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苏联特权阶层:内涵界定、形成时间、角色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特权阶层是对苏联以权谋私的党政干部的特称,这个阶层形成于勃列日涅夫时期,在戈尔巴乔夫时期,这个阶层实现了角色转换,抛弃了苏联共产党和苏联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
新社会阶层:社会中间阶层的主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强大的中间阶层是社会和谐稳定和政治发展的必要条件。新社会阶层的存在和壮大,是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和发展的必然结果。确认新社会阶层为社会中间阶层的主体.不仅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可以推动社会阶层关系的整合,推动国家社会关系的重构,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戈尔巴乔夫的苏维埃体制改革,在极短的时间内经历了从最高苏维埃体制转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而引进总统制,再转而实行总统内阁制的复杂嬗变。在这一过程中,戈尔巴乔夫逐渐由完善苏维埃体制走上了废弃苏维埃体制的不归路。政治体制改革时机选择失当,改革苏维埃体制态度轻率,蔑视宪法和法律,搞垮苏共,全面认同西方议会民主制度,否定苏维埃体制的合理性,在政治斗争中从无原则妥协走向投降主义,凡此种种,都是导致戈尔巴乔夫苏维埃体制改革失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戈尔巴乔夫的苏维埃体制改革,在极短的时间内经历了从最高苏维埃体制转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而引进总统制,再转而实行总统内阁制的复杂嬗变。在这一过程中,戈尔巴乔夫逐渐由完善苏维埃体制走上了废弃苏维埃体制的不归路。政治体制改革时机选择失当,改革苏维埃体制态度轻率,蔑视宪法和法律,搞垮苏共,全面认同西方议会民主制度,否定苏维埃体制的合理性,在政治斗争中从无原则妥协走向投降主义,凡此种种,都是导致戈尔巴乔夫苏维埃体制改革失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主观阶层认同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观阶层认同是个人对自己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据的位置的感知,作为阶层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一方面反映社会分层这一社会事实,另一方面反映相对独立的心理存在。从社会范畴化、社会比较、社会认同化、社会认同威胁和认同解构及重建五个方面分析主观阶层认同研究的理论基础;从方法及我国大众主观阶层认同状况阐述主观阶层认同的研究现状;从主、客观两方面来阐述主观阶层认同形成的影响因素,并对当前及以后的研究进行评价与展望。  相似文献   

6.
苏联及整个世界的改革和新思维=[著、俄]1988.-271p. 本书是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的新著。全书分两部分:1.改革的起因、实质、革命性;改革实践及初步结论。2.新思维与世界:怎样看待当前的世界,苏联的改革与社会主义世界、第三世界,苏联对欧洲的外交政策,苏美关系及裁军问题。(张舜华)  相似文献   

7.
进入2l世纪,阶层分化的速度明显放缓.开始呈现固化趋势。社会阶层结构固化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前以身份制度为主导划分社会阶层的阶段,以身份制度为主导向以市场为主导划分社会阶层的过渡阶段以及社会阶层结构与阶层位序的定型化。不合理的二元体制、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平和改革开放以来允许收入差距扩大的政策是造成社会阶层趋固化的原因。打破阶层固化、建立公平合理的阶层流动机制,需要制衡权力、驾驭资本,化解阶层矛盾,顺畅各阶层表达意见的渠道,构建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底层阶层提供向上流动的机会。  相似文献   

8.
由苏联改革失败的教训可以看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贡献在于:一方面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动摇,这就避免了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方向性错误;另一方面,还需要解放思想,要在观念上把改革当作一场革命,根本改革经济体制及其他方面的体制与机制,这又克服了戈尔巴乔夫之前的苏联改革过于保守的失误。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9.
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20世纪末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文章首先从关系式分层和等级式分层这两个不同的角度对改革以前的中国社会阶层结构进行了探讨。认为改革以前的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既简单又封闭,这与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下、经济社会管理体制僵化密切相关。其次,文章重点探讨了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认为其分化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原有阶层内部的分化,如工人阶层在体制和收入方面的分化、农民阶层在职业和地域方面的分化等;另一方面是阶层之间或之外的分化,即边缘化(边缘群体的出现)和异质化(新兴群体的出现)。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社会转化。在这个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建国以来形成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结构被打破了,出现了很多新的社会阶层,其中农民工阶层对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有着特殊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旅游植入式营销异军突起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然而,如何植入才能发挥营销的最佳效果,却值得深思与探讨。从剖析旅游植入式营销的发展背景、现状及其优势人手,结合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以传播模式、传播效果、传受双方这三个角度为落脚点,对旅游植入式营销的运作模式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2.
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兴起的新兴阶层"耐普曼",在当时的苏俄就引起了激烈的争议,这种争议的实质是"新经济政策"的本质问题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问题。伴随着"新经济政策"的终止,"耐普曼"阶层最终消亡。"耐普曼"消亡以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逐步定型,苏联社会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互关系的认识、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认识逐步固化和僵化,苏联的社会阶级、阶层关系也逐步固化和僵化。  相似文献   

13.
И.Т.弗罗洛夫是斯大林去世以后最重要的苏联哲学家,是苏联哲学人道主义化的主要代表,在戈尔巴乔夫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哲学思想是俄罗斯传统哲学与近代西方哲学及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冲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他在政治上的失败折射出哲学家面对当今人类生存危机时的深刻困境。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迅速成长出了一批社会新阶层人士。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具有较高程度的文化专业知识,是我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代表。做好社会新阶层知识分子的统战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深入分析社会新阶层知识分子的突出特点,是做好党的统战工作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中期,中苏两加先后开启了改革的航程,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按照西方国家的经济、政治模式进行所谓“改革”,其改革的目标、性质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改革,在这方面已经没有可比性,但是,中俄两国都在实现从原先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两国都处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各个具体领域改革的做法、思路和绩效,仍有不少可供比较和相互借鉴的地方,本从两国改革的实始条件、目标、性质和路径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并作了相应的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6.
教育改革的困境与不尽如人意主要并不在于缺乏清晰而有说服力的改革蓝图,也不在于缺少懂得如何操作改革过程的教育精英,而在于教育所处的整个社会生态格局的复杂性,被围困其中的教育如果仅从自身完成彻底意义上的蜕变几无可能。其中社会阶层的分化趋势、社会阶层的结构固化、社会阶层的微观政治所形成的阶层生态格局对教育改革的内容、方向、立场与合法性构成了威胁,并形成了以单位保护、家庭投入、总体精英、关系资本等围困教育改革的路径,使得教育改革过程处处充满张力。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出现了新社会阶层。新社会阶层的思想观念影响着其他社会成员,特别是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观念。通过探寻新社会阶层的思想观念对当代大学生造成的影响,提出高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激进知识分子的政治立场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充当了苏联剧变的推动者的角色.尤其是他们中的“持不同政见者”更是充当了急先锋。知识分子这种立场的转变与他们原来不公正的政治经济地位有直接关系,当戈尔巴乔夫实行公开性和“民主化”时,知识分子的不满情绪便骤然间爆发出来,推动了苏联剧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