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本文利用1977~2012年西藏那曲地区安多县大风日数、风速及风向等资料,分析了安多县近35年大风特征及规律。结果表明:大风主要出现在11月至次年4月,三月份大风日数最多,且大风日数随年际逐渐减少;出现大风时平均风速也相对较高;极大风速的最大峰值主要出现在1~4月份,主要风向为西风。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昌都地区大风多发地丁青站1970年~2009年共40a逐日大风发生频次、平均风速等资料,采用气候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丁青1970~2009年近40年大风日数、地面平均风速的气候趋势、周期变化等特征。结果表明丁青大风日数月变化呈双峰型,月大风日数第一峰出现在5月,第二峰出现在9月,最少月为11、12月,丁青大风主要集中在每年的4-6月;丁青近40a大风日数年变化呈波动性下降趋势,倾向率为-0.8447d.10a-1;丁青近40年平均风速呈整体下降趋势,平均风速为1.5米/秒。丁青大风频数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准8年、准10年的振荡周期,还存在着准28年的年代际周期特征;丁青年平均分速存在比较明显的准5年、准10年的周期,该周期与年大风日数相一致。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隆子站从1961~2005年的12月至4月份的各月沙尘暴出现频数资料,对隆子县近45年的冬春季沙尘暴的年际、年代际以及相应季节的月季的频数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隆子县历年的沙尘暴频数年际、年代际分布以80年为界,80年以前的频数多于历年的平均值,80年以后其频数基本少于历年平均值;70年代是沙尘暴的一个高峰期,60年代次之,进入90年代后沙尘暴天气很少出现;从月季分布上看1、2月份出现频数最多,12、3月次之,4月出现最少的分布特征和规律;从周期变化特征来看,不管是冬春季、还是冬季亦或春季均存在准3年和6年的明显周期振荡特征;从要素相关来看,大风天气是形成沙尘暴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两者相关显著.  相似文献   

4.
基于额济纳旗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资料及巴彦诺尔公平均风速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率和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了近38年额济纳旗风速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额济纳旗平均风速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均呈先减弱后增强再减弱的波动降低趋势,最大风速则呈一致减弱趋势;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的减弱趋势在21世纪初期以后均明显增强;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的突变时间不一致,额济纳旗平均风速在1997年和2016年发生突变,最大风速在2006年出现突变;处于相同气候区的观测站,平均风速具有趋于一致变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利用安多县1987-2016年气温、降水、大风、日照气象要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气温除1997年出现一次低值外,整体气温呈微微上升趋势;年总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2000年后分别出现极端最高值和最低值;大风天气明显,年平均大风日数为109天,大风天气主要集中在12月至次年5月。  相似文献   

6.
利用1965年-2000年梅州市七个县市气候资料,对大风、冰雹、雷暴和暴雨4种强对流天气气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风天气年际变化明显,以4.6站次/10年的速率减少;主要发生在3月-9月,呈双峰变化,主峰在7月份,次峰在4月份。冰雹天气共发生21站次;季节性强,多发生在3、4月份,占冰雹总站次的81%。雷暴年际变化明显,以5.5日/10年的速率减少;多发生在4月-9月,呈单峰变化,最多在8月。暴雨日年平均4.4日,年际变化较大,多发生在3月-10月份,呈双峰型变化,8月最多;大暴雨发生在5月-10月,8月最多。  相似文献   

7.
利用林芝市39个自动气象站有资料以来观测的大风日数和大风次数数据,分析林芝市年平均大风日数空间分布、年际变化、林芝6个代表站的大风月际变化和大风次数日变化,结果表明林芝市年平均大风日数从林芝西南部向东北部逐渐递减,西南部米林县卧龙镇及朗县的年平均大风日数分别达到138天和135天;大风年际变化呈增多趋势,39个站里有25个站的大风最多日数均出现在2017-2018年;6个代表站的大风月际变化冬季风大、夏季风少;林芝大风次数日变化白天出现大风几率比夜间高,下午13时~晚上23时出现次数最多,占总次数的95.6%,凌晨00时~中午12时出现次数最少,仅占3.8%。  相似文献   

