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吕晓珊 《文化遗产》2017,(3):140-148
传统民间刺绣挑花手工艺产品进入公共文化领域后,作为文化消费品在从"自用"转化为"他用"的过程中面临核心技术、艺术形态的异化和审美观念的娱他性发展等问题,因而提出通过设定相应手工艺标准来保护核心技艺和文化本质特性.对传统民间刺绣挑花手工艺的概念和讨论范围加以界定,并分析其技艺审美形态与文化特性的关系,认为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标准应以技艺审美形态的具体内容为考量要素.以湖南隆回花瑶挑花为例,依托田野考察和实践资料,梳理花瑶挑花手工艺保护标准的考量要素,尝试拟建花瑶传统挑花手工艺保护标准的试用样本,并指出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口述历史以搜集历史、弥补文字史料记载不足的显著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各学术研究领域.在民族文化传承发展背景下,应用口述历史对民族濒危口传文化进行抢救性研究已刻不容缓.文章分析了土家族挑花的传承现状,阐述了吉首大学图书馆应用口述历史研究土家族挑花的必要性与步骤,并探讨了该馆口述历史工作的未来设想,以期为图书馆在民族口传文化保护传承中发挥最大作用提供参考案例.  相似文献   

3.
<正>本书作者与63岁的土家族织锦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刘代娥展开了一场对话之旅:从刘代娥对家乡的热爱、对西兰卡普的认识,到她的学艺、从艺历程;从她掌握的土家织锦的织造技艺、复原的百余幅珍贵的传统织锦图案,到她所理解的西兰卡普的人文精神;从她的人生感悟以及对家人的深厚感情,到对土家织锦传承以及未来发展的担忧与期盼。作者通过这些内容,展现出武陵山区西水流域土家族人世代相传的原生态织锦文化全貌。  相似文献   

4.
土家织锦是土家族文化的精粹,历史悠久;是土家族人在长期的劳动生产中发明出来的织造物,与土家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土家族祭祀、婚嫁等重大节日中不可或缺的信物或神物。文章基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访谈,从土家织锦技艺的工艺流程、特征、传承等方面开展了深入调查研究,并对土家织锦的传承保护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5.
土家族是我国人口数量排名第七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湘鄂渝黔山区,共有2个土家族自治州,24个土家族自治县。土家族历史文化传统悠久,但由于诸多原因,其民族文化传承目前面临危机与挑战。本文密切关注这个问题,选择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展开调研,以石柱县为分析样本。  相似文献   

6.
窗花雕刻是古代土家族形成、发展过程中留下的雕刻技艺上的瑰宝。窗花中不仅蕴含了高超的雕刻技巧,还表达了土家族族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是古代我国多民族融合的见证与产物。  相似文献   

7.
文化技艺是德国媒介理论第二代学者发展出的核心概念,伯恩哈德·西格特则是文化技艺最主要的阐释者之一.西格特的文化技艺理论,继承了弗里德里希·基特勒所奠定的媒介物质性的分析传统,并将其发展出一条观照意义生成的物质运作条件的后诠释学路径,对全球范围内的媒介及文化研究影响卓著.本文从学说史的角度,探讨文化技艺诞生的背景是什么,...  相似文献   

8.
景爱霞  王文兵 《兰台世界》2017,(12):124-126
碑刻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生活的特点和历史变迁。笔者以明清时期100例土家族人物碑刻为例,研究了土家族人物碑刻的特点,历史价值以及保存的方法。希望对土家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朱赟 《今传媒》2016,(1):85-90
近年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各级政府的推动下,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越来越重视.作为只有在动态传播中才能保持文化活力、传承特定文化意义和文化符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体在其传播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增强现实宣纸技艺文化系统这一新型媒体传播方式为例,从使用与满足理论探究宣纸文化传播的新模式.笔者通过对增强现实宣纸技艺文化系统和目前现有的宣纸技艺文化传播媒介实证研究和对比分析发现:传播宣纸技艺文化的媒介中,受众选择增强现实技术的使用动机更强,并能通过增强现实技术获得更强烈的满足效果.因此,增强现实技术可以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或路径促进宣纸技艺以及更广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播.  相似文献   

