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不管新区的开发是客观的历史必然性,还是城市区域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要求,都是有效解决城市自身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新区总有成为老区的一天,如果从老城区的更新建设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就能预判城市新区建设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尽量避免重复建设和不必要的改造活动造成的各种社会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2.
李肖肖  李东平 《今传媒》2020,28(5):81-83
西咸新区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1]。同时,它也是古代中国文明曾经最集中、最核心、最有代表性的区域,留下了无数的非物质文化。然而,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该地区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仍存在不少问题。对西咸非物质文化"秦都咸阳民间剪纸""泾阳茯砖茶"的发展现状和其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调研,可以发现采取以下对策能够寻求西咸新区非物质文化的保护路径,推动该地区创新城市建设的进程应做到:第一,政策扶持;第二,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  相似文献   

3.
雄安新区是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雄安新区档案是与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相伴而生的真实原始记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与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维度:一是映射雄安新区发展历程的最深刻的凭证价值;二是赋能雄安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最活跃的知识价值;三是连接雄安新区过去与未来的最持久的记忆价值。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许多大中小城市都面临着城市急剧扩张的问题,城市新区的开发建设也随之步入了一个高度发展阶段。该文阐述了城市新区建设在城市发展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同时提出了城市新区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给予了科学、合理的解决思路和方法,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借助百度指数,选取能体现雄安新区文化的四个指标,即"白洋淀"、"荷花淀派"、"雄安大学"和"小兵张嘎",收集网民对四个指标的搜索指数和需求图谱,从而分析网民对雄安新区文化网络关注度的时空差异。研究发现:优秀文艺作品类精神文化产品可跨越时空界限受到网民广泛关注,而物质文化相对而言具有一定地域性特征,越邻近的省域关注度越高。由此提出雄安新区文化建设的三点建议:一是突出时代性,通过培育文化IP传播雄安文化;二是着力系统化,从三个层面建设雄安文化;三是着眼当下,放眼未来,通过文化自觉涵养雄安文化。  相似文献   

6.
张凡  罗敏超 《出版广角》2015,(10):34-35
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是出版业巩固壮大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迫切需要,也是其生存发展的迫切需要.对绝大多数中小出版社来说,转变思维,依托现有出版资源拓展数字出版业务,加强数据库及网站建设,整合数字出版内容和传播平台,建立与本社优势资源相适应的数字出版体系,才有可能打破出版、传媒、网络、电子、电信等行业的界限,走出有特色的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推动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融合发展,是推动我国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新闻出版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实现强国目标的重要举措,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条件,是应对国际挑战、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融合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也存在着发展模式不清晰、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化发展速度迟缓、利益分配机制有待完善、产业标准亟待统一、数字版权保护还不到位等问题。因此,要通过大力推动传统出版业升级转型,加快数字内容资源的深度整合,加强技术公司与出版机构的深度合作,加快数字出版重大工程建设,加快新闻出版产业基地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引导和政策扶持力度,全力开创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局面,努力实现中国新闻出版业的大跨越。  相似文献   

8.
龙岗 《云南档案》2014,(6):22-24
如何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滇中产业新区的重大部署,研究和探索滇中产业新区建设档案工作,充分发挥档案工作在滇中产业新区建设中的作用,是档案部门围绕中心、服务工作大局应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朱尉 《编辑之友》2011,(11):67-70
数字化时代出版转型有着诸多动因,这些动因也成就了数字复合出版的面世。Web2.0产业融合的大背景下,数字出版产业核心价值问题——产业链的架构和盈利模式的创新要求复合出版。同时,传统出版的技术缺失与数字出版的文化缺失需要通过复合出版实现技术与内容的双重整  相似文献   

10.
传统出版业进行“低碳”出版已达成共识,但作为新型出版形态的数字资源出版要进行“低碳”出版的呼声还很少.近年来,随着数字资源的猛增,与数字资源出版的相关环节在消耗原材料、各类能源方面都出现了“低碳”要求.因此,要大力提倡数字资源“低碳”出版、“绿色”出版,最终造福人类.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对国内外知名城市品牌建设路径与经验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根据雄安新区自身特点,对雄安新区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进行了分析,利用市场营销学和品牌学理论对雄安新区进行市场细分与定位,在定位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国家增设这一新区在新时期的战略目标以及未来的发展部署以制定适宜的城市品牌发展策略,进而针对国家的发展部署对雄安新区未来的居住人群和投资人群提出有针对性的市场营销,促使雄安新区得到全世界的瞩目。  相似文献   