8.
选取新疆高速公路沿线100多个气象台站近50年(1961~2010年)风向、风速资料,以及沿线7个6要素5层梯度风1年(2009~2010年)风监测资料、10个铁塔梯度风和30个大风监测站近10年(2001~2010年)监测资料,应用气象模式和极值Ⅰ概率模式计算出高速公路沿线100m×100m空间网格点上距路面4m高度处最大瞬时风速,结合线路走向与强风主风向之间夹角,确定高速公路沿线强横风警戒区间。研究结果表明:新疆高速公路五横布局中的百里风区强横风区间大风日数在157~209d,是我国乃至世界高速公路风害最严重的区间之一。阿拉山口风区、三十里风区、达坂城风区强横风区间次之,年平均大风日数148~155d。公路平原绿洲区间的风害最少,年平均大风日数不足10d。沙漠公路中部大风日数多于盆地边缘绿洲区间。高速公路强风区间短时间内瞬时风速随时间变化增量在±5.0m/s之间,最大瞬时风速随时间变化遵循正弦波周期。新疆高速公路沿线风害5大区域中以特强重大危险区和强重大危险区危害区危害最大。研究提出了新疆"五横七纵"高速公路风害防控技术主要包括:风害防控信息管理技术、防风栅防护技术。因此本项研究对于制定全国高速公路风害防控技术和安全行车技术标准及防灾减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利用2020年9月~2022年8月青海省冷湖赛什腾山区域自动站小时风向风速数据,按照年、季节、月、昼夜分别统计分析赛什腾山的风向和风速变化规律;同时按照季节、月分析了赛什腾山大风日数的出现频次和出现占比。结果表明:赛什腾山全年盛行风以W-NW为主,次盛行风为S-SW,偏东风的次数较少;春季盛行风向是SSW-WSW方向;夏季盛行风向为NE,次盛行风为SSW-WSW;秋季风向频率最高为SSW,次主导风为WNW-NNW;冬季风向所占比例最高为W-WNW。昼夜盛行风差异较大,夜间盛行风以西北风为主,白天盛行风以西南风为主。赛什腾山平均风速逐月和季节变化特征明显,10月份开始风速逐步增大,至5月达最大,以后风速逐步减小。季节排序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冷湖地区与赛什腾山风速月际、季节和日变化不相同,可能是赛什腾山和冷湖站地形、海拔不同等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99~2017年三江源核心区5个国家基准基本站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三江源核心区冰雹、寒潮、大雨、大雪、大风等主要气象灾害性天气的特征,并通过线性倾向方法对历年的发生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9~2017年三江源核心区的冰雹灾害呈减少趋势,且主要集中在夏季的6~9月份。寒潮灾害呈平稳变化趋势,与每年冷空气活动的关系较为密切,且主要发生在1月份;大雪灾害主要发生在每年5月份和来年10月份,从历年大雪发生的趋势来年,呈现增加的趋势;大风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最大集中在12月份~次年3月份,从趋势线分析大风具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拉萨雷暴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旦曲  卫东  拉巴 《西藏科技》2008,(2):62-63
根据1955~2000年雷暴观测资料,分析了近45年拉萨市区雷暴的时空分布、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拉萨市平均年雷暴日数为70.4d,初日平均出现在4月14日,终日平均出现在10月6日.雷暴日主要集中在4~10月,以7~8月最多.东南方出现雷暴的频率最多.近45年,拉萨年雷暴日数表现为不显著的减少趋势,初日呈显著的提早趋势,平均每10年提早4.1d.20世纪70~90年拉萨年雷暴日数表现为逐年代减少趋势;雷暴初日呈逐年代提早趋势.  相似文献   

12.
2010年3月19日午后到20日山西省97个站出现7~9级偏北大风,晋中市也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11个站大风天气,通过对天气形势及物理量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蒙古气旋进入我省引导北面冷空气南下,形成大的气压梯度是大风形成的主要原因;在各层全风速场上,在山西西北部存在大风核,急流轴呈自西向东走向,且随时间变化大风核逐渐向东南移动;高空风动量下传加大了地面的强风和沙尘天气。  相似文献   

