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俄罗斯艺术家亚历克斯是位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于人类的反思,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人类将被推向何处?他喜欢以与世隔绝来形容自己的创作风格,他的作品通常都散发着孤独,神秘的气息。人们对他的绘画见仁见智,但毫无疑问,他是位拥有超凡想象力的怪异天才,看他的画,我们不禁想到另一位怪异的超现实主义画家——萨尔瓦多·达利。  相似文献   

2.
安部公房是日本著名的现代主义作家,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戏剧和散文。在他的作品中运用了超现实主义和存在主义的创作手法,对人的生存状态做了深刻探讨。文章从安部公房小说中存在与异化的主题来探讨他小说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勃发的达达和超现实主义运动,对后世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通过考察超现实主义文学艺术运动的产生和流变,重新认识其精神内核和审美趋向。达达和超现实主义刻意追求一种先锋的姿态,使艺术彻底融入社会生活实践。超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基本原理是,理性介入下的精神分析和自动写作。同时,达达与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的身份建构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处在不断流动变化的模糊状态,其文化立场普遍表现为对现代性的深化和超越。  相似文献   

4.
超现实主义对台湾诗人渡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极大地拓展了他的想象空间,使他的诗更有诗性。尤其是在散文诗中,渡也以散文诗特有的诗性审美意识为出发点,结合散文诗在叙事上的特点以及庞大的诗歌意象,深层地挖掘了人的心理精神世界,对表现现实世界的主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超现实主义的两个主要分支是潜意识和梦境,这两个方向在渡也诗歌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借助这两个支翼,他不仅完成了对自我价值的确立,而且通过对大量死亡的书写完成了现实与梦境的融合,又在梦境和潜意识的书写中完成了梦境与现实的融合,这是渡也散文诗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阿拉贡晚年所写的一篇自传性短篇小说入手,分析提出“假假真真”是作者对自己童年生活环境、所走过的道路、以及自己性格的一种认知和反省,也是解开他一生思想和创作变化的关键。既而抓住他特殊的假假真真的遭遇和被假假真真的现实扭曲了的人格,对他一生思想和创作的几次大变化作出解释。结论是:强烈的受骗感和对虚假的痛恨,使他二十年代成为反传统反现实的达达派和超现实主义的先锋;而对真与美的寻求又使他和超现实主义决裂,真诚地追随苏联社会主义;可无条件的忠诚却使他走向了真诚的反面——虚假,积极推行苏联左倾路线;在晚年的自我反省与搏斗中真诚占了上风,不仅创作上有了新的飞跃,而且实现了人格统一。  相似文献   

6.
1924-1929年,法国作家布勒东在巴黎先后发表了两次"超现实主义宣言",集合到他周围的人大多是从前的达达主义者,他们形成了一个组织严密的团体,由此孕生了超现实主义画派。此画派从主观唯心主义出发,认为下意识的领域、  相似文献   

7.
超现实主义是一种以表达人的潜意识为主的艺术流派,对广告设计等领域产生过重要影响.广告中超现实主手法的运用,对广告创意的发展意义非凡.本文探索了超现实主义的内涵以及对广告的影响,提取了超现实主义广告常用的手法并分析其成因;在总结超现实主义广告特点的基础上,肯定了超现实主义广告的发展前景,并指出这类型广告存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超现实主义是二十世纪法国重要的文学艺术流派。文章以超现实主义的文学理论和美学思想为立足点,以超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及文本为切入面,认为超现实主义的美学核心——神奇有以下三个特征:(1)超现实主义的神奇是一种潜意识、梦幻所流露的神奇;(2)超现实主义的神奇是一种语言、事物之间超常连接所迸发的神奇;(3)超现实主义的神奇是客观偶然和瞬间凝固所产生的神奇。  相似文献   

9.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分域理论、人格结构理论、释梦理论等对超现实主义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成为超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的直接理论来源,奠定了超现实主义的理论基础。同时,以达利为代表的超现实主义美术以最直白、热烈的方式彰显了梦幻般的艺术效果,成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在美术创作领域的最好诠释。  相似文献   

10.
巴拉德是英国新浪潮运动的领军人物,其作品风格鲜明。作为巴拉德的经典短篇小说,《终端沙滩》是他早期表征二战心理创伤的书写之一,勾绘出了一幅战后人类的创伤图景。小说以超现实主义书写呈现创伤主题,其中的碎片式叙事结构和多重叙事视角、景观意象、时空交错的非线性描述等叙事策略勾勒出一幅超现实主义图像。从超现实主义书写的角度探究小说中的创伤主题,拓宽了主人公特拉文创伤经历的意义和效果,映射出战争对作为个体的特拉文和全人类造成的创伤,表征了巴拉德对二战后人类创伤心理的深刻认知。  相似文献   

11.
胡风人生与艺术追求的独特性首先可概括为一种"透彻的真实"。这种"透彻"来自于对现代中国最底层的富有质地的体验。这与其称之为"现实主义",还不如根据他坚守文学的社会介入需要,努力推动直面底层生存真实的追求,将之总结为文学上的"社会派"。胡风文学追求的成型在很大的程度上得益于他对鲁迅式的独特"社会派"文学传统的认同和体验,是这一文学的壮观景致让他从中汲取了巨大的力量。当然,较之于鲁迅本人,作为文学思想家的胡风似乎承受了更多的理论的压力,也依然存在着某种无奈的对真相的"牺牲"。  相似文献   