10.
进入信息社会,新兴文化与传统文化并存且相互影响,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如何用科技的手段保存濒临消失的民俗技艺,成为当前民俗学者最为关心的议题,传统民俗档案馆与数字技术的有机结合使得这些问题逐一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1.
民俗是文化传承和展示民间技艺的艺术语言,经漫长时间的淬炼,与地域环境、民生相融,形成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建筑作为民俗文化的载体,能直接反映传统文化风貌.2016年5月,科学出版社推出李琰君教授所著的《陕西关中地区传统民居门窗文化研究》一书,以关中地区传统民居的门、窗为研究重点,对其分类、演进以及文化内涵进行分析,并介绍了传统民居门窗制作工艺、材料应用、图案色彩、民俗审美等信息,为读者揭示关中传统民居门窗文化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武陵山区土家族口述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它完整地再现了土家族发展轨迹,弥补了正史的不足。文章调查研究了土家族口述历史文化资源的种类、价值、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对其加以传承与抢救,阐述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武陵山区土家族口述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它完整地再现了土家族发展轨迹,弥补了正史的不足。文章调查研究了土家族口述历史文化资源的种类、价值、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对其加以传承与抢救,阐述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土家族的祭祀音乐是土家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传统音乐文化,以"跳丧"和《廪歌》为代表。它有着厚重的传统文化积淀,反映了土家人悠久的历史和社会文化,体现了他们的图腾文化、祖先崇拜、日常生活和爱情追求等内容。  相似文献   

15.
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目前进入各级各类名录的共计46项,可分为民间文学、民间音乐、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等六大类;其分布有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和以特色文化为主、其他为辅两大特色;其产生有历史、自然和民俗习惯等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旅游开发中湖北西部地区土家族民族文化传播现状,提出了旅游时代信息传播的两大途径:媒体传播与人际传播。简析了旅游开发中人际文化信息传播的意义:传播民间文化;发掘并提炼蕴藏民间的文化璞玉;拾起和重新认识失落的传统文化礼俗,为今天的文化建设提供营养。  相似文献   

17.
周洁 《出版广角》2017,(21):25-29
新城新区建设在促进城市扩张更新和跃迁发展的同时,由于相对忽视所在地的文化保育与文化接续等问题,往往造成城乡风貌与建筑格局、产业形态与生活方式、民俗文化与地方方言、乡村礼仪与非遗技艺等各种原有文化形态的崩解甚至消亡.雄安新区的建设可能也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新城新区所在地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厚,出版行业有责任及时采取行动,通过出版方志与村史、报告与著述、小说与诗文,以及通过数字出版和提供知识服务,系统盘存传统文化资源,动态记录文化变迁.同时依托前沿的数字信息技术,实现虚拟空间的文化复兴,通过跨界合作延伸产业链,探索资源价值的创造性开发,进而为历史传统文化的保育与传承发挥应有的价值作用.  相似文献   

18.
陶器既是藏族群众的日常生活实用器具,也是百姓家中最常见和极具观赏性的工艺装饰品。对传统陶器制作技艺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是保留和延续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之一。文章在对杂玉陶器概况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杂玉陶器的传统制作工具及传统制作过程进行了仔细调查,通过风雨飘摇的技艺传承和举步维艰的发展之路探析了杂玉陶器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现状。认为,杂玉陶器传统技艺,首先是保护、传承,继而才是利用、发展;再者,政府、媒体、商界乃至传统手工从业者应发挥各自优势,让西藏传统制陶这一古老的民间传统技艺奇葩继续传承并绽放异彩。  相似文献   

19.
贵州山地民族众多、文化形态多样,孕育了丰富的地方性知识体系,女红文化便是其中最古老、最具文化内涵和精神象征的符号和记忆. 一、女红技艺的起源 可以通过历史考察来认识女红技艺的起源.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工具的发明和材料的利用. 工具是技艺发展的见证.最早的缝补工具是骨针,作为这项技艺最原始的工具,可以追溯到考古学家1930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人遗址发现第一枚骨针,迄今已有一万八千年.探讨女红技艺在贵州的源头,仍要依靠一些重要的考古发现.  相似文献   

20.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不断发生改变,我们要绝对地保持其"原汁原味"、"原生态"几乎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比较合理的办法就是将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现代化转型,通过发展相关文化产业、搞好保护性旅游开发、培植和拓展公共文化空间、加大保护的扶持力度等措施,实现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有利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