13.
2010年冬-2011年夏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了50年一遇的连续干旱,随着6月份江南梅雨季的到来出现了旱涝急转的现象.本文对梅雨前后无锡北郊污染颗粒物质量浓度及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持续干旱期间,无锡市的降水量、相对湿度(日照时数月总量)均低于(高于)历史同期平均水平,灰霾天数几乎为历史最高水平.分析期间1月到4月浓度变化不大,均为历史较高水平,五月污染颗粒物浓度开始下降,6月最小.干旱期污染颗粒物浓度从周二逐渐升高、周五达到最大,而后逐渐减小;入梅前期则是周一最大,而后逐渐减小,周四降到最低后周五小幅回升,周六以后又逐渐增大;雨季污染颗粒物浓度最大值则出现在周四,周二至周四逐渐增加,周四以后逐渐减少.不同月份颗粒物质量浓度日变化差异较大,2011年1-4月在早1 0时及晚8时出现两个峰值,5月峰值出现在早上9-10时及晚上9-10时;2011年6-8月没有出现显著的日变化特征.污染颗粒物质量浓度与降水量呈反相关关系,与风速呈反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强风天气对高速列车安全运行影响很大。研究高铁沿线强风、大风规律,以及最大风速垂直分布、最大瞬时风速水平分布、最大瞬时风速随时间变化及周期特征,提出防御对策,提高动车组安全运营能力和服务水平,减少强风灾害对列车安全运行的影响,达到安全、高效行车目的。研究结论:我国高铁沿线风随高度变化规律遵循幂指数分布,幂指数α取值1/4~1/12;我国高速铁路沿线最大瞬时风速水平分布是随着特殊风环境(高架桥、特大桥、高路堤、路堑、垭口、峡谷)呈现独特特征,以20m以上高架桥、特大桥、高路堤弯道及垭口、峡谷、狭管效应区间瞬时风速最大,深路堑和山谷瞬时风速最小。强横风区间短时间内瞬时风速随时间变化增量在±5.0m/s之间,最大瞬时风速随时间变化遵循正弦波周期。大风日数的分布规律受天气系统和地形影响的制约,以特大桥、高架桥、高路基弯道垭口、峡谷、山口、河谷、强风和大风日数最多。其中兰新二线百里风区强横风区间大风日数在157d~209d,是我国乃至世界高铁强风灾害最严重的区间之一。提出了我国高铁强风灾害防控对策由行车预警监控措施和防风栅及人工隧道防护措施组成,为我国高铁安全运营提供了技术保障。因此本项研究对于制定全国高铁强风灾害对策和安全行车技术标准及防灾减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赤峰市14个气象站1961~2018年气象资料,分析了赤峰市大田作物适播期(4月21日~6月10日)降水量、抓苗雨日期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五十年适播期降水量在13.1mm~142.4mm之间,而蒸发量是降水量的6~13倍;降水量年际波动大,降水变率高达36%~51%,空间分布南多北少;抓苗雨日期最早出现在4月21日,最晚在7月1日以后,年际波动大,从南至北逐渐推迟;赤峰市北部适播期未出现抓苗雨的年份占28%,南部占12%,说明赤峰市春季农业干旱风险大,北部地区比南部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十四冬多伦地区近五年(2015年~2019年)1月份多种气象要素进行逐小时要素分析,得出,气象要素均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气温最高值出现在15时~16时,最低值出现在05时~08时;08时~10时易出现降雪天气;18时~23时天气较稳定,不利于降雪天气产生;09时~19时风速较大,最大值出现在14时~15时,19时之后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17.
《科技风》2020,(15)
为掌握新疆伊宁市风的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并为合理利用当地风能资源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利用2008-2018年伊宁市风次数及风速等统计资料,主要采用数理统计、线性趋势分析等方法针对风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大风灾害的成因,结果表明:伊宁市出现风的次数较多,年平均出现风1321次。并整体上以96.636次/10a的速率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以夏季出现风次数最多,冬季出现风次数相对较少,占到23.9%。年平均风速以0.173m/s/10a呈现出一定的减弱趋势,年最大风速以0.609m/s/10a的速率呈下降趋势。年极大风速以2.845m/s/10a的速率呈现出一定的增加趋势。地形是导致出现大风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北方春季与冬季冷空气较为活跃。使该地区气压梯度与温度梯度明显增加,进而导致风力增加。再加上高空出现有冷平流,进而极易导致出现气流加速,最终引发大风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18.
大风指的是瞬时风速达到或超过17m/s的风,那曲高原上的大风日数远比同纬度其他地区为多,尤其是东春季节最多,给牧业生产造成一定的危害,文章利用2000~2009年大风气象观测资料,对那曲地区中西部四个测站的地面自记风资料分析,探讨那曲地区中西部大风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那曲地区中西部大风天气出现的次数相差很大.北部安多大风日数最多,其次是申扎与班戈,那曲最少.那曲地区中西部年大风平均日数10年间有一个高值年和三个低值年,平均3~4年出现一个波段,2009年各县大风日数均达到最高值.那曲地区中西部最多大风日数出现在12~1月.  相似文献   

19.
利用阿拉善盟阿右旗气象站1961年~2017年的大风资料,分析了阿右旗地区近57a大风日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阿右旗气象站各年代大风日数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年大风日数呈现明显下降趋势;阿右旗大风日数一年四季均可出现,平均大风日数的各月分布不均匀,以春季最多,夏季次之,秋季最少。所以春季大风日数的多少对全年大风日数的变化趋势起到主要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20.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瞬间最大风速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地区以及周围20个气象站45年(1961年~2005年)历史资料,结合古尔班通古特沙漠3个野外风沙监测站近5年(2001年~2005年)的5层梯度风(0.5m、2.0m、4.0m、6.0m、10.0m)野外监测资料,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瞬间最大风速时空分布与活化沙丘治理对策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选取活化沙丘顶部为床面,分析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活化沙丘顶部边界层内10分钟平均最大风速与瞬间最大风速空间相关性,发现风沙边界层内任意两层的瞬间最大风速相关显著,相关系数在0.9654~0.9922之间,且随高度增加相关系数呈现增加,而影响这一变化特征的主要因素是下垫面状况。本文通过大量分析,建立了活化沙丘顶部风沙边界层内1分钟平均风速的预测模式,其公式为u=(Z/Z1)0.1026,为今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活化沙丘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