12.
儒家美学以孔子为发端,以“仁学”为基础,由孟子和荀子各从一端将其发展为一种与伦理学和心理学联为一体的儒家美学思想体系。在儒家美学的诸多标准中,“中和”为美是最为基本的。基于此,在艺术领域,儒家充分肯定审美和艺术在陶冶人的性情或协调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价值;在人格美领域,儒家一方面肯定个体人格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强调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意义;在自然美领域,儒家主张“比德”说,倾向于从伦理道德和人格心理结构的角度去观照自然景物,惯于将其比拟为某种人格品性的象征或隐喻性表现。儒家美学正是通过这些方面,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面对“实践美学终结论”的冲击,朱立元主张从实践存在论出发建构美学理论,初步形成了“实践存在论美学”思想。“实践存在论美学”从实践的概念入手,认为实践原本是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来理解的人生实践,应从存在论角度理解和阐释实践。由此,实践美学应以实践论与存在论的结合作为哲学基础,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实践存在论美学”包括三大基本思想:美是生成的而不是现成的,审美活动是一种基本的人生实践,审美是一种高级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兄弟》的三种批评模式进行了归纳,传统现实主义美学框架内的批评明显不适于评价已经超越现实主义边界的《兄弟》,"不真实"、语言粗俗等结论就是用这种方法得出的。通过深入的文本分析,论文认为《兄弟》运用超现实的手法,借鉴拉伯雷的怪诞现实主义形式,表达了对文革和改革两个动荡、巨变的时代精神之荒诞性的体认,是一部勇于"写当下"的探索之作。但余华只取了民间诙谐的审美形式(怪诞现实主义),却放弃了再生的精神,因此具有伪民间性,整个文本表现为能指的狂欢,不过他还是保留了爱的种子。  相似文献   

15.
康德的“自由美”与“依附美”的美学命题,体现了其哲学体系中的“自律论”“它律论”这对哲学概念。在音乐界,德国音乐学家卡茨将“自律”、“它律”使用在音乐美学中,出现了自律美学和它律美学两个概念。康德的自由美是一种纯形式的美,而与自由美相对的依附美是社会事物的美,而不是纯粹自然事物之美。康德认为美与被依附物无关,强调美在于形式,即艺术的自由才是创造的本质。由此,他为自律论美学提供了哲学基础,在现代音乐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的中国美学经历过三大形态:认识论美学、价值美学和生命美学。生命美学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是20世纪中国美学的制高点,封孝伦的《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以自己的三重生命学说为基础,建立起一套系统的生命美学理论,是对生命美学的扎实贡献。但是,其不足在于未能正确处理好生命美学与实践美学之关系,对实践美学的独特理论价值认识不够。  相似文献   

17.
颜之推的人格美学是以“人”为本体的美学,因此其思想并不限于具体一家。“礼”和“节一慎”两种品格是颜之推人格美学的修养论基础,具体表现为行而知礼,节制而不恣纵,戒慎而不轻薄。与此同时,颜之推对历代作家富有个性的品藻表现出其人格美学所具有的独立品格。  相似文献   

18.
李渔生活审美思想的主要特点是辩证的审美观,这一审美思想主要体现为实用与审美结合、自然与创新统一、高雅与通俗共赏、创造与欣赏并重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在李渔生活审美实践中有充分体现。其辨证审美观也告诉我们生活审美是可能的,以及如何进行生活审美,这对于当代人的生活审美实践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西方美学是一种更重视概念和逻辑体系的比较狭窄的"小美学",其作为知识论的极端形态则是"见科学不见人"的一套概念的或知识的"体系"。而传统中国美学则是生存论意义的美学,是相对诗化的、象征的和具有"人与天齐"的大口径、大边界、大尺度的"大美学",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美学本身,是更地道更正宗的美学。从"人天齐一"的人类追求自由、超越的本性来看,传统中国美学更接近"美学"的本质。因此,世界美学家族中的正庶秩序需要重新调整,或者至少应该做到中西方美学"二美并尊"和"平等交辉",美学无疑应该走出"欧洲中心论"的狭隘观念。  相似文献   

20.
现实主义在中国当代美学和文艺理论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现实主义被异化了。现实主义的含义不是单一的,它既指一种文艺创作方法,也指一种文艺流派、思潮,还指一种文艺创作精神。从创作方法来看,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源远流长,可以说是与人类的艺术生产的产生是同步的,但是真正确立这种创作方法的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实践转向",并且把它命名为"莎士比亚化"。从文艺流派和思潮来看,现实主义历经了古希腊罗马的古典现实主义,19世纪中期的批判现实主义,20世纪初的革命现实主义,中期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末期的无边的现实主义等发展阶段,而只是在"现代实践转向"过程中现实主义流派和思潮才明确地发展起来,同时在"后现代实践转向"中逐步多元化,成为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艺流派和思潮相抗衡的强大流派和思潮。从文艺创作精神来看,现实主义是永恒的,因为文艺永远不可能脱离社会现实生活,永远在社会实践之中进行恒新恒异的创造。因此,中国当代美学和文艺理论仍然应该坚持现实主义精神,鼓励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流派、思潮,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植根于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