体验到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要突破这一难点,必须实行开放型作文,训练学生自由表达真情实感的能力,保证学生习作的主体地位。作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要内容,这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非常重要的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18.
袁丽 《现代教育》2021,(2):61-64
将戏剧元素融入统编版小学语文叙事文教学中,主要是借助戏剧游戏、角色扮演和戏剧范式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合作探究、肢体运用、认知行为、情绪管理、多元智能等方面的能力予以协助提升,从而提高学生表达、情感、沟通及自我管理能力,更好地达成阅读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不是为了训练学生的表演素养,而是借助它的“趣味性”“体验性”“合作性”“创造性”等特性和价值,注重引导学生在戏剧活动中去想象、去扮演、去体验、去学习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运用戏剧元素,使学科教学与课本剧实践这两条路径在相互依存、互补共生中发挥作用,在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之余,为语文教学带来艺术与人文的向度升华与拓展。  相似文献   

19.
体态律动是以身体律动来表现音乐节奏的实践探索,在今世界上是影响最大的音乐教学法之一。体态律动由20世纪初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提出,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将音乐教学诉诸于听觉、视觉、运动觉等多种感官相结合,打开了体验音乐和表达音乐的新途径。在艺术院校舞蹈专业开展体态律动音乐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和敏锐的节奏反应能力,在获得音乐体验和表现音乐能力的同时,开发学生用身体节奏去表现音乐、表达情感的能力,丰富身体表现力的空间,从而达到身体训练和心理训练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王秀梅 《宁夏教育》2023,(Z2):105-106
语文教学的难点是习作教学。传统的习作评价往往强调学生发展的共性,用一个标准、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有意无意地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采取恰当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习作兴趣,能让学生在习作中体验快乐,增强表达欲望,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