12.
数字出版产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基本技术平台,以知识产权的开发与运用为主体的知识密集型、智慧主导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它是创意产业最为典型的产业形态,是建立在文化艺术资源基础之上的价值创造与增值活动的产业。数字出版产业运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大众传播技术,以个体或团队的创造力为驱动力进行文化价值的创造与推广活动,也包括...  相似文献   

13.
文章阐述了城市用水量预测的重要性,在对时间序列分析法、灰色预测法及指标分析法各自特点的分析基础上,分别采用城市分项用水指标法、单位建设用地用水量指标法、城市单位人口综合用水量指标法,预测了芜湖市江北新区的规划用水量,结合芜湖江南城区现状用水特征和江北新区总体规划,合理确定了江北新区城市规划用水量。  相似文献   

14.
当下,传统出版企业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并着力开展知识服务.进入知识服务阶段的传统出版企业应该调整规划布局、合理配置资源,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继而扩大知识服务领域.本文从加强数字选题策划能力建设、增强数字产品制作能力建设、提升传统出版支撑和融合出版能力建设,以及加快数字出版运营能力建设等四个方面分析传统出版企业开展知识服务相关工作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5.
王芳 《出版广角》2022,(6):77-80
随着现代数字科技的飞速发展,具有“亲数字”媒体特征的电子音像出版以多元的内容形式、产品形态和传播渠道,成为推动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传承、传播与发展的有效媒介。我国布依族传统文化的电子音像出版物在出版形式、产品形态、传播途径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创新空间。就布依族地区的发展现状而言,电子音像出版与地方文化旅游产业的有...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已有十年历史,数字出版代表出版业的未来,这是出版界的共识。出版社在传统出版业是主体地位,在数字产业领域却担当配角,传统出版应当发挥内容资源的优势,通过资源整合、资本融合、获得政府支持等措施,构建科学传播体系,担当起建设文化强国的重任。  相似文献   

17.
传统出版的数字化转型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而教育图书出版作为传统出版的重点方向,其数字化转型更加引人关注。本文以北京出版集团为例,提出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应以资源聚合为中心点,建设各类教育资源内容管理平台,选择合适的数字出版形态,以实现教育图书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双赢"。  相似文献   

18.
基于科学出版社数字出版转型发展实践,总结其成绩和经验,提出数字出版应立足于对传统出版的支撑和服务,以内容资源集聚、渠道建设和商业模式探索为基础,大力推进数字出版技术研究和平台建设,积极利用具体项目和产品探索,同时培养和储备人才,为未来全面向数字出版转型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9.
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数字化转型工作目标是将出版社单一的产品形态向复合出版产品形态升级,从提供产品向提供内容资源、技术、服务转型.清华社的数字出版建设工作以电子音像与数字出版分社为纽带,以书问和兆泰源公司为先导,带动全社编辑进行全媒体选题产品开发和出版、营销业务的数字化转型,随着出版社的数字产品和项目建设不断增加,探索出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王文娟 《今传媒》2013,(11):5-7
随着信息经济的发展,我国出版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出版逐渐向数字出版转变,数字图书馆、网络出版系统开启了数字阅读时代。读者通过随身携带的手机、Ipad 等电子设备可以实现随时随处访问阅读。无论是传统出版还是数字出版,其价值不仅在于弘扬优秀文化,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更是要通过出版行为,引导社会和大众的阅读方向。因此出版人要以独到的眼光、敏锐的思想分析出版行业的发展趋势,把握文化发展脉搏。当下中国,文化正在树立国际视野,坚持“走出去”战略,文化融合提升文化内涵,文化出版传播文化精髓。他身为英国出版科技集团中国区副总裁,以丰富的出版经验剖析海外庞大的中文阅读市场,研究数字出版的新模式,为我国跨文化传播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同时他在数字出版产业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他就是英国出版科技集团中国区副总裁康宁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